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蜈蚣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蜈蚣草
蜈蚣草原圖鏈接

中文名:蜈蚣草

界:植物界

門:蕨類植物門 Pteridophyta

綱:蕨綱 Filicopsida

亞 綱:薄囊蕨亞綱 Leptosporangiatidae

目:真蕨目 Eufilicales

科:鳳尾蕨科 Pteridaceae

屬:鳳尾蕨屬 Pteris

組:鳳尾蕨組 Sect. Pteris


蜈蚣草(學名:Pteris vittata L.,)是鳳尾蕨科,鳳尾蕨屬陸生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150厘米。根狀莖直立,短而粗健,木質,密蓬 松的黃褐色鱗片。葉簇生;柄堅硬,深禾稈色至淺褐色,葉片倒披針狀長圓形,一回羽狀;頂生羽片與側生羽片同形,互生或有時近對生,中部羽片最長,狹線形,不育的葉緣有微細而均勻的密鋸齒,幾乎全部羽片均能育。 廣布於中國熱帶和亞熱帶,以秦嶺南坡為其在中國分布的北方界線。北起陝西、甘肅東南部及河南西南部,東自浙江,經福建、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西達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南到廣西、廣東及台灣。生鈣質土或石灰岩上。 該種從不生長在酸性土壤上,為鈣質土及石灰岩的指示植物,其生長地土壤的pH為7.0-8.0。 [1]

形態特徵

陸生。 植株高(20)30-100(150)厘米。根狀莖直立,短而粗健,粗2-2.5厘米,木質,密蓬鬆的黃褐色鱗片。

葉簇生;柄堅硬,長10-30厘米或更長,基部粗3-4毫米,深禾稈色至淺褐色,幼時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以後漸變稀疏;葉片倒披針狀長圓形,長20-90厘米或更長,寬5-25厘米或更寬,一回羽狀;頂生羽片與側生羽片同形,側生羽多數(可達40對),互生或有時近 對生,下部羽片較疏離,相距3-4厘米,斜展,無柄,不與葉軸合生,向下羽片逐漸縮短,基部羽片僅為耳形,中部羽片最長,狹線形, 長6-15厘米寬5-10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擴大並為淺心臟形,其兩側稍呈耳形,上側耳片較大並常覆蓋葉軸,各羽片間的間隔寬約1-1.5 厘米,不育的葉緣有微細而均勻的密鋸齒,不為軟骨質。主脈下面隆起並為淺禾稈色,側脈纖細,密接,斜展,單一或分叉。葉干後薄革質,暗綠色,無光澤,無毛;葉軸禾稈色,疏被鱗片。在成熟的植株上除下部縮短的羽片不育外,幾乎全部羽片均能育。 在不同的生境下,形體大小變異很大。

生長環境

生鈣質土或石灰岩上,達海拔2000米以下,也常生於石隙或牆壁上。

分布範圍

廣布於中國熱帶和亞熱帶,以秦嶺南坡為其在中國分布的北方界線。北起陝西(秦嶺以南)、甘肅東南部(康縣)及河南西南部(盧氏、西峽、內鄉、鎮平),東自浙江,經福建、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西達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南到廣西、廣東及台灣。在舊大陸其他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也分布很廣。模式標本采自廣東。

栽培技術

生根培養:將繼代培養基上長出的已經發芽的綠色小球轉接到1/8MS+0.2毫克/升NAA培養基上,3周後基本都能生根,因此用低濃度的培養基和NAA誘導生根是可行的。

練苗移栽:移栽的原葉體在潮濕的草炭土上能成活,長出根的幼苗移栽成活率約為90%。 自然播種繁殖:播種於濾紙上,自然萌發培養皿中的濾紙上接種的蜈蚣草孢子在第7天開始萌發,萌發率為95%。在做萌發率統計試驗時,由於孢子萌發較快,可在濾紙上長出大量微生物前完成萌發率統計,因此在濾紙上進行萌發率檢驗是比較合適的。 播種於草炭土上:蜈蚣草孢子直接播種到草炭土中,並保持濕潤,20天左右可以看到原葉體。自然播種形成的孢子體長勢比較健壯,移栽到花盆2個月後統計成活率為96%。

主要價值

中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豐富,砷的儲量占世界範圍的70%,礦山開採和冶煉都會造成砷污染。實驗發現,隨着蜈蚣草逐漸長大長高,羽葉 中的砷濃度也越來越高,繁殖的第二代和刈割後的第二茬蜈蚣草依然保持着很強的砷富集特性,證實其砷富集功能具有明顯的遺傳特性。

參考來源

  1. 蜈蚣草概述(附圖),植物通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