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蜜拉·海丝」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音乐家 using HotCat
 
行 53: 行 53:
 
 后来她的控制力与节制力,"怡人的优雅风范"是她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她那"融合键盘所有音色的天份"(NevilleCardus),出于她钢琴技艺的成熟。她的杰出学生之一柯瓦谢维契(1959-61年间随她学习),记得有次海丝曾教他:"如果你想感受一张邮票的重量,总不会像钳子一样用力抓着感觉吧!"同样,如果演奏者能感受键盘的质感和机件的微妙抗力,就不会试图以僵硬的手臂去制造想要的音色。"她教我掌握风格的要素,是以适切的音色去表现你在诠释的音乐家,她让我花更多工夫去了解作曲家的特征。同样地,她也开导我对速度的观念;她告诉我,从容的速度往往能创出令人惊叹的兴奋程度。"她在叶莲娜·吉哈德(ElenaGerhardt)纪念音乐会(伦敦1953)发表的开场白,让人忆起她曾提及钢琴家向声乐家学习的重要性。"在钢琴上,所谓真实的『歌唱』其实是一种幻像,只有非常紧密专注的音符,才可以创造连续旋律线般的感觉。而当我想到完美旋律线时,我经常想到叶莲娜的歌唱,那可说是完美旋律线的典型!这种完美的记忆,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藉此我们可以永远记得什么是美的真谛。<ref>[https://search.bilibili.com/all?from_source=video_tag&keyword=%E8%9C%9C%E6%8B%89.%E6%B5%B7%E4%B8%9D  ], bilibili ,</ref>
 
 后来她的控制力与节制力,"怡人的优雅风范"是她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她那"融合键盘所有音色的天份"(NevilleCardus),出于她钢琴技艺的成熟。她的杰出学生之一柯瓦谢维契(1959-61年间随她学习),记得有次海丝曾教他:"如果你想感受一张邮票的重量,总不会像钳子一样用力抓着感觉吧!"同样,如果演奏者能感受键盘的质感和机件的微妙抗力,就不会试图以僵硬的手臂去制造想要的音色。"她教我掌握风格的要素,是以适切的音色去表现你在诠释的音乐家,她让我花更多工夫去了解作曲家的特征。同样地,她也开导我对速度的观念;她告诉我,从容的速度往往能创出令人惊叹的兴奋程度。"她在叶莲娜·吉哈德(ElenaGerhardt)纪念音乐会(伦敦1953)发表的开场白,让人忆起她曾提及钢琴家向声乐家学习的重要性。"在钢琴上,所谓真实的『歌唱』其实是一种幻像,只有非常紧密专注的音符,才可以创造连续旋律线般的感觉。而当我想到完美旋律线时,我经常想到叶莲娜的歌唱,那可说是完美旋律线的典型!这种完美的记忆,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藉此我们可以永远记得什么是美的真谛。<ref>[https://search.bilibili.com/all?from_source=video_tag&keyword=%E8%9C%9C%E6%8B%89.%E6%B5%B7%E4%B8%9D  ], bilibili ,</ref>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
 +
[[Category:音乐家]]

於 2023年2月21日 (二) 09:45 的最新修訂

蜜拉·海絲

來自360的圖片

蜜拉·海絲1890年出生於英國倫敦,1965年逝於倫敦。海絲在市政廳音樂院向帕斯卡與摩根學琴,十二歲得到皇家音樂院獎學金師從馬太,1907年首度在倫敦登台演出。這場音樂會是由海絲自己籌劃,在畢勤的指揮下演出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等作品,展開她在英國與歐洲大陸間成功的演奏事業。海絲從1922年開始在美國演出,受到當地樂迷特別的喜愛;二次大戰期間,海絲在倫敦國家美術館舉辦的午餐音樂會也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於對英國大眾的服務與頁獻,英國皇室策封她為爵士。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蜜拉·海絲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英國倫敦
  • 出生日期:1890年

個人簡介

海絲爵士是倫敦"美好時期"的人物,她習慣穿戴連指手套與皮衣,是卡內基音樂廳眾所矚目的貴婦。一般人對"海絲小姐"的印象是:名師、表演家、音樂家、社交界名流、生長於婦權運動時代的女性、有"夢一般的灰色眼睛"、一位美麗的猶太女子,以及反抗命運的個性;和一般人印象中英王愛德華七世時代的女子不同。她的演奏會永遠少不了鮮花簇擁的熱烈場合,一位曾出席海絲倫敦西區音樂會、獨奏會與她第一次逍遙音樂節演出(1907-08)的人士表示:"海絲小姐的靈魂里有絕佳的音樂天賦。她的音樂優雅如詩,因為音樂就在她的心中。"海絲的經紀人回憶道,1921年女王廳的音樂會上,她"謝幕八次,安可六次,(聽眾)異常熱情。"這種狂熱就像一九00年,戈多夫斯基首度征服柏林一樣。不多時,海絲想進軍美國,進一步取得自我肯定("自己的同胞,")她曾說:"知道你是新人,會採取不同眼光來衡量你。"這次巡演由未來的霍洛維茲經紀人策辦。她也許讓一九二二年元月十七日到紐約Aeolian廳聆聽她美國首演的少數聽眾感到遺憾(一千二百個座位,僅六十六人出席),但並沒讓媒體錯失報導。"她全身每吋都是藝術。秀外慧中的體態,舉手投足充滿音樂感。她的知識、反應、技藝...都屬最上流。她不是憑空幻想,而是有着高度智慧與想象力。她的演奏不僅具有智性,而且充滿詩意。音樂的典籍向她開展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絲把自己廣泛的獨奏及室內樂演奏曲目縮小至巴赫(她改編自巴赫作品的鋼琴曲《耶穌,為人仰望的喜樂》名聞全世界),史卡拉第、維也納古典樂派曲目、舒曼肖邦布拉姆斯法朗克葛利格德布西。在海絲的音樂成就中,最傑出的莫過於降低古典風格的浪漫傾向,改向大眾推介純粹、不矯飾的樸素演奏風格。

蜜拉的老師馬太深明演奏放鬆之道,告訴她演奏中投射到聲音及時間點的相對關係,也就是:"(音符)從寂靜過度到有聲之間的瞬間"是最緊要的。儘管她終身奏行其師訓示以及她自己的信念:"音樂最高境界,必需是演奏者對作曲者心境的領悟。"(說於February1908),但蜜拉在她學生時代,曾不只一次被批評其演奏充滿不守規矩的急躁,不注重樂曲格律,重音遊走於凶暴邊緣,"傾向誇大每個音色和速度變化。

作品評價

蜜拉·海絲把戰前的英國鋼琴傳統從"漫長的平庸"中拯救出來,比同時期鋼家要顯得"摩登"得多。和她那些感情粗糙、誇張做作的同儕比起來,她表現出一種優質的新演奏方式,乾淨、超技、節奏清晰、較少使用踏瓣。雖不是最顯著特點之一,但她堅持彈奏曲中必要的反覆(舒曼降B大調奏鳴曲是著名例子)。例如,她與藍道芙絲卡或費雪作風相反的是,她忠實按譜面記號彈奏莫扎特。雖然她的手掌框架不大(勉強夠彈一個八度),但她仍追隨許納貝和巴克豪斯的路子,演出曲目集中在德奧經典巨作上。例如巴赫、莫扎特(協奏曲中的二十一首)、貝多芬(《熱情》奏鳴曲、《皇帝》協奏曲)。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她在倫敦首演的曲目),舒曼?布拉姆斯(F小調奏鳴曲,重量級的D小調和降B大調協奏曲)。

不過她也不排斥肖邦、格拉納多斯或拉赫曼尼諾夫(遠在EileenJoyce之前,她就以拉氏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揚名)。她也喜歡史卡拉第作品中的"拉丁-伊貝利亞"節奏(史卡拉第/杜卡改編的作品亦然,1927年她尚未與

哥倫比亞公司簽約前,曾為DuoArt的自動紙卷鋼琴錄製這部作品)。同時她也是位頗具說服力的現代音響支持者,例如她曾經錄製HowardFerguson的鋼琴奏鳴曲,一九五五年在逍遙音樂節演奏後者鋼琴協奏曲,一九六0與小提琴家史坦復在愛丁堡音樂節亦合作其小提琴奏鳴曲。就像科恩(HarrietCohen,後來的馬太學生之一)一樣,她認為技術應該是感情的僕人,而音樂又是人生呈現出來的表情。在她音樂中很少衝突性的感情,也許這就是偶爾當她疏於防範時,流露出的表白是如許強烈的原因。雖不乏名流雅仕追求(不只有莫伊塞維契),海絲終生未婚,但她深知戀愛的感覺。她說:"我很擔心我會太執着於感情和婚姻,我知道我們這個行業,只能專注於一件事,那就是鋼琴。" 除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之外,舒曼鋼琴協奏曲也是對蜜拉而言別具深意的一部作品-這是她1912年2月20日與孟根堡(Mengelberg)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首演的曲目,也是她與皇家愛樂(1916年3月13日,皇后廳)首度合作的曲目。她錄過兩次音,第一次是與WalterGoehr錄於1937年("任何有耳光的人,都無法不從她的偉大藝術氣質中,學到終生反覆迴蕩的課題。"-Gramophone)。第二次則是1952年12月22-23日,與RudolfSchwarz錄於AbbeyRoad錄音室。"無疑的,"觀察入微的唱片指南RecordGuide(編訂版1955年倫敦)編輯EdwardSackvile-West和DesmondShawe-Taylor說:"不管是否有其它當代鋼琴家演奏第一樂章降A大調樂段,能像蜜拉女士一樣富詩意,但是當如夢似幻的單簧管呼應蜜拉演奏的鋼琴樂句汩汩流泄時,那是一種全然升華之感。不談其它,光就是它這點濃厚音樂感,就讓人想永遠珍藏它。蜜拉女士演奏的裝飾奏(cadenza),就像在即興彈奏一樣自然。卓越的技巧使她演奏的間奏曲有種親昵的感情,是其同儕無法與之相比的,例如肯普夫、李帕第..."無論如何,海絲過於從容的終樂章,不自然的速度波動,相較作曲家標註的二分音符72拍速度差距超過百分之十,這是有點讓人無法接受的,因而它得到的評語是"過慢的拍子讓人忍不住發噱。這樣既破壞了樂曲動力,也模糊了聽眾注意力。"

在她為數不多的唱片中(她有"麥克風恐懼症"),蜜拉最自豪的是(1938年發行)和貝多芬的Op.109(1954)。"TheRecordGuide"(1951)評論前者"有傑出的作品",但"或許缺乏速度稍快的1929拉赫瑪尼諾夫或1939年阿勞版(當時已絕版)中的衝擊力和光輝"。排開海絲與拉赫瑪尼諾夫的少許共通點(強化低音部、反覆的多變處理偶而左手音色處理相同)不談,他們二人的詮釋方式可說有天淵之別,拉赫瑪尼諾夫狂暴、敏銳,帶着熾熱、漫不經心、神經質、狂熱的想象力。她則拘謹、有禮、音質乾淨崇高、傾向"尤塞必斯"(譯註:Florestan和Eusebius是舒曼的兩個化名,前者狂野,後者拘謹)個性。拉赫瑪尼諾夫像柯爾托(1928),將情境轉化為隱含的穆索斯式狂想。彈奏肖邦時,他省略譜上的回覆記號(dalsegno);海絲則注意並強調它,用柔音踏瓣(unacorda)和彈性速度來裝點反覆樂段的色彩。在演奏較光采的快板作品時,拉赫瑪尼諾夫用小節線做為脈動單位,她則細分到以拍為單位。他的舒曼和亢奮而富爆炸性;她的則只比舒曼原注速度稍快些許。他手中的音符狂暴而任性,她手上的則是寬廣而安定。

海絲彈奏的舒曼《交響練習曲》系根據克拉拉編訂的一八六二年版,略去布拉姆在舒曼過世後增補的五首變奏曲,充滿溫和而非戲劇性的平實特性。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認同海絲的拘謹、缺乏動感(變奏第六、十)、壓制的動態,或是她那壓抑不飛揚的情感。但是她處理主題的方式,用低音架構樂曲骨幹,以及用升G小調和弦製造無與倫比、霧般朦朧的效果,變奏十一中的高潮與呼喊般的情緒,這和肖邦、史克里亞賓自在悠遊於他們自己世外之境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貝多芬晚期奏鳴曲是蜜拉·海絲的天鵝之歌,以Op.109和110作為這十年的里程碑。海絲以這些樂曲的結構、分句和高潮塑造,穩定而安定的顫音(經常是她音樂力量的部份來源)以及發音的清晰(尤其是Op.110的Menoallegro)。西蓋提曾提到她演奏時,所表現出來的是"偉大音樂中的無私人性",她演奏時的態度永遠是"我有榮幸為您獻奏一曲嗎?",而非擺出一付"我豈不是一位偉大鋼琴家?"的架子。她晚年飽受關結炎、心臟病、中風、沮喪和遠離舞台中心所產生疏離感之苦,她不希望身後舉行葬禮,但希望在聖保羅教堂舉行追悼儀式。她把升F小調慢板Op.106《漢馬克拉維》,升華為神聖莊嚴的演奏。作為一位長時間的女鋼琴名家,她無比虔誠的用Op.109向"最親愛的朋友們"道別,演奏完,在長長的沉默之後,她蓋上她的史坦威琴蓋,獻上深深一吻。所有朋友們將永遠銘記在心,並將這個難得的記憶像宗教聖物一樣永世珍藏。

如同她所尊崇的前輩事跡,G大調小步舞曲之於巴德雷夫斯基,或升C小調前奏曲之於拉赫瑪尼諾夫,蜜拉在一九二0年改編巴赫《耶蘇,為人所仰望的喜樂》(Jesu,JoyofMan'sDessiring,清唱劇147)為鋼琴曲,並於一九二六年出版(李帕第一九五0年的日內瓦演奏版,將此曲優美連綿的三連音架構得無比端莊優美,成為傳奇)。也許偶爾她的演奏會出奇平板,例如彈奏布拉姆和門德爾頌小品時;這部作品則顯現相對的一面,如同舒伯特的《蘭德勒》,此曲觸及她的靈魂深處,讓她演奏時恍惚入夢。她在一九五九年重新發行的唯一LP唱片,可瞥見這位女性音樂家的精神、人格側寫。

大戰期間,一位記者聽到一個士兵在火車上吹口哨,便問他:"嘿,你似乎對巴赫作品很有興趣?""沒有啊。""可是你在吹巴赫的作品呀!""喔,那不是巴赫,那是蜜拉·海絲。

作品簡介

蜜拉·海絲(MyraHess,1890-1965)出生在倫敦北部的漢普斯特德,5歲開始學琴,後因得到獎學金而上了倫敦市政廳音樂學校,師從朱利恩·伯斯卡爾和奧蘭多·摩根。她從小就嶄露頭角,開始其一生的輝煌事業併名揚天下(特別是在英國和美國)。影響她形成自己風格的是在皇家音樂學校學習期間,教她的是大名鼎鼎的、曾向斯特恩代爾·貝內特

和阿瑟·沙利文學習過的大師托拜厄斯·馬太(1858-1945). 蜜拉·海絲(1890-1965)的商業錄音少得可憐,與她當年建立的國際樂壇聲望簡直不能相比,據說,她也是那種討厭錄音的鋼琴家,所幸,有廣播錄音為後世的樂迷保存了當代大師的風範。BBCLegend出版的這張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第二號、第五號《皇帝》,分別錄於1960年及1957年,錄音地點都在RoyalAlbertHall,1957年的《皇帝》,聲音反倒比3年後第二號好。

那個時代的老大師,在音樂會上似乎經常錯音百出,阿勞曾在受訪時說過:"那時候,彈錯音是天才的權利"。蜜拉·海絲這場《皇帝》也是,鋼琴爆發力很強,但整體結構搖搖欲墜,指揮MalcolmSargent相當稱職,但無力回天。這種錄音只能靠寬容和想象力把它聽完。

蜜拉·海絲另外還有一個1953年的廣播錄音,由EfremKur指揮紐約愛樂,情況似乎比這場好一點。不過,蜜拉·海絲的詮釋似乎預示了她的徒弟柯瓦謝維契(StephenKovacevich)在一些樂段的方向,柯瓦謝維契在錄音室中,以更高的技巧和完成度,為老師雪恥。但以女鋼琴家來講,爆發力相當驚人,季雪金的現場錄音和她差了一截。

個人評價

後來她的控制力與節制力,"怡人的優雅風範"是她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她那"融合鍵盤所有音色的天份"(NevilleCardus),出於她鋼琴技藝的成熟。她的傑出學生之一柯瓦謝維契(1959-61年間隨她學習),記得有次海絲曾教他:"如果你想感受一張郵票的重量,總不會像鉗子一樣用力抓着感覺吧!"同樣,如果演奏者能感受鍵盤的質感和機件的微妙抗力,就不會試圖以僵硬的手臂去製造想要的音色。"她教我掌握風格的要素,是以適切的音色去表現你在詮釋的音樂家,她讓我花更多工夫去了解作曲家的特徵。同樣地,她也開導我對速度的觀念;她告訴我,從容的速度往往能創出令人驚嘆的興奮程度。"她在葉蓮娜·吉哈德(ElenaGerhardt)紀念音樂會(倫敦1953)發表的開場白,讓人憶起她曾提及鋼琴家向聲樂家學習的重要性。"在鋼琴上,所謂真實的『歌唱』其實是一種幻像,只有非常緊密專注的音符,才可以創造連續旋律線般的感覺。而當我想到完美旋律線時,我經常想到葉蓮娜的歌唱,那可說是完美旋律線的典型!這種完美的記憶,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藉此我們可以永遠記得什麼是美的真諦。[1]

參考文獻

  1. [1], bilibi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