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血满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血满草,中药名。为忍冬科植物血满草Sambucus adnata Wall.ex DC.的全草或根皮。分布于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地。具有祛风,利水,活血,通络之功效。常用于急慢性肾炎,风湿疼痛,风疹瘙痒,小儿麻痹后遗症,慢性腰腿痛,扭伤瘀痛,骨折。

茎呈圆柱形,直径0.3-1.5cm,表面灰绿色至绿褐色,质硬而脆;茎具多个纵棱,棱槽被黄褐色至锈色短茸毛,棱脊几乎无茸毛;茎横截面外层较硬,木化;髓部宽广,白色,疏松呈海绵状,略具光泽,散在棕红色小点,以髓部外侧较多。

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片绿褐色至深绿色,具短柄,被短茸毛,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开后呈披针形,长5-15cm,宽2-4cm,边缘锯齿状。

偶见花,圆锥花序顶生,花小,浅黄色或白色。气略清香;味淡、微涩。以茎表面颜色,茎的纵棱及被毛情况,宽广的髓部及散在棕红色小点,为最具特征的鉴别要点。

血满草入药部位

全草或根皮。

血满草性味

味辛、甘,性温。

归经

归脾、肾经。

血满草功效

祛风,利水,活血,通络。

血满草主治

急慢性肾炎,风湿疼痛,风疹瘙痒,小儿麻痹后遗症,慢性腰腿痛,扭伤瘀痛,骨折。

血满草相关配伍

治急慢性肾炎:血满草15g,酒瓶花根30g,山皮条、石椒草各12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血满草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血满草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血满草形态特征

血满草,又名血莽草、大血草。多年生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1-2米;根和根茎红色,折断后流出红色汁液。茎草质,具明显的棱条。羽状复叶具叶片状或条形的托叶;小叶3-5对,长椭圆形、长卵形或披针形,长4-1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圆,两边不等,边缘有锯齿,上面疏被短柔毛,脉上毛较密,顶端一对小叶基部常沿柄相连,有时亦与顶生小叶片相连,其他小叶在叶轴上互生,亦有近于对生;小叶的托叶退化成瓶状突起的腺体。聚伞花序顶生,伞形式,长约15厘米,具总花梗,3-5出的分枝成锐角,初时密被黄色短柔毛,多少杂有腺毛;花小,有恶臭;萼被短柔毛;花冠白色;花丝基部膨大,花药黄色;子房3室,花柱极短或几乎无,柱头3裂。果实红色,圆形。花期5-7月,果熟期9-10月。[1]

血满草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600-3600m的林下或沟边灌丛中。分布于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地。

血满草性状鉴别

本品茎呈圆柱形,直径0.3-1.5cm,表面灰绿色至绿褐色,质硬而脆;茎具多个纵棱,棱槽被黄褐色至锈色短茸毛,棱脊几乎无茸毛;茎横截面外层较硬,木化;髓部宽广,白色,疏松呈海绵状,略具光泽,散在棕红色小点,以髓部外侧较多。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片绿褐色至深绿色,具短柄,被短茸毛,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开后呈披针形,长5-15cm,宽2-4cm,边缘锯齿状。偶见花,圆锥花序顶生,花小,浅黄色或白色。气略清香;味淡、微涩。以茎表面颜色,茎的纵棱及被毛情况,宽广的髓部及散在棕红色小点,为最具特征的鉴别要点。[2]

血满草药理作用

药血满草,别名接骨药、接骨草、血管草等,具有祛风利水,活血通络的功效。血满草常用于急慢性肾炎,风湿疼痛,风疹瘙痒,小儿麻痹后遗症,骨折等。

抗真菌作用。

相关论述

《植物名实图考》:“浸脚气湿肿。”

《云南中草药》:“祛风活络,散瘀止痒。主治风疹,风湿疼痛,小儿麻痹,跌打损伤,骨折,水肿。”

《西藏常用中草药》:“活血散瘀,强筋骨,祛风湿,利水消肿。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扭伤,血肿,水肿,骨折。”

《青藏高原药物图鉴》:“外用治疮疖,神经性皮炎,小儿湿疹;内服治风湿性关节炎。”[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