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血管瘤(hemangioma)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血管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次是躯干(25%)和四肢(15%)。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3~1∶4。 [1]
英文名称 | 就诊科室 | 多发群体 |
hemangioma | ||
常见发病部位 | 常见病因 | 常见症状 |
胎儿早期血管性组织分化阶段,控制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 | 毛细血管型为鲜红或紫红色斑块。海绵状血管瘤为无自觉症状的柔软肿块。蔓状血管瘤呈念珠状或蚯蚓状 |
病因
该病病因不明,有研究表明,妊娠期应用黄体酮或接受绒毛膜穿刺、妊娠期高血压病及婴儿出生时低体重可能与血管瘤的形成有关。有认为血管瘤是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血管性组织分化阶段,由于其控制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而导致其特定部位组织分化异常,并发展成血管瘤。在胚胎早期(8~12月)胚胎组织遭受机械性损伤,局部组织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干细胞分布到其他胚胎性细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为血管样组织,并最终形成血管瘤。 [2]
临床表现
毛细血管型血管瘤 肿瘤是由大量交织、扩张的毛细血管组成。表现为鲜红或紫红色斑块。与皮肤表面平齐或稍隆起,边界清楚,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以手指压迫肿瘤时,颜色退去;压力解除后,颜色恢复。
海绵状血管瘤肿瘤由扩大的血管腔和衬有内皮细胞的血窦组成。损害为大小不等之紫红、暗红或青红色结节或斑块,质软,血窦大小不一,有如海绵状结构,窦腔内充满静脉血,彼此交通。表面呈半球形或分叶状,压之体积可缩小。多为单发。组织病理示真皮下部和皮下组织的血管扩大成不规则的空腔,腔内充满血液。血管外膜细胞增生。表现为无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的柔软肿块。头低位时,肿瘤因充血而扩大,恢复正常体位后,肿块即恢复原状。表浅的肿瘤,表面皮肤或黏膜呈青紫色。深部者,皮色正常。触诊时肿块柔软,边界不清,无压痛。挤压时肿块缩小,压力解除后则恢复原来大小。
蔓状血管瘤 主要由扩张的动脉与静脉吻合而成。肿瘤高起呈念珠状或蚯蚓。扪之有博动感与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若将供血的动脉全部压闭,上述之博动及杂音消失。 [3]
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结果无特异发现。对于较表浅,肿瘤较局限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对于较深部位发病或肿瘤巨大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B”和“A”。颈部X线摄片对于了解深层瘤体大小、范围或瘤体是否侵袭颈椎或喉部软骨有一定价值。如果术前做血管造影,可了解血管瘤的营养支,则在血管瘤两端结扎供应血管,可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血管瘤全部切除。可进一步行超声波、磁共振检查或细针穿刺以明确诊断。 [4]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血管瘤一般不难诊断。穿刺瘤体对诊断很有帮助,如抽出血液,可初步诊断血管瘤。 [5]
治疗
目前,对血管瘤治疗常用方法有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及手术治疗,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治疗所有类型的血管瘤。应根据肿瘤的类型、部位、深浅及病员的年龄等因素而定。常用的方法有: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冷冻外科、硬化剂注射及激光照射等。
治疗原则是
- ①预防或治疗严重危及生命或功能的相关并发症;
- ②预防血管瘤消退后产生的畸形或面容缺陷;
- ③预防溃疡及感染,对已经产生溃疡的患者,促进溃疡愈合,减少瘢痕产生,并缓解疼痛;
- ④减轻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
- ⑤避免对能够自行消退并且预后较好的病变进行过度治疗。
视频
如何确诊血管瘤
血管瘤
参考来源
- 郑家伟,陈传俊,张志愿. 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血管畸形的系统评价. 《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 , 2003
- 郑家伟.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 《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 , 2005
- 张志愿,周国瑜. 颌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分类选择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 2002
- 林晓曦,王炜,曹谊林.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治疗中的美容原则探讨. 《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 2003 *王昌美,高庆红,付风华等.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 《 CNKI 》 ,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