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衡州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衡州窑

衡州窑,生产自唐中期始,以烧造青瓷为主,其中,高足杯、高足盘、燕尾茶壶、彩下粉彩瓷在唐、宋、元瓷器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貌;粉上多彩高温瓷器为宋代衡山窑首创,也是我国宋元陶瓷史上的一朵艺术奇葩。衡州窑到五代时极为兴盛,南宋后逐渐衰落。衡州窑是湘江流域规模较大、历史悠久,烧造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代瓷窑,是研究湖南湘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状况的实物资料

2013年5月,衡州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衡州窑

地理位置;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

编号; 7-0377-1-377

所处时代; 唐至宋

保护级别;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建筑布局

衡州窑因窑址位于湖南省衡阳即古衡州得名,窑址主要集中在湘江沿河两岸,达100余座,号称百里窑场,重要窑口有归阳窑、云集窑、衡阳市区蒋家窑和茶山窑、衡山窑、耒阳磨形山窑。以青瓷为主,有双色和多色、花釉、彩釉、白釉等瓷器,主要器形有碗、坛、盂、碾、钵、杯、盏等,注壶为最多,可归纳为茶具、酒器、文房用品三大系列。

衡州窑1973年开始被陆续发现,有蒋家、车江、云集等唐宋时期窑址180多处,其中以东阳渡镇、蒋家村、云集镇三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衡州窑系列窑场自唐中期创烧 ,到五代时极为兴盛,南宋后开始衰落。

衡州窑青瓷表面极少纹饰,大多简朴素面,但器型设计精巧,形神完美,且品种异常丰富,并以优美的釉质、釉色争胜。从器型和釉质等方面比较,衡州窑青瓷是同时代相邻的其它窑系青瓷所无法比拟的。青瓷胎色为红砖色、青灰、灰白三种,胎质紧密,手感厚重,器型比例和谐,釉色鲜亮,光泽透明感强,摩玩有玉润晶莹之感,釉面一般都有细碎自然开片。 衡州窑青瓷主要以文人宦官人家所享用的茶器较为典型,也有不少酒器和文房用瓷 。

衡州窑位于衡阳市珠晖区东阳渡镇蒋家祠、高山村一带,方圆1公里,发现唐、宋青瓷20余座,1974年清理一座,为龙窑式,长33米,高出地面7米,窑底共六层,主要器形有壶、碗、盏托杯、缸、油灯等。胎质灰或浅灰色,个别灰褐色,胎质细密、坚实,釉色青、黄、虾青,部分有施装饰粉,釉质作冰裂纹开片, 大多素面无装饰,也有少量刻划花和印花。

云集窑

云集窑,为衡州窑的一部分,民间龙窑,始于唐末,终于元初,烧造时间400余年。临湘江西岸而建,呈带状分布,经月堡、石塘、滨河、黄金等村,过云集潭,延至车江,全线长达五十余华里。它的名字,源自云集地名,属衡州窑系列,为湖南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时间最长、贮存量最多的古窑群 。

彭祠大屋窑址

彭祠大屋窑址,位于衡阳市土谷塘航电枢纽淹没区,属衡州窑系列, 釉色以淡青、翠青为主,并有少量褐色釉,出土的器物大部分形体较大,品种丰富,尤其是窑址内出土的五枚陶球,首度面世,为研究衡州窑制作工艺提供非常重要的实物依据。两座窑址于2013年1月3日发掘,建于宋代,均属残存窑体结构,属于窑体中的中断,长条形斜坡龙窑,在窑壁北侧留有一个长方形投柴口,窑床厚2-3公分,窑壁厚10-15公分,窑床与窑壁都呈现褐灰色烧结面。窑内出土的器物以形态各异的壶、罐为主,其它器物有:碗、钵、碟、缸、瓮、酒杯等,窑具有:匣钵、垫钵、垫墩、垫圈等,工具有:碟凿、牛头形陶塑、陶球。有自命名"通釉少面盆钵"铭文器物 。

文物遗存

衡州窑始烧于晚唐,盛烧于五代,终烧于宋。2004年该窑瓷片堆积层中出土了一件浮雕莲纹青瓷钵,钵上褐彩书"衡州白竹窑中坊",故名衡州窑。青釉主要有青黄和青绿两种。胎色以灰白、浅灰、灰、铁灰、褐红、砖红、黑灰最为常见。胎体较薄,胎质较致密。器形丰富,有壶、瓶、罐、坛、钵、碗、碟、杯、盘、唾壶、粉盒、洗、水盂、香炉、油灯盏、砚台、军持、茶碾等。衡州窑以青釉光素无纹为主,辅以刻、划花和印花。仰莲瓣纹是常见的刻、划花纹样,有的莲瓣瓣尖具浅浮雕效果。印花装饰的时代稍晚于刻、划花,纹样有蝴碟、菊花、"高足盘"、"高足楪"、模印菱纹壶鋬等。此外,极少数青瓷上有褐彩装饰。

衡州(今衡阳)是茶的故乡,"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百草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相传神农氏为茶祖,神农炎帝之陵园就在当时衡州府炎陵县,《衡州图志》也有"茶陵者,所谓山谷生茶茗也",是我国古代唯一以茶命名的地方,古为衡州府管辖。陆羽《茶经》三次提到衡州茶:"山南衡州茶,生衡山、茶陵二县山谷"、"钦州茶生婺源山谷,与衡州同"、"盛唐县生霍山者,与衡州同" 。唐代名家杜荀鹤、李繁,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梅尧臣、郑谷等都有咏衡州茶诗。五代楚王马殷进献朝廷的贡品主要就是衡州茶和酃酒,每年茶 "凡百万计"。因此,衡州窑所产青瓷茶器较多,且器形独特 。

茶碾、茶砧椎、茶臼杵

唐代时尚煎茶,团茶为主。李群玉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石廪峰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煎茶须先把茶团碾、磨、研、捣成茶末,就需有茶碾等茶器,而衡州窑青瓷茶研磨器又是所有窑系瓷器中最齐全的。陆羽《茶经》中"内圆外方"的说法,许多学者认为是指茶碾,实际是对茶砧椎的描述。

茶、执壶、扁壶

注子又称执壶,"偏提",是衡州窑最富代表性的器物 ,品种也最多,多达40~50个品种以上。唐代的执壶一般器型饱满,五代时青瓷茶器比例更为匀称、协调,釉色十分鲜亮、优美。有特色的是扁形燕尾、鱼尾、卷叶尾壶,器型与现代紫砂手壶十分相近,大小也几乎一致。唐代陆龟蒙《零陵总记》"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壶茶器",能终日壶不离手,可见茶器一定小巧。壶茶器就是与零陵郡相邻的衡州窑同期所产小执壶或扁壶类小型茶器,而唐时壶类小型茶器其他窑口没有生产 。

高足茶杯、盏

衡州窑出土了不少高足杯、碗。据文献记载,周羽中《三楚新录》"高从诲时,荆南瓷器皆高足",是我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瓷高足杯。碗的圈足高7 cm,口径8 cm,高足杯的圈足高6cm,口径8cm。唐、五代、北宋都有衡州窑高足杯产品,器型略有不同。茶盏托胎质轻薄细腻,器形秀美,青釉淡雅宜人 。

茶鼎、茶罐

唐代衡州窑出产的青瓷茶鼎,高13cm,内径11cm,三足,足塑梅花。衡州窑青瓷茶罐,器身饱满流畅,有团花,黄白双色釉 。

衡阳窑晚期壶特征:

1、喇叭口,管状曲流,折肩,腹壁斜收,矮圈足外撇。

2、喇叭口,瓜棱腹式:溜肩,大圆饼底,管形流,青灰胎,青黄色釉。

3、喇叭口素面式:束颈大喇叭口,腹鼓圆,圆饼底,青灰胎,施青黄色釉。

4、平底系纽式:圆唇,口往上收,溜肩,收腹、平底,管状短流,肩站有泥条式横穿系纽,灰胎施青灰色釉。

5、敞口式:丰肩,深腹收敛,大圆饼底外撇,管状短流,青灰色胎,姜黄色釉。

6、扁壶式:平唇矮颈,弇口,扁圆腹,圆饼状平底,管状流,青灰色胎姜黄色釉。

7、提梁壶式:造型与扁壶近似,提梁式握手,管状短流,浅褐色胎,施油黄色釉。

文物价值

衡州窑青瓷的艺术和特色应是我国民窑中最具特色的窑口之一,但目前却在全国古代瓷器中默默无闻。衡州窑的沉寂除了从未进行过系统的、科学的发掘外,还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陆羽《茶经》未提及衡州窑,可能与陆羽未了解衡州窑有关,陆羽提及的越州、鼎州、岳州、婺州、寿州、洪州几大窑口,凡提及的都身价斐然。衡州窑青瓷与以上几个窑口相比,虽不能说与越窑比肩,但与其他几个窑口青瓷相比,无论釉色、器形、胎质还是工艺水平都可与任何一个窑口相匹敌,有的精品甚至已超过这些窑系的典型器物的工艺水平;另一方面《茶经》也并未提及长沙窑,并不代表长沙窑的工艺在当时不如这六大窑场,现今长沙窑系瓷器的风行正说明了这一点。

其二,过去衡州窑系出土的器物较少,而且艺术特征不甚鲜明,不受圈内专家人士的重视。近几年由于大规模的基建和修路筑堤,从以上窑址中出土了大量衡州窑的精品瓷器,这些才是衡州窑的典型代表,从器型、釉色、釉质等方面来看,在比较能代表湘阴窑的精品中,有在长沙出土的一些"湘阴窑青瓷",应是衡州窑系生产青瓷。

其三,衡阳经济相对落后,像长沙窑瓷器收藏家李效伟这样的大家,衡阳可以说没有一个,实力不够也是一个方面。

其四,衡州窑文化的研究水平仅仅停留在低层次展览上,且没一个长期的展示专柜,没有一本有关衡州窑的专著,仅仅1-2篇论文。过去的史志从唐开始到明清,甚至《衡州府志》、《清泉县志》等都没有一字提及,如不是1972年修防洪堤首次发现,这一文物遗址还不知埋没到何时。其实,五代时周羽冲《三楚新录》"高从诲时,荆南瓷器皆高足,公私竞置用之,谓之高足碗",荆南出土高足杯碗的窑场只有衡州窑,还有唐诗也提到"湘瓷泛轻花"等,只是我们没去认真研究而已。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衡州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参考文献

  1. 衡州窑青瓷文化,瓷网中国 ,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