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裴斯泰洛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
原文名 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出生 1746年1月12日
逝世 1827年2月17日
国籍 瑞典
职业 教育家
知名作品 《林哈德与葛笃德》
《隐士的黄昏》

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一位“慈爱的儿童之父”。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著有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

人物简介

裴斯泰洛齐童年不幸,5岁丧父(1751年)。其父一生清廉寡欲,未留下半点遗产,幸亏母亲忘我工作,女仆勤俭持家,才使得五口之家得以生存。母亲吃苦耐劳,意志坚强,很快从悲痛之中振作起来,靠微薄的收入维持家计。女仆名叫巴贝丽,来自乡下。她虽没有文化,但精明强干,忠诚机敏,治家有方。她富有耐心和奉献精神,为裴斯泰洛齐一家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巴贝丽勤俭持家,量入为出。她为了主人家孩子的成长,起早贪黑,耐心教育,吃尽了苦头。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上打上深刻的烙印,对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母亲和巴贝丽高尚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裴斯泰洛齐从小就具有慈爱、信任、克己、无私等良好的品质。

裴斯泰洛齐早年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放弃神学研究,38岁开始从事一项教育贫苦儿童的计划,让学童一面纺织一面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他的课程论效法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的计划,强调集体的而非个人的背诵,课程以学生喜欢的活动为主,如绘画、写作、唱歌、体操、模型制作、采集标本、绘制地图和郊游等。

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劳动是发展体力、智力和道德能力的手段。实验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多方面的劳动训练,来提高儿童的智力。他的实验固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雏形,可以看到他那闪光的思想火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第一位实践家。

成就及贡献

1781年以后的18年间,裴斯泰洛齐用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文学创作活动,并把理论、文学创作和实践结合起来。

1781年2月,裴斯泰洛齐出版了他的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的第一部(其它各部,相继于1783、1785、1787年出版)。这本小说是他前半生所从事的社会改革、教育实验和教育理论研究成长的艺术再现。

《林哈德与葛笃德》[1]一经出版,就风靡一时,以其强烈的时代感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它代表了时代的最强音,使整个欧洲看到了革命的曙光。

1792年,法兰西立法委员会鉴于裴斯泰洛齐对法国教育的巨大影响与贡献,授予他“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的称号。因此,裴斯泰洛齐成为以“自由保卫者”而闻名的18个外国人之一。他激动不已,兴奋地接受了这一光荣称号,立志把一切献给人类。

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早年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放弃神学研究,38岁开始从事一项教育贫苦儿童的计划,让学童一面纺织一面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1780年出版的<一位隐士的夜晚时刻>概括了他的“教育必须顺乎自然”的理论。他坚信人性具有无穷的应变能力;人的道德修养和知识造诣由他自己负责,而教育则应发展人的天才,使他能够独立思考问题。

裴斯泰洛齐的课程论效法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的计划,强调集体的而非个人的背诵,课程以学生喜欢的活动为主,如绘画、写作、唱歌、体操、模型制作、采集标本、绘制地图和郊游等等。他主张教学要为学生的个别差异留有余地,学生分组要根据能力,而不要根据年龄,还倡导将正规的教师培训作为实现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但这种权威性不是来自对儿童的惩罚、告诫、命令和指示,不是来自凌驾于儿童之上的特权,而是来自教师对儿童强烈的爱和责任感。

後世評價

英國教育史專家博伊德、金合著的《西方教育史》很重視裴斯泰洛齊與康德、盧梭的思想聯繫,認為裴斯泰洛齊是“比康德本人更好的康德主義者”,是康德“所設想的教育工作中'最聰明的專家'”,“就裴斯泰洛齊關於學校的性質和目的主要觀點而言,在所有基本方面都可以說他是盧梭的學生”,但也肯定了裴斯泰洛齊與他們的重大區別,認為“裴斯泰洛齊的才能,本質上是實際的。和大多數教育家相比,他的教育理論是從他的教育實踐中產生出來的,而且無論如何也沒有超過他根據實踐所作的最完全的表達。”他們還認為,裴斯泰洛齊學說有兩個突出的缺點有待校正。第一,語文要素“從發音和音節開始”有誤。學習語言是從句子開始而不是從發音開始,是從全體開始而不是從部分開始。第二,未能恰當地處理學習的較高階段。在這方面,他既沒有打算確定應該教什麼科目,也沒有確定恰當的教學順序,而只滿足於強調親身熟悉所研究事實的需要,來改革公認的學校科目。實物教學是他的發明之一,但也可說是一種缺點,表現了缺乏系統的致命缺陷,而不能回答“哪些分類的知識最適於訓練已經掌握知識要素的學生的心理呢?”這樣的問題。

  另外,我們也應認識到,裴斯泰洛齊幻想開明的地主自動地把土地分給農民,並想通過教育這個途徑來達到改革社會的目的,這都是錯誤的。同時,他在論述道德教育時,仍未擺脫宗教的影響,承認自然的宗教,承認上帝主宰一切,他的德育思想仍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裴斯泰洛齊是近代卓有建樹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他豐富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是人類文化的寶貴歷史遺產,至今仍對我們有很多啟示,可供我們藉鑑。他想通過教育改變貧困人民不幸處境的努力,並將一生全部貢獻給這一事業的精神和行動都是進步的,值得稱讚和學習。他之所以不能找到勞苦大眾貧困的根源和解除痛苦的有效方法,這是他所處歷史條件和個人局限性決定的。他的教育主張也不都正確,需要深入、具體地分析、研究。但這些都不能磨滅他在教育史上的業績。裴斯泰洛齊和他的教育名著《林哈德和葛篤德》作為一座歷史的豐碑永存在世界教育發展史的歷程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