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色叢樹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褐色叢樹鶯 基本資料
英文名: Taiwan Bush-warbler
別名: 台灣短翅鶯、電報鳥
目名: 燕雀目(Passeriformes)
科名: 鶯科(Sylviidae)
特有性: 特有種
保育等級: 非保育類
活動模式: 單獨或成對
出現海拔: 低-中-高海拔
棲地: 植被濃密的森林底層、林帶邊緣、草生地、灌叢和箭竹叢
居留狀況: 普遍留鳥
玉山園區: 區內繁殖季普遍分布於中至高海拔山區,可達海拔3000公尺,非繁殖季會降遷至低海拔。[1]
褐色叢樹鶯介紹
「褐色叢樹鶯」,因為全身大致是單調的褐色,大多躲在灌木叢中,所以稱為「褐色叢樹鶯」。褐色叢樹鶯的鳴聲像機械式的不斷重複「滴、答答滴...」,類似電報聲,所以又有個綽號叫「電報鳥」。記得以前當兵的時候掛的是通信兵科,有一段時間對「滴、答答滴」的摩爾斯電報聲再熟悉不過了,初拍鳥時聽到台灣叢樹鶯鳴聲有一分親切感,是一聽便知道的鳥種。
中國大陸稱台灣叢樹鶯為「高山短翅鶯」,有關高山短翅鶯「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是這樣描述:『中等體型(13.5厘米)的深褐色鶯。具略長且寬的凸形尾。上體橄欖褐而略沾棕色;尾橄欖色較重;頦及喉白而具黑色縱紋;下體餘部白色,頸側沾灰,胸側及腹部沾橄欖褐。尾下覆羽羽端近白而成鱗狀斑紋。虹膜-褐色;嘴-上嘴黑色,下嘴粉色;腳-粉色。叫聲:鳴聲為機械性不斷重複的摩擦音zee-ut, zee-ut。叫聲為興奮的嚓嚓聲及爆破音rink-tink-tink。
分佈範圍: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印度東北部、中國南部及台灣、東南亞、菲律賓、爪哇、帝汶。分佈狀況:亞種melanorhynchus為留鳥,見於中國東南部及台灣山區;在四川南部及雲南東北部也有分佈。於適宜的生態環境下並非罕見,但常被忽視。最近在不丹有此種灌叢鶯的記錄,這說明本種可能也見於西藏東南部。[2]
形態特徵
雌雄鳥同型。體背鏽褐色而帶有橄欖綠色,雙翼和尾羽暗褐色,各羽外緣鏽褐色,眉斑淡黃色,腮、喉和腹部中央污白色,喉和上胸分布黑色小點,兩脇與尾下覆羽與背同色。雛鳥體色淡灰。喙黑色,上喙邊緣和下喙基部淡褐色。跗蹠及趾淡褐色。
形態特徵全長13~14公分,嘴細,略向下彎,翼短, 體型嬌小,尾羽很長,腳纖細。
生態習性
棲息於中、高海拔的林緣或開闊地區的濃密草叢中,為底棲性鳥類。性甚隱密不易見,多單獨活動於箭竹和灌木叢中。冬季會降遷至較低海拔的山區活動。
性情害羞、隱密,活動於濃密的灌木叢裡,相當接近地面。常可聽到其鳴叫聲,但不易觀察到。響亮的叫聲"滴、答答滴"也為其贏得電報鳥的外號。2000年也因其特別的叫聲,被國外學者發表為台灣特有種,故又名台灣叢樹鶯。
出現於中低海拔500~3000公尺山區林緣或開闊地的濃密草叢 中,性很隱密不易發現,多單獨活動於灌木叢中,冬季會下降到較 低海拔的山區活動,以昆蟲為食。春夏繁殖季常會發出類似打電報 的「滴…答答、滴…答答」或「幾畢、幾畢」的嘹亮聲音,所以也 有人暱稱它們為電報鳥。[3]
遷留型態
褐色叢樹鶯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冬季會向低海拔地區降遷。[4]
辨識
樸素的褐色加上善於躲避,這種中等大小的鶯很難找到,但找到時很好辨識。大致沒有花紋,但部分個體可能喉部有條紋。小鶯和深山鶯都比較小、更暖調的褐色,且有更對比鮮明的眉斑。在中高海拔森林和林緣繁殖,冬季降遷至較低海拔;在茂密灌叢的底層活動。發出由憂鬱口哨聲間隔著咔噠聲所組成,極近似電報的鳴唱聲。鳴叫聲是粗糙刺耳似昆蟲的聲音。
視頻
台灣叢樹鶯-2021新編台灣野鳥集錦:台灣特有30種野鳥-(22)
台灣叢樹鶯(電報鳥)
台灣叢樹鶯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