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褐鲣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褐鲣鸟

中文学名: 褐鲣鸟
拉丁学名:Sula leucogaster
别 称: 白腹鲣鸟、棕色鲣鸟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鹈形目
科:鲣鸟科
属: 鲣鸟属
种: 褐鲣鸟
亚 种: 5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Boddaert, 1783
英文名称: Brown Booby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褐鲣鸟,游禽。大型的海鸟,身体粗壮而细长,呈流线型,体长为64~74厘米,但身体各部位的颜色与红脚鲣鸟完全不同。它的嘴为黄色,十分粗壮,长直而尖,近似圆锥形。嘴的基部的内侧和眼睛周围都有裸露的皮肤,雌鸟为黄色,雄鸟为淡蓝色。头部、颈部、胸部和整个上体为黑褐色。胸部以下包括翼下的覆羽和尾下的覆羽为白色。翅膀窄、尖而长,上面为黑褐色,下面虹膜-灰色;嘴-成鸟黄色,幼鸟灰色;脚-黄绿色。 叫声:海上无声。在巢时发出嗷叫声、呱呱叫声及嘶嘶叫声。[1]

名称分类

中文正名:褐鲣[jiān]鸟
拉丁学名:Sula leucogaster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Boddaert, 1783)
中文俗名: 白腹鲣鸟
下属分类:| 鲣鸟属 Sula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 鲣鸟科 Sulidae

分类地位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 鲣鸟科 Sulidae → 鲣鸟属 Sula → 褐鲣鸟 Sula leucogaster

濒危信息

CITES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态特征

虹膜-灰色;嘴-成鸟黄色,幼鸟灰色;脚-黄绿色。
叫声:海上无声。在巢时发出嗷叫声、呱呱叫声及嘶嘶叫声。

生活环境

褐鲣鸟主要为留鸟,营巢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的岛屿以及海岸的岩石上,巢多筑于悬崖边的地面上,有时也营巢于小块灌丛间或珊瑚岛上
褐鲣鸟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中的岛屿和海岸,有时亦出现于海湾、港口及河口地带。

生活习性

常成群生活,飞翔能力很强,常常在鼓翼飞行一段距离之后又继续滑翔,两种方式交错进行。也善于游泳和潜水,休息时或是漂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或是站立在岸边岩石上。性情较为大胆,叫声响亮而粗犷。主要以各种鱼类为食。也吃乌贼和甲壳动物等。觅食方式主要是通过潜水,常常一边游泳一边不时地潜入水中追捕鱼群,有时也通过在海面上空飞翔、发现猎物后则双翅往后一收,突然俯冲扎入水中,再潜水追捕猎物,有时在海上追踪猎物达数百公里之远。

褐鲣鸟主要为留鸟,营巢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的岛屿以及海岸的岩石上,巢多筑于悬崖边的地面上,有时也营巢于小块灌丛间或珊瑚岛上。常成群在一起构成松散的巢群,通常2-3个巢在一起,相距很近。巢由树枝和干草构成。求偶时雄鸟和雌鸟各衔一根树枝放在脚上,彼此面对面地站着,然后用颈部互相缠绕。每窝产卵2枚,偶尔为3枚。颜色为淡绿色或淡蓝色。卵的大小为61×40毫米。

分布范围

褐鲣鸟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部分温带地区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及其岛屿上,全世界共有5个亚种,我国仅有1个亚种,即西沙亚种,主要产于西沙群岛,偶尔还见于台湾淡水、兰屿和基隆通往澎佳屿的航道上,以及海南、上海、山东青岛等地。
主要分布省份:浙江 山东 海南 台湾 香港 广东 福建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东寨港红树林 尖峰岭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五指山 吊罗山
分布状况:繁殖于西沙群岛及台湾兰屿岛。于中国南海为地区性常见鸟,自上海至海南岛的沿海偶有记录。

致危因素

作为食物被捕猎: 当地人捕捉成鸟和盗取鸟卵,是褐鲣鸟的致危因素。
褐鲣鸟过去在我国东南沿海及西沙群岛、海南岛等地是较为容易见到的,但由于人类的猎杀、拾卵等原因,致使数量减少,现在已经难以见到。

保护措施

东寨港红树林、尖峰岭保护区

《人与自然》鲣鸟集体捕猎的壮观场景,有些鸟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