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发端于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史地科,其后发展成为北平师范大学史地系。抗日战争时期随学校西迁至陕西,后来再次西迁至兰州,成为西北师范学院地理系。2000年在原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和西北资源环境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成立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师资力量
在历史上,先后有著名地理教育家邹豹君、万方祥、傅角今、卢村禾、焦北辰、魏文泽、刘仲瑜、董文朗、李宗芳、王琪生、郑宝喜、孙永清、黄大燊、陈仲全、董宏儒、詹启仁、向传璧等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执教于此。
截止到2018年,学院现有教职工82人,其中以程国栋院士领衔的专任教师67人,教授20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53人,专任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的达到71.64%。教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双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甘肃省“333”“555”科技人才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5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1]1人,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
学科建设
学院有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产勘查与地质环境、土地资源管理等六个学术型硕士学位点和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
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环境工程等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地理科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为甘肃省特色专业。
地理学和生态学为甘肃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为甘肃省重点培育学科。学院主建的“寒旱区地理生态与资源学科群”获批甘肃省“双一流[2]”特色学科。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地理学为B-等级,进入全国30%-40%。在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7年自然指数排行榜中,地球与环境科学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24位、师范类院校第4位。
截止2018年,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910人,硕士研究生423人,博士研究生35人,博士后1人。
学术研究
科研建设
据2018年资料,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先后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Water Resources Research》《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Journal of Hydrology》《Land Use Polic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Glaciology》《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地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70余篇,其中被SCI/SSCI/A&HCI收录的论文60余篇,被EI收录论文55篇,主(参)编国家部委和地方组织的各类教材、专著16册(部),承担各类项目350余项,其中包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50余项;获厅局级以上奖励19项,其中省部级奖励6项;申请获得专利授权2项。
学院教师长期致力于地理与环境科学教育以及寒旱区资源与环境演变过程、人地关系与区域发展、环境遥感与GIS开发、生态经济与恢复生态学等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下设机构
学院现设有地理科学、城市与资源学、地理信息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四个系和一个实验中心;
拥有“甘肃省湿地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土地利用与综合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寒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
有“甘肃省地名研究中心”“西北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城乡规划研究院”“数字国土与GIS开发应用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与旅游景观设计研究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生态经济研究中心”“西北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所”等7个研究机构,具有旅游规划设计乙级资质、土地利用规划资质和第二次土地调查资质。
学院是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恢复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是甘肃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亦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以及甘肃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甘肃省遥感学会、甘肃省气象学会、甘肃省土地学会、甘肃省地理教学研究会的理事单位。
视频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关于印发《关于实施特聘教授岗位制度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9-06-09
- ↑ “双一流”建设学科对应高校名单(共108个学科) ,搜狐,2019-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