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區 |
西區,隸屬於四川省攀枝花市,位於攀枝花市西部,境域東起涼風坳,和東區銀江鎮相接;南及金沙江,與仁和區太平鄉隔江相望;西至雞冠石山,同雲南省華坪縣相依;北臨老拱山,與仁和區同德鎮、布德鎮相鄰。介於東經101°26′43″—101°40′08″,北緯26°31′45″—26°40′43″之間,總面積123.96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西區下轄6個街道、1個鎮。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西區常住人口為129406人。
簡介
西區歷史悠久,《帝王世紀》載有黃帝次子昌意「降居若水(雅礱江)」以「蜀山氏女」為正妃而生顓頊的傳說。「若水……南至大笮(今鹽邊縣)入繩(金沙江年)」(《漢志》),其產生地含區境。夏禹時,區轄地屬梁州。周成王時(前1042—前1020年),「合梁於雍」,區境土改隸雍州。至春秋,巴蜀2支氏族已建立兩個奴隸制國家,「蜀地東接於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華陽國志·蜀志》),蜀國領有區境。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命張儀和司馬錯率兵滅蜀,乃以舊蜀國地置蜀郡,區境域屬蜀郡。周赧王三十四年(前285年),蜀守張若取笮,區境土隸蜀郡笮地。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夷」,在古邛都國地增置越嶲郡,領縣15,姑復縣(今雲南省西永勝縣年)為其一。元封五年(前106年),於巴蜀地置益州刺史部(簡稱益州年),區境一帶屬益州越嶲(王莽名集雟年)郡姑復縣轄地。東漢襲西漢舊制,隸屬關係無更改。
評價
清順治三年(1646年)至康熙四年(1665年),區境隸屬關係如明末。康熙五年(1666年),區轄境隸大理府北勝州。三十一年(1692年),轉隸雲南省永北直隸州。雍正六年(1728年),改建昌衛為寧遠府,以會理州來屬,並置西昌、冕寧、鹽源3縣,區境新莊地隸寧遠府會理州鹽源縣。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區境大水井以西地,為雲南省永北直隸廳境土。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從鹽源縣分置阿所拉巡檢司,併入會理州,新莊地隨之改屬。道光五年(1825年),雲南省永北府在大水井置把總衙門,設總爺1人,駐兵10餘人,管轄區境一帶。光緒十一年(1885年),增設華榮莊經歷署,大水井以西地改隸。宣統元年(1909年),撤銷兩經歷署,設華坪縣,大水井以西地隸雲南省迤西道華坪縣。同年,阿所拉巡檢司升為鹽邊廳,新莊地仍隸之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鹽邊廳為縣,新莊地為寧遠府會理州鹽邊縣境土,大水井以西地隸屬關係如清末。民國十八年(1929年),騰越道廢,大水井以西地隸雲南省華坪縣。民國十九年(1930年),隸雲南省第一綏靖處華坪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寧遠府為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區,新莊地仍隸屬鹽邊縣。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境內大水井、和平、平江等為華坪縣福泉鎮轄地。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月1日,西康省成立,新莊地隸該省第三行政督察區鹽邊縣同德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大水井以西地隸雲南省第七督察區華坪縣。民國三十二年(1943),新莊地隸鹽邊縣第三區善鄰鄉。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大水井以西地隸雲南省第十督察區華坪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