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华师范大学(校园风光)原图链接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成立于2015年12月,是一个以科学研究、本科和研究生培养、国学推广与传播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机构。本校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1]、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师,以“双聘制”的形式,自愿参与国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同时国学院将和省内外、国内外学术界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地方的文化建设事业。

国学院近期规划的科研项目有:“国学研究文库”、“巴蜀与敦煌文库”、“古代蒙学著作选注”、“国学基本教程”,与“四川省古代文学特色文献研究团队”编辑出版《古代文学特色文献研究》学术辑刊。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国学”类课程,招收国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训省内外中小学国学教师,面向社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国学讲座,为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国学服务。

办学历史

西华师范大学有70年的办学历史,国学教学与研究有着优良的传统,1946年建校以来,伍非百(1890—1965)、李炳英(1889-1957)、李源澄(1909-1958)、周虚白(1906-1997)、傅平骧(1909-1999)、汤炳正(1910-1998)、郑临川(1916-2003)、赵吕甫(1919-1999)、李耀仙(1920-2005)、周子瑜(1929-)、牟家宽(1930-1993)、龙显昭(1935-)、胡嗣坤(1936-2012)、何承桂(1937-2002)、杨世明(1937-)、佘正松(1947-2013)等几代学者曾在此任教数年或终身任教。伍非百是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学生,李炳英、傅平骧、汤炳正受业于国学大师章太炎,李源澄是经史大师蒙文通的高足,郑临川是著名学者闻一多的弟子。他们以丰厚的学养、严谨的治学方法、丰硕的研究成果和高尚的学术道德,为西华师范大学的国学学科建设做了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西华师大的国学研究秉承老一辈学者严谨求实的学风,注意吸收国内外的新思想和新方法,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术风格:巴蜀文化研究,经学研究,古代文学研究,出土文献研究,古代碑石研究,古代艺术文献(音乐、美术)与文化研究,古写本研究等。

人才培养

70年来,西华师范大学依托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2]、专门史等学科培养了千余名硕士研究生和万余名本科生,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国学人才培养的重镇之一。

巴蜀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她是镶嵌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太极图上的一个巨大榫卯,具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双重特点而又独具特色。面对这样雄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学术积淀,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站在机遇和挑战的关键点上,任重而道远。国学院将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以传承文明、弘扬国学、培养人才为思路,续接前贤,光大学统,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视频

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 相关视频

西华师范大学宣传片
西华师范大学:勤奋求实,敬业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