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西瓜叶枯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瓜叶枯病

中文名称:西瓜叶枯病

外文名称:Alternaria cucumerina(Ell. et Ev.)Elliott.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病原中文名:瓜链格孢

主要危害叶片,亦可危害茎蔓和果实,幼苗子叶受害;多在叶缘发生,初为水渍状小点,后扩大成褐色水渍状,圆形或半圆形斑,在高湿条件下,可危害整个子叶,使之枯萎。真叶受害,多发生在叶缘或叶脉间,初为水渍状小点,在高湿下迅速合并,渗透,使叶片失水青枯。高温干燥天气,则形成直径2-3毫米的圆形褐斑,天气潮湿时,可合并成大褐斑,病斑变薄,严重时引起叶枯。茎蔓受害,产生椭圆形或梭形、微凹陷的浅褐色斑,果实受害时,产生周围略隆起的圆形凹陷暗褐色斑,严重时,引起果实腐烂。潮湿时各受害部位均可长出黑色霉状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西瓜叶枯病

外文名称:Alternaria cucumerina(Ell. et Ev.)Elliott.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病原中文名:瓜链格孢

主要危害作物:除为害西瓜外,还可为害甜瓜、黄瓜、冬瓜、南瓜、葫芦、丝瓜、苦瓜、瓠瓜等多种葫芦科植物。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

形态特征

Alternaria cucumerina(Ell. et Ev.)Elliott. 称瓜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3~5根束生,正直或弯曲,褐色或顶端色浅,基部细胞稍大,具隔膜1~7个,大小23.5~70×3.5~6.5微米;分生孢子多单生,有时2~3个链生,常分枝,分生孢子倒棒状或卵形至椭圆形,褐色,孢身具横隔膜8~9个,纵隔膜0~3个,隔膜处缢缩,大小16.5~68×7.5~16.5微米,喙长10~63微米,宽2~5微米,最宽处9~18微米,色浅,呈短圆锥状或圆筒形,平滑或具多个疣,0~3个隔膜。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白色,后变灰绿色,背面初黄褐色,后为墨绿色,气温25℃,经4~5天能形成分生孢子。该菌生长温限3~45℃,25~35℃较适,28~32℃最适,在pH3.5~12均可生长。pH6最适。孢子萌发温限4~38℃,28℃最适,相对湿度高于73%均可萌发,相对湿度85%时,萌发率高达94%。

传播途径

病菌除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及病组织外越冬外,西瓜种子内、外均可带菌。种表的分生孢子可存活15个月以上,种内的菌丝体经21个月仍具生命力,种子带菌率与种瓜染病程度有关,无病症的瓜种不带菌;病菌在室内干燥保存的病叶上可存活24个月,在大田或旱地土表、潮湿土壤内的病残体上可存活12个月以上。因此,带菌的种子和土表的病残体是该病主要初侵染源。生长期间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致田间病害不断扩大蔓延。该菌对温度要求不严格,气温14~36℃、相对湿度高于80%均可发病,田间雨日多、雨量大,相对湿度高于90%易流行或大发生;风雨利于病菌传播,致该病普遍发生;连作地、偏施或重施氮肥及土壤瘠薄,植株抗病力弱发病重。连续天晴、日照时间长,对该病有抑制作用。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金钟、冠农较感病。该病近年有日趋严重之势,生产上应予注意。[1]

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适宜当地栽培的耐病品种。较抗病的品种有郑州5号、郑杂7号、西农8号、粤优2号、抚州西瓜、新红宝等。(2)收获后注意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不要在田边堆放病残体。(3)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在坐瓜前开始喷施惠满丰液肥,每667m2320毫升,对水500倍,提高抗病性。(4)科学地确定播种期,露地宜在日均温稳定在15℃以上,5厘米深处土温稳定在12℃以上时播种,即桃始花,种西瓜。如欲抢早可采用地膜覆盖使其达到上述温度再播种。(5)对有带菌可能的种子,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小时,冲净后催芽播种。(6)有条件的提倡采用避雨栽培法,露地西瓜雨后要特别注意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对减轻该病具重要作用。(7)加强测报,掌握在发病前未见病斑时开始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干悬粉500倍液、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均有实效,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60升,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8)采用搭架栽培法,每667m21500株,采用单蔓整枝,6~7叶时摘去第一朵雌花,保留12~13片叶子,不仅增产、增收,还可减轻该病。

参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