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西苑红墙(刘益善)

​​ 西苑红墙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西苑红墙》中国当代作家刘益善的散文。

作品欣赏

西苑红墙

二月中旬,北京的样子还是一片沉寂。这片萧肃之中,反而处处透着静谧的味道,沉淀出一丝丝暮者的年代感。

踏着最后的冬日气息,一路西行至清华西路,两旁青松翠柏立于门前,串串大红灯笼挂于枝上,孩童穿梭其中断断续续传来铜铃般的嬉笑声,静立此地的小小门洞里面,居然有这么一座举世闻名的园林。

上次来探访圆明园,大致于高中时代,似乎更倾心周边的百年名校,那时雄心壮志的少年忽略了它的存在。随后,逃不开北海的热闹、景山的高处、后海的日落,尤其是颐和园的冬雪与夏荷,甚至乘龙船自北京展览馆后湖途径紫竹院、万寿寺终至颐和园,游经慈禧太后最喜欢的河道线路,赏长河两岸桃红柳绿。这座城的每一处都埋下往事,锁住年华,余晖中的侧影,无法回望的故事令人动容。

当流连于这些繁华盛景时,与慕名前往、游客如织的爱国主题教育景点擦肩而过。从印象中拼凑不齐、碎石满地的西洋楼,到后来看过圆明园复原微缩景观,内心惊诧于它的辉煌与魅力,但那时仍觉得已然欣赏不到的美景,何必至此一行。

虽然没有找到任何理由来访,没有带着期盼的心情前往,然而,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自始至终带着它百年来的浴火历劫、宠辱不惊,把真实的一面展现在世间。人人爱美,人人躲避伤痕,落雪后一墙之隔的颐和园到处可见扛着摄影设备的记录者,盛装出席在镜头前的无数面孔。这里的沉默,就像这里花未开、树在眠,冬日大片大片裸露的土地一望无边,没有楼台亭阁、巷陌勾栏,踏在厚土之上,看着脚下残留的地基,几根残留的柱子曾托起一个人间仙境,此处的长廊,彼处的高台,逐次从脚底的废墟里拔地而起,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精雕细刻,用洋漆铺染,上了珐琅、镀金,饰以琉璃、脂粉,披上绸缎、缀满宝石,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将诗情画意融化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正是这里,凝聚六代帝王心血的地方,几乎是神奇的华夏人民运用想象力创造的一切。它的神秘就在于它的不存在性和不可复制性,毁灭与存活,这颗东方明珠同曾经驰骋在白山黑水之间征服了北戎南蛮马背上的王朝,一起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壮丽的宫殿,秀美的园林,无数的珍宝与艺术品,皆付之一炬。来此之前,我感到它的骨骼似是冷冰冰的石头,来此之后,那些静卧的巨石荒凉而寂寞,熊熊烈火中被刺伤、受污辱,彷佛廊柱残破的一角还留有燃烧后的余温。那恬淡秀美的武陵春色在哪里?那曲桥塔影的平湖秋月在哪里?那笙歌管弦的宴乐生平又在哪里?昔日的繁盛,被揉碎在眼前才更觉悲痛。

从长春园行至西洋楼的分岔口处,原本朝着海岳开襟的水边前行,右手边有绵延的土丘,随着几位游人也爬上一探究竟,竟可从高处俯瞰西洋楼的景观群,大水法、远瀛观、海晏堂、水力钟喷泉、方外观、养雀笼直至万花阵。残垣断壁之中,万花阵已被修复的颇为完整,这是圆明园内一座中西结合的迷宫,由阵墙、中心庭院、碧花楼和后花园组成。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中式凉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起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故又称为黄花阵,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三十余米,但因为此阵宜进难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我们遇到这么奇思妙想的地方,也不禁莞尔一笑。

[1]

作者简介

刘益善,品诗文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