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西长安街庆寿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长安街庆寿寺原址在北京西长安街上28号,即电报大楼西。该寺创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寺内有双塔,故又称双塔寺。九级海云塔,建于蒙古国宪宗蒙哥汗七年(公元1257年)。七级可庵塔,建于蒙古国宪宗蒙哥汗八年(公元1258年)。双塔都是八角密檐砖塔,东西比肩排列。九层塔为海云大师灵塔,低者为曾主持庆寿寺的海云得法大弟子可庵之灵塔。[1]

中文名: 庆寿寺

外文名: QingShou Temple

别 名: 双塔寺、大兴隆寺、慈恩寺

所属国家: 中国北京

地 点: 北京市西长安街上28号

始建于: 金章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

历史地位: 曾为金朝庆寿宫及元朝太子功德院

简介

双塔在庆寿寺的西侧,八角形九级一座,额曰“天光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佑圣国师之塔”;八角形七级一座,额约“佛日圆明大禅师可庵之灵塔”。在海云禅师塔前原有《大蒙古国燕京大庆寿寺西堂海云大禅师碑记》一座,为王万庆撰。此碑现存于宣武区法源寺内。

金朝定都中都后,对宗教进行抑制和控制,并纳入国家管理。寺院多为朝廷支持或依“诏令”开办的,少数寺院是在朝廷特许下私办的,且为皇帝直接过问和允许。庆寿寺是金朝官办寺院之一,旧址约在今西长安街北侧电报大楼前。寺内西侧有元时建的两座八角形密檐式砖塔,一座是九级,塔名为“海云大师塔”,额曰:“特赠光天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佑圣国师之塔”。

海云,庆寿寺住持,名印简,俗姓宋氏,山西宁远人。因他在战乱时竭力救民疾苦,金宣宗赐海云通元广慧大师称号,圆寂后建此塔。另一座是七级,塔名为“可庵大师灵塔”,额曰:“佛日圆照大禅师可庵之灵塔”,是为纪念庆寿寺住持可庵大师而建。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上命役军民万人重修,费至钜万。即成,壮丽甲于京都诸寺。”修后之寺“完整雄壮,为京师之冠。”元代著名书画大师赵孟洮曾留诗云:“白雨映青松,萧飒洒朱阁。稍觉暑气销,微凉度疏箔……”。据说昔日庆寿寺精蓝丈室之前,松树繁茂,树阴密布,景色十分美丽,有流水横贯东西。后来水干桥废之后,留有两个石碑,是金章宗亲笔所书的“飞渡桥”、“飞虹桥”六个大字,笔力强健有力,有王者之范。

庆寿寺不仅建筑绮丽,而且在历史上还占有重要的地位。明初,燕王朱棣的心腹谋士姚广孝曾经在庆寿寺居住长达20年之久。姚广孝(1335-1418年),字斯道,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是明初著名的高僧,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和诗人。他14岁时在南京妙智庵出家,法名道衍。明洪武三年(1370年),姚广孝跟随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从此步入了辅佐朝廷的政治生涯。洪武十三年,他与朱棣一同前往北平镇守,并居住在王府西南方的金元名刹庆寿寺中。姚广孝每日往返于府、寺之间,与朱棣共商大事。在他的劝导下,燕王朱棣借着惠王削藩之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攻下建康(南京),取得了政权,被明成祖授予“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的高爵。姚广孝拒绝了明成祖为他修建府第的美意,继续住在庆寿寺中,并且相继参与了《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的编修工作,从而成为明成祖年间的一代勋臣。永乐十六年(1418年)姚广孝以84岁的高龄在庆寿寺“跌坐而逝”。为纪念他,在庆寿寺中设立了少师影堂,供奉其画像和遗物。

庆寿寺自建成起,一直受到当朝执政者的重视,曾作为金朝的庆寿宫及元朝太子的功德院,辉煌一时。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修后更名为“大兴隆寺”,又称“慈恩寺”。嘉靖十四年(1535年),一场大火将该寺毁于一旦,仅存两座砖塔。经历此次劫难,庆寿寺元气大伤,风光不再。嘉靖十五年(1536年)庆寿寺又被改为“讲武堂”、“演象所”,只是再也没有了昔日的规模。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在早晨太阳似出似不出的时刻,站在西单牌楼东南角老长安戏院门外朝东看,就会看到那两座塔一在路南,一在路北。由西向东走,临近塔的时候再看,两座塔原来都在路北的庆寿寺里,而且挨得挺近,仿佛长幼相依。这个因早晨的光学作用所造成的景象便是“燕京十景”之一的“长安分塔”。

1954年在拓宽西长安街时拆掉了双塔。当时,我国杰出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劝说:“像西长安街上金代的庆寿寺双塔,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拆掉?为什么不能把它保留下来,作为一个街心小绿地看一看。”以其精美的建筑构造和重要的历史地位矗立于百年风雨之中的庆寿寺及双塔,经历了由辉煌到衰败的历史过程,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