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见到大熊猫(丁永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见到大熊猫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见到大熊猫》中国当代作家丁永斌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见到大熊猫

眼前放着半盆子胡萝卜苹果,一盆加了[[鸡蛋]的牛奶,旁边还有一些竹子。饲养员用破了头的竹子轻轻敲打干扰它,让它配合我们给它拍照,可是,大熊猫因食物还没有吃完,一边用爪子将竹竿拦开,一边用另一只爪子抓盆子里的苹果。见人实在干扰的不行,它将屁股转过来,硬是往盆子跟前退。这就是我们在周至县动物急救站见到的大熊猫的情景,整个过程中大熊猫显得憨态可掬,傻相喜人。

人类对大自然的关注也不亚于虎、狮子、鹤等动物,早在公元前220年秦朝的《尔雅》中称大熊猫为貊,大熊猫从西汉时期,就已走进皇宫里成为贵族们的宠物。唐朝皇帝李隆基,在中国和日本来往时,把大熊猫作为一种礼品送到日本,大熊猫也算得上是第一个动物外交官了。但是,这个有着喜人外表,性情温顺的动物,却一直鲜为人知,幷未能像老虎、鹤、龟一样被人们利用各种方式赋予太多人文色彩。大熊猫以它安静、与世无争的态度,深入山林,像一位看破红尘、隐居深山的高士,玩味着黑白、阴阳,要不然,怎么在它的身上有着显明的黑白;它懂得生命与生命互相的关系,要不然,为什么以食物为主的熊科动物要放弃腥血,拿起竹子吃素呢;它肯定对阴阳有着大彻大悟的诠解,要不然,它为什么没有了熊科本有的残忍兽性,变得性情和蔼,与世无争呢!或许,这正是大熊猫有着神秘面纱与令人陶醉的原因了。大熊猫算得上是一位虚怀若谷的隐士,1869年3月11日,自从一名叫大卫的法国神甫在四川当地的猎户家见到它的皮毛开始,这个生活在古老中国的、黑白相间的物种才被世人所关注。那么,让我们通过几个片段,看一看大熊猫从被人们重视就带来的非凡经历:

1929年,美国罗斯夫兄弟不远万里来中国狩猎大熊猫;

1936年,有一位叫露斯?哈肯斯的美国人从中国带走了一只熊猫幼仔;

1936年~1946年的十年时间,共有十四只大熊猫被运出中国大门;

1957年~1983年共有24只大熊猫作为友谊的象征被送到俄罗斯美国墨西哥柏林等地;

1961年,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与环保人士选定以中国的大熊猫作为环境保护组织的标志,她的设计与完善经历了40多年,才成为WWF的代表标志。

大熊猫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使我想起了甘肃敦煌文化的面世。敦煌文化被发现是偶然的,王道士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而大熊猫被重视却是必然的,法国神甫大卫不是敦煌的王园录,他是凭着知识与责任发现、宣传大熊猫的。王园录成了发现敦煌的罪人,大卫是发现大熊猫的功臣。今天,大熊猫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物种之一。像大熊猫这样珍贵的动物,我个人以为,它发现的迟或许是它的幸运之处。作为地球上的物种,它的发现与被保护,合乎我国古代的哲学“塞翁失马,安知祸福”的思想。你想,如果大熊猫过早的被人们知道它有今天被人看重的价值,说不定早已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面对今天人们对大熊猫的关注保护,我要说,虽然迟了,只要努力,还是来得及的。[1]

作者简介

丁永斌,男,甘肃天水人,1972年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