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鳍斑蝴蝶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鳍斑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ocellatus)是蝴蝶鱼科、蝴蝶鱼属鱼类。体长可达20厘米。体高近似圆形,侧扁。吻短尖突,口小。体银白色略带淡黄色,各鳍鲜黄色。软背鳍上有一黑色眼斑,一条黑色眼带由背鳍前缘向斜下方通过眼睛。幼鱼期在背鳍与臀鳍间的体侧有一条斜的黑色条带,到成鱼期逐渐消失。背鳍、尾鳍和臀鳍为黄色,而背鳍和臀鳍具有狭窄的近边缘蓝色条纹。
鳍斑蝴蝶鱼栖息于珊瑚礁或岩礁区的沙质浅滩,以珊瑚虫、海绵、小型甲壳动物及藻类为食。分布于大西洋西部,白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至巴西沿海,包括百慕大、巴哈马、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形态特征
鳍斑蝴蝶鱼体长一般为7.6-15.2厘米,最大可达20厘米。体高近似圆形,侧扁。吻短尖突,口小。体银白色略带淡黄色,各鳍鲜黄色。软背鳍上有一黑色眼斑,一条黑色眼带由背鳍前缘向斜下方通过眼睛。幼鱼期在背鳍与臀鳍间的体侧有一条斜的黑色条带,从背鳍的底部一直延伸到臀鳍的底部,到成鱼期逐渐消失。大的黑点位于背鳍的柔软部分的底部,小的黑点位于鳍的后尖端。黄色的细条从腮开口延伸到胸鳍的底部。背鳍、尾鳍和臀鳍为黄色,而背鳍和臀鳍具有狭窄的近边缘蓝色条纹。在晚上会经历颜色的急剧变化,并在身体上出现黑色条带。
生活习性
鳍斑蝴蝶鱼栖息于珊瑚礁或岩礁区的沙质浅滩,幼鱼生活在海草床上。鳍斑蝴蝶鱼成对出现,或成每组4-5小群,在裸露的沙质底部上游动和觅食。这与主要在浅礁地区觅食的其他蝴蝶鱼不同。
鳍斑蝴蝶鱼主要以珊瑚虫、海绵、小型甲壳动物及藻类为食。白天以海葵和蠕虫为食。小小的弹射嘴善于从缝隙中摄食,有些食物喜欢藏在那里。牙刷状的牙齿排列在下颚的狭窄地带,有助于抓取无脊椎动物,主要是构成其食物的虫纲动物、多毛类蠕虫、大角类动物和被膜类动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大西洋: 美国佛罗里达到巴西。 也巴哈马,墨西哥湾与加勒比海, 包括安地列斯群岛. 仔鱼有时向北的被清扫 , 那一个解释幼年标本的观察向北远至美国麻萨诸塞州在夏天数个月期间。 来自 Musquodoboit 港湾,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的一个纪录 (一件标本,3 公分)。[1]
国家: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岛、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博内尔岛、圣尤斯达蒂斯和萨巴岛(萨巴岛、圣尤斯达蒂斯、博内尔岛)巴西、加拿大、开曼群岛、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库拉索、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法属圭亚那、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牙买加、马提尼克岛、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马、波多黎各、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国部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马丁(荷兰部分)、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维尔京群岛。
繁殖方式
鳍斑蝴蝶鱼在黄昏时分产卵,通常只涉及成对。在求爱过程中,鳍斑蝴蝶鱼在礁石上互相追逐,做倒立和横向展示;经常盘旋,直到一条鳍斑蝴蝶鱼中断游走,另一条鳍斑蝴蝶鱼紧随其后。全年都可以产卵,在初夏产卵达到高峰。受精后一天之内,卵孵化成微小的浮游幼体。后期幼体,称为tholichthys,被从头部伸出的特征性大骨板横向压缩。头部被包裹在骨装甲中。
到达约20毫米后,幼体在夜间从浮游生物中沉降出来,沉淀在坚硬的底部基质上。到早晨,每个幼体迅速转变为幼鱼,可以识别为一种微型的鳍斑蝴蝶鱼。绝大多数幼年的鳍斑蝴蝶鱼被浅水捕食者吃掉,而幸存者则迅速找到缝隙,直到它们成年为止。已经观察到,鳍斑蝴蝶鱼的卵和幼体有时是由北部新墨西哥湾和加拿大海岸线的墨西哥湾流带动的。随着冬季的临近,这些幼鱼将成长并存活,直到它们死于较低的水温。
养殖技术
饲养条件为水族箱250升以上,设隐蔽物体,水温24-27℃,喂食海产动物性饵料及藻类,也可驯化喂入专用饵料。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9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鳍斑蝴蝶鱼非常耐寒,在水族馆贸易中很受欢迎。
物种文化
1993年4月13日,圣文森特发行来以鳍斑蝴蝶鱼幼鱼为图案的邮票;
1986年8月5日,巴哈马发行来以鳍斑蝴蝶鱼成鱼为图案的邮票;
1985年9月30日,古巴发行来以鳍斑蝴蝶鱼成鱼为图案的邮票。
动物学史
鳍斑蝴蝶鱼最初是由布洛赫(Bloch)于1787年首次描述。种名ocellatus是从拉丁语翻译为“带有斑点的”,指的是该蝴蝶鱼上的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