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记吴建烈老师二三事(庞觉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记吴建烈老师二三事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记吴建烈老师二三事》中国当代作家庞觉泽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记吴建烈老师二三事

——敬祝恩师吴老八秩寿辰

一、赏月

在升入高二·七班后的第一个中秋节,班主任吴老师组织新组建的文科班全体同学进行了一次中秋茶话会,活动地点就放在露天操场上。当晚,在操场上摆起几张长条课桌,桌上放上几盘瓜子、糖果(印象中这些费用好像是老师自掏腰包的,因为我们那些穷孩子也没交过班费什么的),赏月活动就正式开始了。

真是天公作美,高原仲秋的夜晚风清气爽,一轮皎洁的明月像面银盆高挂在天空,肆意倾泻着柔和的光芒。同学们随意的围坐在吴老师周围,听他娓娓道来,间或讲讲中秋节的来历,间或说说吴刚砍桂树、嫦娥奔月的神话。间或引申开去,谈谈中国民俗,让大家瞬时间陷入了悠长的遐想

说实在的,对于生长在农村的我来说,在此之前,真不知道中秋节到底意味着什么,甚至连这个节日名字我也感觉陌生,我的脑子中一直就是个“八月十五”的概念,每年到了这一天,平时省吃俭用的母亲烙上两个猪油锅盔,温热一二斤自家出产的蜂蜜(小时候我家养蜂),然后再给全家张罗上一顿凉面什么的这种在当年算是已经比较奢侈的饭食,就算是过了一个幸福的八月十五。

那个年岁、那个环境下的我,所谓过节的全部意义,就是期盼着吃上一顿好吃的,仅此而已。然而,就是通过这次中秋赏月活动,平生让我第一次真正体味到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是第一次对于过节产生了强烈的仪式感。现在细细想来,吴老师安排这次赏月活动,可谓用心良苦,一方面,他可能希望以这种和谐轻松的方式让新组建班级的同学们加强交流,熟络感情;另一方面,事实上,在谈笑间,他是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文化课。这大概就是吴老师的教学智慧,他作为师者,不只局限于授业,给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要传道、解惑,让花季少年在人生起航的时候就能够浸染一种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二、修花圃

母校会宁一中在我上高中的那个年代,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学设施、校园环境都十分简陋,从学校大门口到教学大楼之间的道路两侧,就单调的载着两排松树,基本上谈不上什么绿化,但吴老师却深爱着这片热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她,时刻想着给她进行一些打扮。

记得应该是在高二第二个学期吧,利用几个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吴老师发动我们文科全班同学参加义务劳动,对这条道路进行美化,在两侧修建花圃,从花圃的造型到树木花草的栽植,老师都亲力亲为,扛起铁锹,身先士卒,那种认真,那种执着以及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构想,深深感染着每个淳朴的同学,大家个个劲头十足,卖力干活。一周之后,道路两侧景象焕然一新,两个造型别致,对称分布的小花园呈现在全校广大师生面前。每每进出校门,听着其他师生充满赞许的品评,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是啊,吴老师主动请缨,带领我们这班同学义务美化校园,不正是现身说法告诉大家,什么才是实实在在的主人翁意识,什么是责任担当,什么是集体主义。十分感恩老师,您对我们品格的锻造就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中逐渐化成。

吴建烈老师带领会宁一中高三·十二班学生清扫校园积雪(1989年冬)王永靖摄

三、叫醒

高三补习那年,为了寻求一个相对舒适的住宿环境,我借住在校外一亲戚的办公室中。高考第一天午饭后我午睡时很快进入梦乡,迷迷糊糊中突然听到一阵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发觉是吴老师站在门口,“还在睡,你看几点了?就差5分钟要考试了!”声音不高,但极具父亲般的威严。我忙不迭地,一路狂奔,赶到考场,总算没有错过下午的考试。事后,我一直十分纳闷,我住在校外这件事可从来没跟吴老师说起过呀,他咋知道得如此具体呢?而且他又没在我那个考场监考,怎么发现我当时可能要迟到呢?这个问题,我曾一度想着找个机会和老师好好聊聊,要不是老师及时叫醒,那对我将是怎样一个后果呢?可说来遗憾,高中一别,二十馀年竟然和他老人家再未谋面。时隔多年,每忆及此事,心中总会涌起无尽的感动,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我的恩师啊,常言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从他把我们这帮熊孩子收至麾下后,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早已肩负起了父亲的责任。可以肯定的说,在我们坐进吴老师课堂的第一天起,也许我们这些青春少年基本上还是懵懂无知,但在老师的心中,我们都已经是他的孩子了。[1]

作者简介

庞觉泽,原名庞宁飞,男,生于1971年,会宁县韩家集人,现供职于苏州银行南通分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