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讲武城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讲武城遗址,位于磁县城南漳河北岸讲武城村。讲武城唐以前称武城,宋代以后改称讲武城。讲武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后,经常活动在这里,把此地作为培养武将的基地。古城平面呈平行四边形,除南墙及东墙南段被彰河冲毁外,其余大部分尚存。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配合京汉铁路复线建设,河北省文物工作组对磁县讲武城古城址进行调查,并对古城周围的古墓进行了抢救发掘 。 2006年5月25日,讲武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历史沿革

唐以前,讲武城遗址称武城。 宋代以后,武城改称讲武城。 1958年,在讲武城遗址火车站附近进行部分发掘。

遗址特点

讲武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城南漳河北岸讲武城村西面和南面,南达郑卫,北通燕赵,原是南北长,东西窄,因南部被漳河冲毁,残存遗址则相反为东西宽,南北窄;南城墙被漳水冲没,西城墙与东城墙各被冲毁一部分,北城墙还有7段,遗址墙基宽为17-26米,墙体最宽处大约有9米,窄处仅有3-4米,最高处近9米;从城的东北角至西北角长1169米,东墙残存200米,西墙尚存920米,墙址残高2-9米,上宽6.5米,均为黄土堆积而成,在土层中间散落着很多贝壳。

文物遗存

讲武城遗址文化堆积上为东汉文化层,下为战国文化层,个别地方还有较早的文化层,出土遗物有石虎雕刻像、石斧、石锛、白釉覆莲罐、陶俑、绳纹筒瓦和板瓦等;石虎雕刻像,为北朝时期墓葬前神道石刻像,又称石虎坑,虎像呈现蹲坐状,头部略有损毁,整体保存较好,高约1.9米,底长约1.6米,重约4吨,4肢衬以羽翅纹;白釉覆莲罐,胎呈白色,有4系,施白釉,釉上还点缀有绿彩和黄彩,为“齐三彩”;陶俑大到眼耳鼻口,小到眉毛、胡子和唇红都清晰可见,特殊部分陶俑的耳朵用黄金包裹涂抹

研究价值

磁县是殷都、赵都、邺都“三都”文化交汇之地。其中,讲武城遗址位于磁县城南10公里的漳河北岸,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保存有部分城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 。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讲武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1月1日,由河北省人民政府设立保护范围:东、西、北均以城墙基外沿为基线,各向外扩60米,南以断崖为界,其东西长1439米,南北宽141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基线,东、西、北各向外扩30米,南向外扩50米,均至农田。

历史文化

三国时期,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后,占据邺城,大规模地兴建土木建筑,在城北漳河大修玄武池以保证水路安全,在城西要道经营讲武城以抵御陆路之敌,如此水陆设防,拱卫邺都。曹操的兵马经常在讲武城活动,把讲武城作为培养武将的基地,据说曹操曾经讲武城演讲军事战术,讲武城之名由此而来。《魏书》中记载:“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讲武城村南的村子叫南营,之前叫讲武营,据说是当年曹操驻军的兵营。”宋代洪皓《讲武城》诗:“……曹公走熙尚,气欲陵韩白。欺取计已成,军容漫辉赫。跨漳筑大城……四陵寄遗恨,讲武存陈迹。”诗中说的就是曹操在讲武城筑城、屯军、练兵的事情。《汉书·地理志》记载:“邺有……武城”,《水经注》也记载:“漳水又东经武城南”。曹操去世后,在讲武城外布72疑冢。南宋诗人范成大写诗《七十二冢》:“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闻说北人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范成大还专门给诗作了注:“七十二冢在讲武城外,曹操疑冢也。森然弥望,北人比常增封之。”[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