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论语《拾肆 宪问篇》上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目录

拾肆 宪问篇

  本篇共计44章。其中着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原文

  宪问耻[1]。子曰:“邦有道,谷[2];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3];邦无道,危行言孙[4]。”

【注释】

  [1]宪: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2]谷:国家以谷物形式发给官员的俸禄,此处指做官。[3]危:高峻危殆,形容言行大胆正直。[4]孙:今作“逊”,退让。

译文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圣人的智慧

  孔子认为政治清明与政治黑暗应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政治清明,就应出仕,且言语行为都要正直;但政治黑暗还要做官领薪俸,便是羞耻,而且此时行为要正直,言语则要谦顺。

  在孔子眼中,“仁”是很高的境界,所以好胜、自夸、怨恨、贪心这四种毛病都没有的人,只能算是难能可贵,却还算不上仁人。

  变色龙会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变色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自然界很多生物都有这样的本领,这是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人生也是如此。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1],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1]怀:留恋。居:家居。怀居指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

译文

  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认为读书人应以天下为己任,如果留恋安逸的家庭生活,便不配做读书人了。

  《三国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据说刘备在荆州刘表手下的时候,广开贤路,礼贤下士。有个叫许汜的谋士跟他抱怨陈登这人对贤士态度很糟糕,自己坐大床,让客人坐小床。结果许汜被刘备骂得狗血喷头:“你小子真是徒有虚名,天下大乱,还指望你救国济世,你却整天只知道琢磨着买房买地,置国家安危于不顾。陈登对你还算好的,换了我,我自己睡楼上,让你睡地板!”这就是“求田问舍”典故的来历。大丈夫应以四海为家,岂可只恋小家?整天只知道求田问舍,太贪恋家庭安逸的人往往胸无大志、不思进取。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都有仁德。”

  圣人的智慧

  此章孔子讨论的是德与言、仁与勇的关系。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合乎道德的言论,而言论合理的人却未必有道德。同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仁。

  逻辑学认为:正命题成立,逆命题不一定成立。比如“凡是善良的人都对人友善”,其逆命题——“凡对人友善的人都是善良的人”就不成立;又如“凡是拥有幸福的人都是向往幸福的人”,其逆命题——“凡是向往幸福的人都能拥有幸福”也是不成立的。生活总是充满变数,并非一板一眼地套公式。

原文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1],奡荡舟[2],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3]。”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

  [1]羿(yì)善射:羿是夏代的神箭手,有穷国的君主,并非射日的后羿。[2]奡(ào)荡舟:夏代寒浞的儿子,是个大力士,能在陆地上划舟而行。[3]禹:夏代的开国之君。稷:禹的农官。

译文

  南官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

  圣人的智慧

  此章讨论的是王道胜于霸道。羿是夏朝初年的神箭手,原封地在有穷国,后篡夺了夏后相的地位,最终被他的徒弟寒浞杀死。寒浞霸占了羿的夫人,生的孩子就是奡。奡力大无比,能在陆地划舟而行,后来被夏帝少康杀死。羿、奡二人无道,故不得好死。而像禹、稷这样默默耕耘的人,却得到了天下。

  人若能谦逊平和地待人处世,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好结果。相反,太过争胜好斗反而不会有好下场。《伊索寓言》就有这样一个故事:驴夫赶着驴子走路,没走一会儿,就离开了平坦的大道,沿着陡峭的山路走去。当驴子快要掉下悬崖时,驴夫一把抓住它的尾巴,想要把它拉上来,可是驴子拼命挣扎,驴夫便松开了它,说道:“让你得胜吧!”但这是个悲惨的胜利。

原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君子上达[1],小人下达[2]。”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

  [1]上:道义。[2]下:财物。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孔子说:“君子通达仁义,小人通达财利。”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比做得多是可耻的。”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圣人的智慧

  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孔子认为君子中可能会有不仁之人,但小人中却绝对不会有仁人。君子与小人追求目标也不同,君子通达道义,而小人通达财物。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孔子谦虚地说君子要行的三件事,他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君子还要努力修养自己,严肃对待工作,使上层人物安乐,使老百姓安乐。可见君子在孔子眼中是很高的境界。

  有人总结现代社会君子的准则:做事上,专注出色、有原则;做人上,敦厚、谦和有诚信;态度上,不争、不贪、不献媚;品格上,有格、有节、有分寸;见解上,有创意、有包容、有执着。可见今人对君子的界定比孔子放宽多了。孔子认为君子首先要是不忧的仁者、不惑的智者、不惧的勇者,而他谦虚地说自己都做不到。

原文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

  孔子说:“爱他,能不让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圣人的智慧

  什么是真正的爱与忠?爱他,就要让他劳苦,忠于他就要教诲他。记得日本漫画《恐怖宠物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日,宠物店中来了一对刚痛失爱女的夫妇。店主向他们推荐了店中一种宠物,并向客人保证绝对会让他们满意。店主告诉他们那只是一种很稀罕的兔子,但夫妇俩觉得从它身上找到了爱女的幻影,所以决定买下它。但是必须遵守以下契约:一、不能让他人看到它;二、每天须点香,不能间断;三、每日用餐只能给水和新鲜的水果。答应遵守契约的夫妇将兔子带回家,并给它取了和女儿一样的名字——爱莉斯。夫妇俩非常宠爱爱莉斯,完全将她当成了女儿的代替品。一天,他们准备吃饭时,爱莉斯突然对着夫妇俩叫着“妈妈”、“爸爸”。夫妇俩欣喜若狂,禁不住爱莉斯的央求,给了她爱吃的糖果和饼干。打破契约的钟声响起,一切伴随着契约破灭的灾难接踵而来。那个可怜的丈夫被吃掉了,妻子也被咬掉几根手指。

  这个故事深深地警醒着人们:真正爱一个人,并不是无条件地纵容他的缺点和任性,而是忠心地教诲他,不让他偏离正轨,让他学会珍惜,懂得感恩。

  【三过家门】

  尧舜时期,中原地带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背井离乡。尧舜为治水患,先后任命多人治水。其中大禹最为有名。

  大禹新婚四日,就离开家,这一去就是十三年。禹和助手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里面传来小孩的哭声,虽然他很想进去看看,但又怕耽误治水,匆忙离开。第二次经过家门已是数年之后。那天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依然绕过家门,向工地奔去。第三次,大禹突遇大雨,他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了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原文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1],世叔讨论之[2],行人子羽修饰之[3],东里子产润色之。[4]”

【注释】

  [1]裨谌(bì chén):郑国大夫。[2]世叔:《左传》中的子太叔,名游吉。[3]行人子羽:行人,官名,即古代的外交官。子羽,公孙挥的字。[4]东里子产:东里,地名,在今郑州市,子产所居。

译文

  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最后修改润色。”

  圣人的智慧

  郑国创制外交辞令十分谨慎,善于发挥集体智慧:裨谌拟稿,世叔提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子产做文辞上的加工。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集体智慧在当今世界的最突出体现就是国际化趋势。例如汽车生产,据说所有在美国销售的日本车中,只有33%的汽车是整车从日本进口,而67%的车都是在美国生产组装。到2005年,美国福特野马牌敞篷车只有65%的零部件来自于美国和加拿大,35%的零部件都是北美以外的国家生产,如果排除掉加拿大的零部件,真正在美国生产的零部件就要低于50%。各国间通力协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