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衣敝缊袍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解读
子路本是把物质看得甚轻的人。他有好东西,便拿出来与人共享;他没有好东西,自己穿着破旧衣服,与穿好衣服的人在一起,也很自在,浑然不觉得怎么。
人平常见别人富贵,若自己能力强,则不免心生嫉妒,也就是“忮”;若是能力弱,则心生羡慕、贪求。人若能不忮不求,自足自在,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可见子路内心是相当丰富自足的。
不过,自足于自己的世界,物质的,精神的,固然是做人的正道,但如以此自限,则这种自足恰又不足以自足了。[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