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論語《齊必有明衣布章》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目錄

原文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解讀

與神交流是古人生活中重要的事。神不可見,設齋戒而降臨之。須沐浴潔身,換上「明衣」,即潔淨的布衫。吃也必須有所改變,大致是不吃葷菜,不喝酒。住也要暫時移到別的地方,不住在平常的寢室,也就是應該獨處吧。

齋戒時的生活作這樣的改變,形式上是充滿儀式性質的,根本上卻是要表達精神上的誠敬專注。精神上的東西是無形的,難以把捉,也難以表徵,儀式化的形式成為重要的載體。但是,一種特定的儀式恰恰又能夠使人的精神產生變化。[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