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詩意清明四月天(馬西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詩意清明四月天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詩意清明四月天》中國當代作家馬西峰的散文。

作品欣賞

詩意清明四月天

祭掃是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唐宋時期就已盛行。「烏啼鵲躁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在《寒食野望吟》中,白居易將人們上山掃墓的景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高翥的《清明》,流淌着哀婉的悲情和憂傷的基調,尤其是「白蝴蝶」與「紅杜鵑」的鮮明對比,讀來令人唏噓。

年年掃墓依舊,然而掃墓人卻不盡相同。宋代詩人胡時中在《清明行》中寫道:「憶昔父母康健時,清明攜我上丘壠。如今清明我獨來,卻將小兒拜先冢。」昔日父母帶他一起上墳,如今父母雙亡,他帶小兒來祭掃父母的墓,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感嘆生命的無常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缺憾。

清明節,在每個人的眼裡,各有不同的風景。高翥面對世態炎涼,在《清明日對酒》中感嘆世人的冷漠虛偽:「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九泉。」張繼在《閶門即事》中嘆曰:「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面對農夫被征、田地荒蕪及社會蕭條景象,詩人心中充滿了憤懣和惆悵。「自嘆清明在遠鄉,桐花覆水葛溪長。家人定是持新火,點作孤燈照洞房。」唐代權德輿新婚燕爾遠行,遠在家鄉的妻子獨添祭火,獨守空房,那種掛念之切和相思之苦溢於紙上。「清明時節雨聲嘩,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燕簾鶯戶,雲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南宋的張炎,清明時節客居他鄉,聽見雨聲,無心賞花,折一枝楊柳卻無門可插,細細讀來,漂泊天涯的惆悵和傷感令人潸然淚下。

清明時節,萬物勃發,滿目春光,是外出踏青的大好時光。「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捧讀歐陽修的《採桑子》,清明時節人們在西湖賞花春遊的喧鬧圖景,如一幕幕電影鏡頭,在眼前切換。「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宋代吳惟信向我們繪聲繪色地摹畫出人們縱情歡樂的遊春景象;北宋詩人張先的「芳草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又細膩傳神地向我們展示了踏青賞春、流連忘返的情景。是呀,四月里春光明媚,誰捨得辜負呢?

除了踏青,放風箏、拔河、盪鞦韆,都是清明時節的習俗和雅趣。「夜靜弦音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唐代高駢的《風箏》,栩栩如生地描繪出當時風箏競放的圖景。「風箏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天下太平新巧樣,一行飛上碧雲端。」清代潘榮陛的《竹枝詞》,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京城風箏放飛的盛況。唐代張說的「今歲好拖鈎,橫街敞御樓。長繩系日住,貫索挽河流。鬥力頻催鼓,爭爭更上籌。」向我們展開長繩緊繃、鼓點頻擊的拔河畫卷。而細讀杜甫的《清明》「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再讀唐代王建的「長長絲繩紫復碧,裊裊橫枝高百尺。少年兒女重鞦韆,盤巾結帶分兩邊。」將帶你走進盛唐,與那些扎頭巾、戴花環的少男少女盪起鞦韆。

每一首古典詩詞,都是一幅清明的畫卷。徜徉在雋永的古詩詞里,感受詩意的清明,心裡會有說不出的愜意和輕鬆。

[1]

作者簡介

馬西峰,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