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诸侯」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1 個標籤回退)
 
行 32: 行 32:
 
 《史记·天官书》:“门内六星,诸侯。” 张守节 正义:“内五诸侯五星,列在帝庭……又云诸侯五星在东井北河,主刺举,戒不虞。又曰理阴阳,察得失。一曰帝师,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此五者,为天子定疑议也。”<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phrase&title=%E8%AF%B8%E4%BE%AF 诸侯],360搜索网</ref>
 
 《史记·天官书》:“门内六星,诸侯。” 张守节 正义:“内五诸侯五星,列在帝庭……又云诸侯五星在东井北河,主刺举,戒不虞。又曰理阴阳,察得失。一曰帝师,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此五者,为天子定疑议也。”<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phrase&title=%E8%AF%B8%E4%BE%AF 诸侯],360搜索网</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诸侯国起源'''==
 
=='''诸侯国起源'''==
 
[[File:Ebcda07241d22acc83b2a8f4896f6b21eac6210d9721-PdgA3h fw658.jpg|缩略图|340px|[https://image.so.com/view?q=%E8%AF%B8%E4%BE%AF&src=tab_www&correct=%E8%AF%B8%E4%BE%AF&ancestor=list&cmsid=c0463f20e90962cdb3e1b0c24ea6b890&cmran=0&cmras=6&cn=0&gn=0&kn=47&fsn=127&adstar=0&clw=246#id=979171d3d1a8c5e4ec66a2097dbfa1de&currsn=0&ps=102&pc=102 原图链接][https://huaban.com/pins/1016067086/ 图片来源于花瓣网]]]
 
[[File:Ebcda07241d22acc83b2a8f4896f6b21eac6210d9721-PdgA3h fw658.jpg|缩略图|340px|[https://image.so.com/view?q=%E8%AF%B8%E4%BE%AF&src=tab_www&correct=%E8%AF%B8%E4%BE%AF&ancestor=list&cmsid=c0463f20e90962cdb3e1b0c24ea6b890&cmran=0&cmras=6&cn=0&gn=0&kn=47&fsn=127&adstar=0&clw=246#id=979171d3d1a8c5e4ec66a2097dbfa1de&currsn=0&ps=102&pc=102 原图链接][https://huaban.com/pins/1016067086/ 图片来源于花瓣网]]]

於 2022年8月25日 (四) 12:32 的最新修訂

諸侯
出生 西周、春秋
國籍 中國
別名  
知名於  

諸侯指古時帝王所轄各小國的王侯,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漢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王、侯僅食賦稅。[1]

名相釋義

1. 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國君主。

在其統轄區域內,世代掌握軍政大權,但按禮要服從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貢述職,並有出軍賦和服役的義務。

《易·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史記·五帝本紀》:「於是 軒轅 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官爵封建·諸侯》:「《帝王世紀》曰: 女媧 未有諸侯,有 共工氏 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 炎帝 世,乃有諸侯, 風沙氏 叛, 炎帝 修德, 風沙 之民自攻其君,則建侯分土自 炎帝 始也。」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三章第一節:「為了統治廣闊的被征服地區, 周 初曾大規模分封諸侯,即『封邦建國』……相傳 武王 、 周公 、 成王 先後建置七十一國,其中, 武王 的兄弟十五人(一說十六人),同姓四十人。」

2. 喻指掌握軍政大權的地方長官。

三國 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 南陽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南史·循吏傳序》:「前史亦云,今之郡守,古之諸侯也。」 宋 王栐 《燕翼詒謀錄》卷三:「 五代 諸侯跋扈,枉法殺人,主家得自殺其奴僕。」 清 吳偉業 《儒將》詩:「 河 朔功名指顧收,身兼使相領諸侯。」

3. 星名。

《史記·天官書》:「門內六星,諸侯。」 張守節 正義:「內五諸侯五星,列在帝庭……又雲諸侯五星在東井北河,主刺舉,戒不虞。又曰理陰陽,察得失。一曰帝師,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此五者,為天子定疑議也。」[2]

諸侯國起源

中國西周春秋時分封的各國國君。周代初期實行將土地和臣民封給子弟、功臣以建立諸侯國的制度。西周的諸侯有同姓、異姓之別。同姓即姬姓諸侯,在盟會時居於異姓的前面。異姓不少是曾與周王室有婚姻關係的,還包括褒封的前代後裔。

在眾多封國中,最重要的有衛、魯、齊、宋、晉、燕等國,其國君地位較高。諸侯受封時要舉行冊封儀式,謂之錫命。周天子為受封者頒布冊命,宣布疆土範圍、土地數量,以及所封給的屬臣、奴隸、禮器和儀仗的數量。受封的諸侯必須為周天子承擔鎮守疆土、出兵勤王、繳納貢賦、朝覲述職等義務。周初的諸侯由中央統一控制。春秋時,諸侯強大,周王室衰微,諸侯脫離了周天子的控制並出現割據紛爭的局面。 [3]

諸侯國的興衰

公元前9世紀,由於周厲王殘酷統治發生"國人暴動",諸侯各國原來一直服從周王,暴動以後代表中央政權的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很弱,實際控制區只剩下幾百里。

進入春秋時期後,基本為混戰時期,北方有燕、山戎;東邊有齊;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吳、越;中部從西至東依次為晉、衛、魯,另外還有鄭、陳、蔡、宋。諸侯列國實力不均,強國齊、晉、秦、楚、吳、越,春秋五霸在這一時期出現。客觀上促進了諸侯各國分裂和統一。

戰國時期以後,原來的晉國被趙、魏和韓"三家分晉";吳被越所滅,越又被楚所滅;諸侯國只剩下了韓、趙、魏、楚、燕、齊、秦七個大國及其他一些小的諸侯國:中山,魯國宋國鄭國衛國等小國。[4]

諸侯之爭

春秋時期以後,周禮開始逐漸崩塌。各諸侯國為了稱霸諸侯,相互征伐,衝突不斷,春秋五霸接連上演。當時的周王名義上還是天下的共主,但是由於自己實力的嚴重下滑,已經不足以掌控天下局勢了。

春秋以前,天子六師,哪個諸侯不聽話就要六師移之,就要打你。但是後來發現打不過了,尤其是打楚國打了三次都沒打過。軍師實力跟不上,自然號召力就下降了不少,下面的諸侯國就開始寵寵欲動想要僭越周禮了。

楚國是第一個稱王的。當時楚國國君熊通不滿足於自己的爵位,當時天下除了周王一個「王爵」外,其他諸侯國君都是「公」、「侯」、「伯」之類的爵位,楚國當初沒有和周武王搞好關係,被封了一個諸侯國里最低的「子爵」。熊通不滿足這個,採用威脅的口吻要求周王給提高爵位。周王怎麼受的了這樣的非禮要求,斷然拒絕了。熊通回國後就很氣憤,一琢磨,過了兩年,老子不和你玩了,我自己封自己為楚王。但是,這個楚王當時並沒有得到中原諸侯的承認,天下的王其實還算只屬於周王一人的。

到了公元前403年,局勢徹底改變,這一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後,得到了周天子官方的許可正式封侯。三家分晉事件成為春秋戰國的分水嶺,春秋時代雖然禮樂崩壞,但是周禮還被認可,到了戰國,周禮已經是可有可無的東西,稱霸天下才是當時的主旋律。

戰國後,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這簡直就是造反,而周天子居然承認他們是諸侯,而不是討伐他們,從這一刻起,周天子都不尊周禮了,諸侯就更不知禮為何物了。然後才有各諸侯國為了封王,各種攻城略地,最後才有戰國七雄。

從「齊楚相王」到 「五國相王」,魏王先是怕齊國反對,拉着齊一起稱王,後來又為了遏制秦、齊、楚,派公孫衍聯合韓國趙國燕國中山國聯盟相互稱王。五國相互稱王就意味着不止一個天子,周天子的權威徹底淪喪。[5]

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指西周周幽王,為褒姒(bāo sì)一笑,點燃了烽火台,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後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開始了東周時期。

據《史記》記載,褒姒不愛笑,周幽王想出各種辦法讓她笑,但她還是不笑。周幽王設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敵人來到就點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都率兵趕來。諸侯到後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興,因此多次點燃烽火。

後來諸侯們不在信用,漸漸不肯應召而來。後來申國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諸侯卻沒有前來援救。犬戎最終殺死周幽王,俘虜褒姒,西周滅亡。[6]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