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谢海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谢海涛《中国记者调查网》总编辑

简介

谢海涛,资深新闻人、著名维权记者,《中国记者调查网》总编辑、《中美记者协会》会长,因多起特殊案件维权,曾多次受到中共中央高层领导的亲切接见并给予高度评价。他在多年的新闻工作中,共发表调查性新闻作品1200余篇,著有纪实作品《记者的良知》、《风雨维权路》、《中国人一定要懂的法律》和《我的父亲》等书。

谢海涛
谢海涛
原图链接 来自360网]]
出生 (1982-08-01) 1982年8月1日(41歲)
河南太康
职业 《中国记者调查网》总编辑

人物简介

谢海涛,1983年生,河南太康人,家里的长子。九十年代末以优异的成绩,海涛毕业于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并于2000年进入《周口日报》从事新闻采访工作。2004年,谢海涛来到北京,开始寻梦的日子。2009年,紫政天下(北京)文化传媒公司正式成立,旗下的“中国记者调查网”也同时改版上线,开国元勋王定国亲笔为谢海涛题字。

代表作品

代表作主要有:《公开的偷排:湖北楚源化工集团假环保真排污调查》、《一位“军嫂”的控诉:宁安市公安局15万元摆平“优秀士兵”丈夫被警察打死案》、《河南省息县全县教师工资被教育局截留的调查》.《中国人寿异地“变脸”消费者怎能识别》、《神秘的2003110203批号疫苗一特殊腮腺炎患者的异常遭遇》、《优等生亡体“伤痕累累”淮阳一高“11.25”事件真相调查》、《河南柘城:在用暴力上演跑马圈地》、《追忆全国人大代表王维忠》和《河北省栾城县新民居建设“失信于民”责在何方?》等。

调查记者

2008年1月,辽宁省西丰县县委书记张志国派人进北京抓记者朱文娜事件发生后,谢海涛于第一时间跟朋友们一道组织法学专家及主流媒体共同探讨此恶性事件及有关“诽谤罪”等法律问题,获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为后来解决有关事宜助力不少。

最近几年,谢海涛更加广泛地参与多个影响深远的新闻调查,并不时地参与各种研讨会,且尽量挤出时间从事其它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甚至积极参与家乡太康县的招商引资,由于业绩突出,所以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肯定,并为乡里乡亲交口称赞。

 谢海涛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一心为民的正义行为,让一些社会邪恶势力恨之入骨,2006年至2007年期间,谢海涛为了揭开华中某县的一个暴力征地真相,多次冒险深入虎穴。结果引起当地某些官员和开发商的强烈不满,扬言要用50万元买他的人头,甚至打来威胁电话。对此,谢海涛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既然选择了新闻之路,那么就要为捍卫正义而斗争,做为一名记者,最重要的职业操守就是实事求是、披露真相!”他坚信黑恶势力终究是抵不过正义的,即便因为揭黑被黑恶势力所害,那他也无怨无悔。

所获荣誉

11年来的新闻生涯中,谢海涛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敬业精神使他业绩突出,3次荣获中国新闻奖,4次荣获北京新闻三等奖,2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好新闻评比二等奖。2005年,谢海涛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同年被公安部授予“人民荣誉民警”称号。[1]

人物经历

出生 河南太康县,面积大概有1000多平方公里,1983年,在太康县一个不到3000人的村子里迎来了他们的又一个新成员—谢海涛。海涛是家里的长子,他的诞生,给这个清贫的家庭带来了快乐和希望。

九十年代末以优异的成绩,海涛毕业于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并于2000年进入《周口日报》从事新闻采访工作。

毕业工作 实现了梦想,海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整日天南地北的跑,采访、写稿、发稿忙的不亦乐乎。虽然单位离家不算太远,可由于谢海涛太热衷于工作,一年也回不去几次,有时连过年过节也在外地出差,慈爱的父母思念在外奔波的儿子,却只能通过电话对儿子嘘寒问暖,而孝顺的谢海涛又何尝不想念慈祥和蔼又体弱多病的父母呢?但是为了工作也为了帮助更多的老百姓和弱势群体,他经常在放下电话后独自伤怀。

客居北京

做记者,做大记者,做好记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做记者的热情不减反升,小小的周口已经容不下海涛心中的“大记者”的梦想。 2004年,海涛毅然来到举目无亲的北京,开始了一生中最艰苦而又快乐的寻梦的日子。  初到北京,为了找工作,谢海涛几乎每天都要跑上几十公里的路去应聘,每到一家单位都要陪着小心接受大小领导们的一系列面试和考核,晚上回来,脚底磨得全是血泡,疼痛让他时常彻夜无眠。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身上仅有的一点点钱也花的所剩无几,奔波劳累和营养不良使他变得面黄肌瘦。 为了不让家人知道他在北京过得如此艰辛,他每次和家人通电话都是报喜不报忧,笑着说“在外面很好”,更多关心的倒是母亲和弟弟们。谢海涛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可以“背起山”的脊梁,和一个“容下海”的胸怀的男人。 转眼身上的钱已经花光了,可是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位,迫于生活的重压,酷爱新闻且做过记者的谢海涛不得不应聘于一家饭店做了一名服务生。后来他又做过环卫工人、建筑小工和飞机票业务员等多种工作。 艰难的打工生涯让谢海涛感到身心疲惫,前途渺茫,但他依然咬牙挺着。然而,就在谢海涛事业最艰难的时候,他的女友却意外的提出了分手,决绝地离开了谢海涛。事业再难,谢海涛不惧怕,扛得住;可是女友的离开,确实对年轻的他打击不小,深爱女友的谢海涛有点接受不了现实,仿佛心灵的支柱轰然倒塌一般。就在这时,王克勤(被誉为“中国第一揭黑记者”)给他发了条短信:“好兄弟,咬紧牙关坚持前行!”作为怀揣新闻梦想的年轻人,王克勤是谢海涛的前辈,更是兄长,他的鼓励至今让谢海涛心怀感激,也正是这份鼓励让谢海涛的事业之舟重新扬帆起航。 在北京打工的大半年时间里,谢海涛饱尝了北漂生涯中的酸甜苦辣。也许是他对事业的执着和虔诚感动了上苍,幸运女神终于向他露出了微笑,他有幸获得进入中央党校学习的珍贵机会,从而成为《市县领导》月刊的一名编辑。微薄的薪水使谢海涛恨不能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为节省开支,多攒一些钱寄回去补贴家用,北漂的日子里,他甚至没有吃过一顿早餐。尽管如此节俭,生活依然捉襟见肘,那次谢海涛的房租钱拖欠了好几个月,房东几次催讨,甚至声色俱厉。秉性高傲的他实在没有勇气去面对那个如同“母夜叉”般的房东,只得成天偷偷摸摸地出入租房。后来实在没办法,还是郑州的朋友杨再斌汇钱给他,才勉强交了房租。   最近几年,谢海涛更加广泛地参与多个影响深远的新闻调查,并不时地参与各种研讨会,且尽量挤出时间从事其它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甚至积极参与家乡太康县的招商引资,由于业绩突出,所以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肯定,并为乡里乡亲交口称赞。

 谢海涛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一心为民的正义行为,让一些社会邪恶势力恨之入骨,2006年至2007年期间,谢海涛为了揭开华中某县的一个暴力征地真相,多次冒险深入虎穴。结果引起当地某些官员和开发商的强烈不满,扬言要用50万元买他的人头,甚至打来威胁电话。对此,谢海涛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既然选择了新闻之路,那么就要为捍卫正义而斗争,做为一名记者,最重要的职业操守就是实事求是、披露真相!”他坚信黑恶势力终究是抵不过正义的,即便因为揭黑被黑恶势力所害,那他也无怨无悔。 11年来的新闻生涯中,谢海涛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敬业精神使他业绩突出,3次荣获中国新闻奖,4次荣获北京新闻三等奖,2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好新闻评比二等奖。2005年,谢海涛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同年被公安部授予“人民荣誉民警”称号。他还因特殊维权案件,受到中共中央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的亲切接见,并被给予高度评价。 北京,以她广袤的胸怀接纳了这个勤奋,执着的小伙子。

家乡亲人 故乡,在谢海涛的心里永远是最柔软的部分,每每想起她,海涛就会想起慈爱的爹娘。海涛无法忘记,那年,自己还在周口的时候,处于盛年的父亲在一次体检中查出身患绝症!病魔无情的折磨着老父亲,慈爱的父亲为了让儿子安心的工作,居然要求全家人隐瞒病情。当海涛从几千里之外风尘仆仆的赶了回来的时候,父亲被病痛折磨的几乎变了一个人。海涛抱住父亲羸弱的身体,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愧疚。作为长子,谢海涛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他陪着父亲四处寻医问药,满指望可以挽回父亲的生命,可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父亲最终还是撒手人寰!谢海涛跪在父亲的遗像前,勇敢地接过父亲留下的重担: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尚未成年的弟弟们,憔悴的母亲……他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改变家庭的境况,要让母亲、姐弟们以及千千万万同谢家一样清贫的人家过上好日子。 父亲去世后,除了姐姐和两个弟弟,母亲是海涛最大的牵挂。那年夏天,姐姐打电话给远在北京的谢海涛,告诉他母亲近来身体出现些不适,人也瘦了很多,想带她去医院,老人家总是说“没事”,可是孩子们都知道老人怕拖累他们。谢海涛本想抽出身来回家探望久别的母亲,可面对众多上访求助的群众,面对众多的社会弱势群体,谢海涛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 总算挨到了年底,谢海涛匆匆赶回故乡,看到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的母亲病体虚弱,他来不及喝口热水也没有心情置办年货,匆匆忙忙带着母亲到医院做检查。拿检查结果那一天,医生宣布母亲是癌症晚期,已经去日无多了!这一结果如晴空霹雳,让谢海涛心痛如焚,这个刚强的汉子坐在医院走廊里的椅子上,用力撕扯着自己的头发,哽咽着泣不成声。 为了让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享受这短暂的幸福,谢海涛哭过以后强作笑颜把病情隐瞒下来,整天守在病房里,偎依在慈母身旁。老母亲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享受着母子团聚的美好时光,可是谢海涛的心却在滴血。第二年的正月末,母亲走完了她最后的人生旅程,丢下了正在为事业打拼的爱子和还未成婚的小儿子。长兄如父,二十多岁的谢海涛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今年春节,谢海涛来到父母的长久安息的地方,仰天跪叩在亲人的坟墓前含泪哀思......故乡早春的风还有些彻骨的凉意,但谢海涛还是感受到父母温暖的目光,在天国,他们慈爱地看着渐渐长大的孩子,那温暖,透过层层云雾,一如父母有力的大手,坚定地推着海涛前行![1]

梦想起航 2012年,3月5日到3月15日,谢海涛的关注力都集中到了两会上,“文化领域的立法,修法,为文化的发展保驾护航”“文化产业成为投资热点”“民营资本对接文化市场”等等关于文化的热点话题,燃起了谢海涛在胸中孕育已久的激情:做民营传媒第一人! 谢海涛的紫政天下(北京)传媒有限公司在注册那天就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多年的记者生涯,他深刻体会到当下中国社会有为数众多的优秀人才,然而由于体制、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限,导致无用武之地,而这些人才的浪费,于个人,于社会,于民族,于人类,都是莫大的悲哀。因此,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这些人才打造一个展示、发扬其才能的平台。为了更好地服务百姓,谢海涛在几年前依法建立了“中国记者调查网”。因此,他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和大量的精力,很多朋友劝他关闭并不盈利的“中国记者调查网”,但是谢海涛不为所动,每日及时地更新网站内容,以最大限度地“弘扬民主法制、维护公平正义、关注百姓生活、反映真实民意”。

付出总会有回报。他所创办的“中国记者调查网”声名日益远播。但在他看来,“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的梦想才刚刚起步。 “梦想已经扬帆起航,成功唯有赢在路上!”谢海涛——作为一位具备优秀党性原则的新闻战士,一位为了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奔走的传媒赤子,我们有理由相信:谢海涛将是“中国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并且在他的带动下,我们国家将会出现更多“谢海涛”式的新闻战士,他们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1]

 == 参考文献 ==
  1. [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baohu/12329234714HJFHB32FJK17397C71KB_2.html 拼命郎谢海涛:与邪恶的斗争犹如血海深仇永不完——致全国朋友们的一封公开信(图),中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