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谭纶画像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谭纶画像碑位于中国浙江省台州临海市古城街道东湖、临海市博物馆石刻碑林“小瀛洲”碑亭中,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临海县知县黄诰、耆民杨景威等为前台州府知府谭纶所立[1],原在临海城东门外谭公祠,1964年移入今址。

介绍

时东南沿海备受倭寇骚扰,谭纶戚继光长期共事,练兵御寇,屡建奇功。当地百姓为纪念他,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在县城东建造了谭襄祠。祠内所立谭纶画像碑高2.3米,宽1.07米,厚0.13米,碑端篆额“前郡太守谭公画像”八字,额下刻题记一篇,内述谭纶在台州的功德以及戚继光表功碑“勒像于堂”的经过。题记之下为谭纶画像,像画描线刻,谭纶居中端坐,头戴乌纱,身着官服,颔下微须,神情端庄。左右刻二侍者,左老迈,右青壮;左捧剑,右捧印。人物的结构和比例准确,线条挺劲,刀法爽畅,神态自然。

谭纶画像碑,嘉靖三十九年由临海知县黄诰和耆民杨景威等立。谭纶冠冕豸服,端坐正中,两侍者,一持剑,一捧印,立于左右。画像采用白描阴刻技法,线条流畅、主次分明。画像上端题额“前郡守谭公画像”,篆书七字,下刻题赞一篇,行书一百四十二字,叙述谭纶在台州的功德以及“勒像于堂”的经过。

谭纶是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其自幼思维敏锐,智力过人,特别爱读《曹刿论战》等兵书。明嘉二十三年(1544年)得中进士,初除南京礼部主事,历职方郎中。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带领五百将士击退兵临南京城下的一股倭贼。从此,以“沉毅知兵”名于朝。二十九年(1550年),浙江倭患猖獗,谭纶受命台州知府,他星夜弛赴,自募乡兵千人,并“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明史》卷二二二)。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进犯临海栅浦,谭纶率军三战三捷,军威大振。此后,谭纶与戚继光、俞大猷等联合进击,转战台州沿海,屡战皆捷,至嘉靖四十年,浙江倭患悉平。后又历任福建、陕西、四川巡抚,继而以兵部侍郎兼金都御史,总督两广、蓟辽。曾与戚继光一同训练军队[2],整饬边防,亲自镇守居庸关山海关一带,修筑边墙2000余里,增筑炮台3000座,造战车700乘、佛郎机(火炮)5000架。因功升兵部尚书。谭纶历事三朝,主持兵事三十年,“积首功二万一千五百”(《明史》卷二二二)。不仅骁勇善战,威震沙场,更能知人善任,因才授事,抗倭戍边屡建奇功,赢得了将士们的衷心爱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卒赠太子太保、谥襄敏。著有《谭襄敏公奏议》、《睹物寓武》等。

谭纶画像碑高218、宽108、厚13厘米,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临海知县黄诰、耆民杨景威等所立。碑自上而下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碑端,中间篆额“前郡太守谭公画像”。第二部分为题赞,总计142字,简述了谭纶“有大功于东南,民思其德,……因谋公像于堂,人人得以摩归户祝之”的前因后果。第三部分为谭纶坐像和侍者,画面采用白描阴刻的手法,谭纶头戴乌纱帽,身穿官服而居中端坐。左右二侍者,左年老的持剑,右年青的捧印。琢工精细而有条不紊,人像眉目清晰,姿态各异,衣褶线条流畅,实为古碑刻中的精品。

视频

谭纶画像碑 相关视频

带你走进临海市博物馆历史厅

参考文献

  1. 台州古碑刻,360个人图书馆,2010-4-9
  2. 文武一知府 驰骋抗倭寇,台州日报,201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