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谷子纹枯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谷子纹枯病

谷子纹枯病
原图链接

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是水稻发生最为普遍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早稻重于晚稻,往往造成谷粒不饱满,空壳率增加,严重的可引起植株倒伏枯死。常见于水稻、小麦、谷子等禾本科植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谷子纹枯病

谷子纹枯病1
原图链接

病原拉丁学名: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病害类型: 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 谷子

症状表现

谷子自拔节期开始发病,首先在叶鞘上产生暗绿色、形状不规则的病斑,其后,病斑迅速扩大,形成长椭圆形云纹状的大块斑,病斑中央部分逐渐枯死并呈现苍白色,而边缘呈现灰褐色或深褐色,时常有几个病斑互相愈合形成更大的斑块,有时达到叶鞘的整个宽度,使叶鞘和其上的叶片干枯。在多雨潮湿气候下,若植株栽培过密,发病较早的病株也可整株干枯。病菌常自叶鞘侵染其下面相接触的茎秆,在灌浆期病株自侵染茎秆处折倒。当环境潮湿时,在叶鞘病痕表面,特别是在叶鞘与茎秆的间隙生长大量菌丝,并生成大量褐色菌核。病菌也可侵染叶片,形成像叶鞘上的病斑症状,使整个叶片变成褐色,卷曲并干枯。发病严重的地块影响灌浆,病株枯死。

病原及诱因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立枯丝核菌。

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核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中越冬。菌核随气流、雨水或灌溉水传播,接触健株;菌丝则通过病、健叶片之间的接触而传播,都可引起再侵染。湿度大,氮肥施用过多,播种密度大,利于病害发生。

谷子纹枯病菌除侵染谷子外,还能严重为害稗、水稻高粱和玉米,也能侵染小麦、大麦和燕麦[1]

传播发病

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核和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中越冬。翌年越冬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染谷子幼苗或成株茎基部,此后发病部位逐渐上升,并在发病部位生成菌丝和菌核。菌核随气流、雨水或灌溉水传播,接触健株,菌丝则通过病、健叶片之间的接触而传播,都可引起再侵染。纹枯病的发展过程,据董志平等在华北多年调查,可划分为几个连续的阶段。在春谷区,谷子在5月中旬播种,纹枯病在7月中旬始见,至8月上旬为病株率增长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发病部位垂直上升时期,由最初发病的茎基部1~2个叶位,上升9个以上叶位;8月上旬病原菌开始侵染茎秆,8月下旬为严重度增长期,此后至9月上中旬,随着谷子灌浆进展,穗子变重,病株极易倒伏,称为病株倒伏期。夏谷区纹枯病的发生严重受干旱的制约,故始发期多在7月中旬降雨后出现,各发病阶段的界限不明显,病害随着降雨和高湿天气的出现而具有暴发性。纹枯病是高温高湿性病害,发病程度与环境温、湿度关系密切。在18℃~32℃变温条件下,只要湿度适宜,病菌能很快侵染和扩展;而湿度低时就不会发病。随着温度升高和降雨增多,纹枯病迅速发展。在温度适宜时,发病率增长与降水量和大气相对湿度成显着正相关。在湿度适宜时,温度决定纹枯病的垂直上升速度。在江淮多雨高湿地区,气温高低影响发病迟早。当7月份的平均气温高于常年时,纹枯病发生早而重。在9月份气温下降后,病情停止发展。在北方较干旱的谷子栽培地区,降雨和大气湿度有重要影响,多雨年份纹枯病垂直上升较高,危害较重。往往在降雨或浇水后,纹枯病正常发生,干旱时病情停滞发展,若再度降雨或高湿,病害又复发展。另外,播期过早,氮肥施用过多,播种密度过大,因免耕或秸秆还田使菌源增多等,都有利于纹枯病发生。谷子纹枯病菌除侵染谷子外,还能严重危害稗、黍、水稻、高粱和玉米,也能侵染小麦、大麦和燕麦。谷子品种间抗病性有所不同。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纹枯病的品种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侵染源,包括根茬的清除和深翻土地;适期晚播以缩短侵染和发病时间;合理密植,铲除杂草,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科学施肥,施用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料,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强植株的抵抗能力。

2、种子处理,用种子量0.03%有效成分的三唑醇三唑酮进行拌种,可有效控制苗期侵染,减轻为害程度。于7月下旬或8月上旬,病株率在5%—10%时,在谷子茎基部彻底喷雾防治1次,一周后防治第2次,效果良好。可用下列药剂:5%井冈霉素水剂100ml/亩;20%三环唑·多菌灵·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120g/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5—50g/亩;4.5%井冈霉素·硫酸铜水剂90ml/亩;50%氯溴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40g/亩,对水40—50kg,用粗喷雾器喷施。[2]


相关视频

谷子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 中科禾一

谷子怎么种植呢?谷子的种植技术解说!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