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象山县

增加 47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为11583户、44470口。万历三十年(1602年),减至3802户、13138口,平均每年减160人,概为逃避赋役,漏报、脱报所致。
[[ 顺治 ]] 元年(1644年)为18665丁, [[ 雍正 ]] 元年(1723年)减至17761丁, [[ 同治 ]] 七年(1868年),增至211955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全县54206户、213498人,其中男119332人、女94166人。后因战乱及灾害频至,人口又减。民国36年(1947年)仅48764户、203271人,其中男109155人、女94116人。12年间减5521户、10227人,年均减460户、852人。
===民族===
古时居民为于越族。秦统一后,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立县,居民同化为汉族。截止2010年汉族依然是绝对主体,其他有 [[ 族]] [[ 族]] [[ 族]] [[ 族]] [[ 族]] [[ 族]] [[ 族]] [[ 朝鲜 族]] 等少数民族人口20多个。
===语言===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338.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5.18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158.29亿元,增长6.6%,其中工业增加值116.87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125.22亿元,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7:46.9:36.4,调整为16.3:46.7:37。人均生产总值6260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9917美元),比上年增加3588元。
 
===工业===
 建县前,象山已有百作工匠活动。后传统行业有造船、晒盐、泥石、木竹、棕棉、纺织、砖瓦、 [[ 陶瓷 ]] [[ 造纸 ]] [[ ]][[ ]] 等。2012年,工业生产总值116.87亿元。
===农业===
===高速公路===
 
S19象山港大桥高速
===渡轮===
西泽码头(前往宁波)、石浦水上客运中心(前往鹤浦等南部岛屿)、石浦渔港码头(前往檀头山岛和渔山岛以及环港游,旅游码头)、台宁汽渡码头(前往 [[ 宁海 ]] [[ 台州 ]] [[ 温州 ]] [[ 广州 ]] )、松兰山码头(前往旦门山岛)。
===岛屿通道===
==教育资源==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象山始建县学(儒学)。为今宁波市境内最早之县学,王关撰《始建学校碑》。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正于蓬莱观右创蓬莱书院。
 
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于栖霞观东建丹山书院。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居民50家为一社,择社长以教耕桑,称社学。
 
明初,延请生员中有学行者训民子弟,正月开学,腊月止。成化间(1465-1487)有社学24处。
 
明万历三十年(1602)在儒学南,建聚奎书院。
 
清康熙六十年(1721)在学宫东建书院,仍名丹山书院,道光间改名蒙养书院。
 
清乾隆十八年(1753)于蓬莱书院原址筑缨水书院,至道光间更名缨溪书院。
 
清道光八年(1828)邑人于石浦所城北建崇德义塾。
 
清咸丰二年(1852)里人输资于南乡新塘建凤阳义塾。
 
清同治十三年(1874)改崇德义塾为金山书院,至光绪三十二年改为敬业完全小学。
 
清光绪二年(1876)于城西严氏地筑书院,亦名丹山书院。
 
清光绪八年(1882)里人创建珠山书院于着衣亭魁照墩,至光绪三十三年,改为珠山完全小学。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以象协右营都司废署为养正书院。至光绪三十一年,改为公立正谊高级小学。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清政府设学务大臣,翌年颁《奏定学堂章程》。丹山书院改为县立完全小学堂,缨溪书院改为公立始达高等小学堂。至三十二年,始达小学改为私立。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七日,县劝学所借县立小学(丹山书院)开办师范传习所,传授诸塾师以科学知识,二月,毕业。此后继任于每年同时连续三年均办此传习所。
 
清宣统三年(1911),有小学堂18所。
 
民国元年,昌国卫体仁会同仁创办体仁女子初级小学,石浦基督教循道公会开办私立斐迪小学。其后,儒雅洋何旭蕉创办广志女校(四年后停办)。
 
民国4年,丹城天主教堂开办私立崇德小学。
 
民国9年,傅规清筹办县立女子完全小学,免费劝导女子就读。
 
民国10年,县有小学79所。
 
民国18年,增至120所,其中公立89所、私立31所,学生5246人。
 
民国27年(1938)3月,墙头欧氏办“私立立三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
 
民国28年6月,东陈假鉴池公祠创办“厚生职业补习学校”,招收因战事辍学回乡之初、高中学生入学,不久改为立三分校。
 
民国28年,有高小14所、初小110所、短期小学38所,学生11961人。
 
民国29年,乡镇办完小,称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村办初小,称保国民学校,立三分校并入“立三”。次年,日军入侵,迂至着衣亭珠山庙。
 
抗战期间,完小减至11所,初小减至95所,学生8750人。
 
民国31年,建“定象两县联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校址设于宁海和平番普福寺。
 
民国32年5月,省教育厅批准立三补校为县私立立三初级中学。
 
民国33年12月,批准定象联中为象山县立初级中学。
 
民国34年,政府实行“强迫教育”,但学龄儿童入学率仅40.7%。
 
民国37年,有乡(镇)中心国民学校26所、保国民学校193所、私立小学12所,学生12107人。
 
民国37年,象山县立初级中学、县私立立三初级中学两校有学生510人。
 
民国38年,办“树人中学”,不久停办。
 
1949年,小学减至192所、285班,学生8170人,入学率20%,政府接管两所初中。
 
解放后,小学得以恢复和发展,1952年,国家接管全县小学,区办区校,小学增至325所,学生21081人。
 
1952年12月,立三转为公办,改称县第二初级中学。
 
1953年,经整顿巩固,缩减96所。
 
1956年,县第一初中增设高中部,改称象山中学,第二初中改为第一初中。珠溪、儒雅洋、东溪三小学附设初中班,分别定名为第二、第三、第四初中。
 
1957年,石浦以原斐迪小学为校舍建立民办跃进初级中学,招生112人。
 
1958年秋,西周、贤库、南庄、寇塘、鹤浦开办初中,依次以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命名。是年,全县有高、初中学生2111人。宁、象合治期间,撤销南庄、贤摩、西周三所初中。
 
1958年,村校转民办,民办小学增至243所,公办降至68所。
 
1960年,石浦、珠溪二所初中增设高中部,并新办民主、新兴二所初中。宁、象分县后,调整中学布局,撤销石中、珠中高中部和民主、新兴三所初中。1966年,跃进初中更名为“鲁迅中学”(1968年并入石浦初中)。学生减至1888人,其中高中生261人。
 
1961年重行调整,公办小学恢复至279所,民办减至26所。
 
1964年,贯彻“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方针,兴办耕读小学351所,次年增至703所,学生25647人。全县小学达885所,学生58790人,入学率为89.6%。
 
“文革”开始,耕读小学大部停办,少数转民办,各中学“停课闹革命”。
 
1968年,“工人宣传队”、“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
 
1969年,除城镇10所小学外,农村小学悉数下放大队,实行“民办公助”,教师“回队任教”。至1972年恢复公办。
 
1969年后,在“初中不出社”口号下盲目发展,至1970年,中学多达74所。
丹城中学
丹城中学
1976年,有小学573所,学生66763人。1976年复减至47所,另有66所小学附设初中,学生达23325人。
 
1979年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纠正“文革”间盲目发展现象,六年间先后撤并小学180所。
 
1980年,完中缩并为9所,初中31所。1981年,增办丹城中学。1983年后,推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6所中学附设职业教育班。
 
1985年2月,丹城第二中学建成。是年,全县完中9所,初中32所,共395班(其中高中56班),学生20656人(其中高中生2946人),全县小学393所,1384班,45778名学生,入学率达98.2%。
 
截止2012年,全县有普通中学28所,其中高级中学7所。在校学生22579人,其中初中14771人,高中7808人。
 
有中等职业学校6所,在校学生6486人,县职业高级中学的建筑专业被评为市品牌专业。小学29所,在校学生33926人。
{| class="wikitable" |- |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象山始建县学(儒学)。为今宁波市境内最早之县学,王关撰《始建学校碑》。|- |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正于蓬莱观右创[[蓬莱书院]]。|- | 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于栖霞观东建[[丹山书院]]。|- |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居民50家为一社,择社长以教耕桑,称社学。|- | 明初,延请生员中有学行者训民子弟,正月开学,腊月止。成化间(1465年~1487年)有社学24处。|- |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在儒学南,建聚奎书院。|- |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在学宫东建书院,仍名丹山书院,[[道光]]间改名蒙养书院。|- |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于蓬莱书院原址筑缨水书院,至道光间更名缨溪书院。|- | 清道光八年(1828年)邑人于石浦所城北建崇德义塾。|- | 清咸丰二年(1852年)里人输资于南乡新塘建凤阳义塾。|- |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改崇德义塾为金山书院,至[[光绪]]三十二年改为敬业完全小学。|- | 清光绪二年(1876年)于城西严氏地筑书院,亦名丹山书院。|- | 清光绪八年(1882年)里人创建珠山书院于着衣亭魁照墩,至光绪三十三年,改为珠山完全小学。|- |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以象协右营都司废署为养正书院。至光绪三十一年,改为公立正谊高级小学。|- |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一月,清政府设学务大臣,翌年颁《[[奏定学堂章程]]》。丹山书院改为县立完全小学堂,缨溪书院改为公立始达高等小学堂。至三十二年,始达小学改为私立。|- |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七日,县劝学所借县立小学(丹山书院)开办师范传习所,传授诸塾师以科学知识,二月,毕业。此后继任于每年同时连续三年均办此传习所。|- | 清宣统三年(1911年),有小学堂18所。|- | 民国元年,昌国卫体仁会同仁创办体仁女子初级小学,石浦基督教循道公会开办私立斐迪小学。其后,儒雅洋何旭蕉创办广志女校(四年后停办)。|- | 民国4年,丹城天主教堂开办私立崇德小学。|- | 民国9年,傅规清筹办县立女子完全小学,免费劝导女子就读。|- | 民国10年,县有小学79所。|- | 民国18年,增至120所,其中公立89所、私立31所,学生5246人。|- | 民国27年(1938年)3月,墙头欧氏办“私立立三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 | 民国28年6月,东陈假鉴池公祠创办“厚生职业补习学校”,招收因战事辍学回乡之初、高中学生入学,不久改为立三分校。|- | 民国28年,有高小14所、初小110所、短期小学38所,学生11961人。|- | 民国29年,乡镇办完小,称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村办初小,称保国民学校,立三分校并入“立三”。次年,日军入侵,迂至着衣亭珠山庙。|- | 抗战期间,完小减至11所,初小减至95所,学生8750人。|- | 民国31年,建“定象两县联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校址设于宁海和平番普福寺。|- | 民国32年5月,省教育厅批准立三补校为县私立立三初级中学。|- | 民国33年12月,批准定象联中为象山县立初级中学。|- | 民国34年,政府实行“强迫教育”,但学龄儿童入学率仅40.7%。|- | 民国37年,有乡(镇)中心国民学校26所、保国民学校193所、私立小学12所,学生12107人。|- | 民国37年,象山县立初级中学、县私立立三初级中学两校有学生510人。|- | 民国38年,办“树人中学”,不久停办。|- | 1949年,小学减至192所、285班,学生8170人,入学率20%,政府接管两所初中。|- | 解放后,小学得以恢复和发展,1952年,国家接管全县小学,区办区校,小学增至325所,学生21081人。|- | 1952年12月,立三转为公办,改称县第二初级中学。|- | 1953年,经整顿巩固,缩减96所。|- | 1956年,县第一初中增设高中部,改称象山中学,第二初中改为第一初中。珠溪、儒雅洋、东溪三小学附设初中班,分别定名为第二、第三、第四初中。|- | 1957年,石浦以原斐迪小学为校舍建立民办跃进初级中学,招生112人。|- | 1958年秋,西周、贤库、南庄、寇塘、鹤浦开办初中,依次以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命名。是年,全县有高、初中学生2111人。宁、象合治期间,撤销南庄、贤摩、西周三所初中。|- | 1958年,村校转民办,民办小学增至243所,公办降至68所。|- | 1960年,石浦、珠溪二所初中增设高中部,并新办民主、新兴二所初中。宁、象分县后,调整中学布局,撤销石中、珠中高中部和民主、新兴三所初中。1966年,跃进初中更名为“鲁迅中学”(1968年并入石浦初中)。学生减至1888人,其中高中生261人。|- | 1961年重行调整,公办小学恢复至279所,民办减至26所。|- | 1964年,贯彻“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方针,兴办耕读小学351所,次年增至703所,学生25647人。全县小学达885所,学生58790人,入学率为89.6%。|- | “文革”开始,耕读小学大部停办,少数转民办,各中学“停课闹革命”。|- | 1968年,“工人宣传队”、“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 | 1969年,除城镇10所小学外,农村小学悉数下放大队,实行“民办公助”,教师“回队任教”。至1972年恢复公办。|- | 1969年后,在“初中不出社”口号下盲目发展,至1970年,中学多达74所。|- | 1976年,有小学573所,学生66763人。1976年复减至47所,另有66所小学附设初中,学生达23325人。|- | 1979年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纠正“文革”间盲目发展现象,六年间先后撤并小学180所。|- | 1980年,完中缩并为9所,初中31所。1981年,增办丹城中学。1983年后,推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6所中学附设职业教育班。|- | 1985年2月,丹城第二中学建成。是年,全县完中9所,初中32所,共395班(其中高中56班),学生20656人(其中高中生2946人),全县小学393所,1384班,45778名学生,入学率达98.2%。|- | 截止2012年,全县有普通中学28所,其中高级中学7所。在校学生22579人,其中初中14771人,高中7808人。|- | 有中等职业学校6所,在校学生6486人,县职业高级中学的建筑专业被评为市品牌专业。小学29所,在校学生33926人。|- | 幼儿园89所,在园幼儿数22850人,新增省三级幼儿园5所,创建省二级园2所,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81%,学前三年净入园率达到99.1%。|- | 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完成率99.72%;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比例98.04%。拥有示范性小学9所,初中7所,幼儿园4所。被认定为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有67所,其中2012年新增5所。享受学杂费、课本作业费、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学生有5400余人,合计金额3500万元;享受困难补助、其他各种救助学生有12680人,金额827万元。|- | 全年预算内教育支出6.75万元,比上年增长31.8%,改建校舍9000平方米,添置计算机2100台,新建教室多媒体297套。|}
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完成率99.72%;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比例98.04%。拥有示范性小学9所,初中7所,幼儿园4所。被认定为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有67所,其中2012年新增5所。享受学杂费、课本作业费、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学生有5400余人,合计金额3500万元;享受困难补助、其他各种救助学生有12680人,金额827万元。
全年预算内教育支出6.75万元,比上年增长31.8%,改建校舍9000平方米,添置计算机2100台,新建教室多媒体297套。
==城市荣誉==
714,7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