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豨签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豨莶草是菊科草本植物。

主治

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

药性

辛、苦,寒。

归经

归肝、肾经。[1]

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降血压。

用法用量

治热痹、痈肿、湿疹宜生用。用量10-15克,煎汤或入丸剂。

注意事项

生用或大剂量易致呕吐,故内服不宜过量。

单方妙用

治疗乳腺炎: 鲜豨莶草120克(干品60克),鸡蛋2个。将鲜豨莶草水煎去渣,然后放入鸡蛋煮熟,饮汤食蛋。

治疗风寒泄泻: 豨莶草适量,将其研为末,用醋调成糊状制成如梧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30丸,用白汤送下。

治疗反胃呕吐: 豨莶草适量,将其焙干并研为末,加炼蜜制成如梧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50丸,用沸汤服下。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切直立,上部分枝常成复二歧状,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对生;基部叶花期枯萎;叶部叶三角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0cm,宽1.8-6.5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下延成具翼的柄,边缘有不规则的浅裂或粗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具腺点,两面被毛,三出基脉,侧脉及网脉明显;上部叶渐小,卵状长圆形,边缘浅波状或全缘,近无柄。头状花序多数,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花梗长1.5-4cm,密生短柔毛;总苞阔钟状;总苞片2层,叶质,背面被紫褐色头状具柄的腺毛,外层苞片5-6枚,线状匙形或匙形,开展,长8-11mm,宽约1.2mm;内层苞片卵状长圆表或卵圆形,长约5mm,宽约1.5-2.2mm;外层托片长圆形,内弯,内层托片倒卵状长圆形;花黄色;雌花花冠的管部长约0.7mm;两性管状花上部钟状,上端有4-5卵圆形裂片。瘦果倒卵圆形,有4棱,先端有灰褐色状突起,长3-3.5mm,宽1-1.5mm。腺梗豨莶与豨莶的区别在于;花梗和分枝的上部被紫褐色头具柄的密腺毛和长柔毛;中部以上的地卵圆形或卵形,边缘有尖头齿;分枝非二歧状。总苞背面密被紫褐色头状盼柄腺毛;舌状花的花冠管部长1-1.2mm,舌片先端2-3齿裂,有时5齿裂。瘦果4棱,先端有灰褐色球状突起。毛梗豨莶与前2种的不同点在于;花梗和枝上部疏生平伏的短柔毛;叶片卵圆形,有时二角状卵形,边缘有规则的齿;茎上部分枝非二歧状。总苞片背面密被紫褐色头状有柄的腺毛;托生倒卵状长圆形,背面疏被头状具柄腺毛。

鉴别方法

茎圆柱形,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紫棕色,有纵沟及细纵纹,枝对生,节略膨大,密被白色短柔毛;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有明显的白色髓部。叶对生,多脱落或破碎;完整的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0 cm,宽1.8~6.5 cm,先端钝尖,基部宽楔形下延成翅柄,边缘有不规则浅裂或粗齿;两面被毛,下表面有腺点。有时在茎顶或叶腋可见黄色头状花序。气微,味微苦。

生长环境

生于山野、荒草地、灌丛、林缘、山坡、路边、荒地及林下,也常见于耕地中,海拔110-2700米。多野生,适应性强。喜温暖、湿润环境,在富含腐殖质的肥沃粘土和沙质壤土中生长好,产量高。土壤水分不定较多,否则易引起根部腐烂。低洼、积水地区不适栽培。

分布范围

广产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甘肃、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