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豫剧

增加 1,527 位元組, 3 年前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豫剧</big> '''|-| [[File:豫剧.jpg|370px|缩略图| 居中|[http://www.kaiwind.com/whsy/201308/16/W020130816376071917468.jpg 原图链接][http://www.kaiwind.com/whsy/201308/16/t20130816_1040221.htm 来自凯风网 的图片]]]|-|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 豫剧  '''外文名称'''  : Yu Opera  '''地理标志'''   :河南地区  '''发源地区'''  : 河南开封  '''批准时间'''  : 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著名院团'''  : 河南省豫剧院、台湾省豫剧团等  '''申报地区'''  : 河南省  '''代表剧目'''   :梵王宫、花木兰、<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穆桂英挂帅、程婴救孤等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  : Ⅳ—23|}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欢迎。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又因其[[音乐|音乐伴奏]]用[[梆子|枣木梆子]]打拍而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河南省的简称是“豫”而将该剧种定名为“豫剧”。除河南本省外,[[河北]]、[[山东]]、[[陕西]]、[[湖北]]、[[山西]]、[[安徽]]、[[江苏]]、[[四川]]、[[甘肃]]、[[中国东北地区|东北]]、[[新疆]]、[[西藏]]、青海等各省以及[[台灣]]等地都曾有专业豫剧团分布。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的局面<ref>[https://travel.china.com/panoramaCN/zhengzhou/# 一部剧:中国五大居中之“豫剧”],中华网</ref>。根据2004年的统计,中国大陆的豫剧团达160个,是全国之最。2006年5月20日,豫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文化部统计,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豫剧保护单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文名称豫剧
地理标志河南地区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河南省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Ⅳ—23 外
文名称Yu Opera
发源地区河南开封
著名院团河南省豫剧院、台湾省豫剧团等
时代人物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李树建
代表剧目梵王宫、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程婴救孤等
==历史沿革==
据20世纪的一些老艺人回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河南的「内十处」和「外八处」在明清时期就流行「河南讴」。据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收徒办班。而开封的「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豫剧作为清初大一统“梆子腔”的一个支系。[[十八世纪]]前期开始,在[[曲牌体]]中楔入十字句,名“十字调梆子腔”。后又加进“集唐”七字句,一度被称作“干梆戏”或“梆子秧腔”。随着曲牌的减少,大约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基本形成以板腔为音乐主体形式的梆子戏,距今已有200余年。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中国戏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之争]]”。[[昆曲]]作为戏坛霸主的“雅部”,逐渐让位给产生于民间作为“花部”的各地方戏剧种。豫剧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壮大起来的。清[[咸丰]]至[[光绪]]年间,豫西一带有十八位演员因其唱作俱佳,被誉观众为“''' 十八家老国公''' ”。清光绪十年(1884年)创建于密县的密县八班是河南梆子科班,密县八班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时候聘请了豫西“十八家老国公”的部分艺人,此时新老结合,各有绝技,至民国初期名满豫西各县,人们称之为“''' 万将无敌戏班''' ”。清未民初,河南梆子在开封的演出已趋于成熟,《重修明皇宫碑》中记载的大量演员、班社都是演唱河南梆子的。同时,东到[[商丘]],南到[[驻马店]],西到[[义马]],北到[[滑县]],河南梆子占据了河南省的整个中心地域,梆子戏在流传过程中,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曲调,如祥符调(开封一带)、豫东调(商丘一带)、豫西调(洛阳一带)、沙河调(漯河一带)等。
===民国时期===
=====蒋氏父子与豫剧=====
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南京,国军将领[[黄杰]]率领近四万官兵撤往[[越南]][[富国岛]],这些官兵多为苏、鲁、皖、豫诸省人,部队中有一军官李久涛,其太太[[张岫云]]原是唱豫剧的红角。大家号召张岫云成立剧团(后命名为“中州豫剧团”),专门为官兵们表演,以慰藉乡情。1953年,黄杰的部队迁台,划为台湾海军陆战队,驻地[[高雄]]。迁台后的“中州豫剧团”在时任海军陆战队司令[[周雨寰]]及夫人的关心和时任职参谋长[[于豪章]]的支持下,改组为“飞马豫剧队”。同年4月初的一天,[[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在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的介寿堂观看了一场豫剧,在演出过程中,蒋介石连声称好,谢幕后,他脱去军帽,频频向台上招手,并对在座的政府要员说豫剧是最富教育之剧种。在1969年4月2日中国国民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晚会上,蒋介石指明要看豫剧 <ref>[http://www.sohu.com/a/294866773_557768 蒋介石发誓“不回到大陆,再不看国(京)剧了”] ,搜狐,清風明月逍遥客,2019-02-18 13:37</ref> ,并看完新编历史名剧《杨金花》上下全场,盛赞豫剧具有教忠教孝的意义。1974年,[[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豫剧电影《秦良玉》,呈献蒋介石,甚获赞赏,并令颁三军观赏。
受父亲影响,[[蒋经国]]对豫剧亦情有独钟,在他担任中华民国行政院副院长期间,就过观赏过由[[王海玲]]女士主演的多部豫剧,并向[[严家淦]]和[[何应钦]]等人推荐。1965年在飞马豫剧队要奉命解编之际,蒋经国在高雄听取了海军和陆战队的长官们的意见后,下令保留飞马豫剧队,蒋经国还想办法解决了豫剧队的经费问题。在1978年的台湾军队第14届文艺金奖会演上,总统蒋经国亲临观赏,并颁发给飞马豫剧队奖金四万元[[新台币]]。
依据陈芳、严立模所编的《台湾豫剧五十年图志》,豫剧在台湾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五个时期:
奠基期 是在1950年代,1950年元旦,由[[杜玉柯]]集合安排爱好豫剧的陆军政战文工体系眷属在[[高雄县]][[凤山区|凤山镇]](今高雄市凤山区)演出《辕门斩子》,是目前所知台湾最早的豫剧演出,同年,在陆军[[吕心贤]]团长的支持下,创立「黄龙豫剧队」,七年后,由凤山调驻马祖的[[芮文正]]发起组织「虎贲豫剧队」,此为后来「陆光豫剧队」前身。另外,1951年[[毛兰花]]受邀加入、指导并成立「空军业余豫剧团」,又称「大鹏豫剧队」,1958年大鹏开办了[[台湾]]史上第一个豫剧[[科班]]即中华民国空军业余豫剧团学生班(大鹏豫剧队学生班),招收第1期学生8人,第2期学生4人,第3期学生8人后停办。而1953年[[张岫云]]组织的「中州豫剧队」随部队辗转由[[缅甸]]、[[越南]]来台后,改编成立「飞马豫剧队」,成为台湾豫剧薪火相传的重要剧团。1959年开办的中华民国海军陆战队飞马豫剧队学生班是台湾史上维持最久的豫剧科班(后来改成国立国光剧艺实验学校豫剧科),停办前共培养出9期学生。大鹏和飞马培养出的这几批演员成为台湾豫剧发展的中坚力量。
整编期 集中在1960年代,当时台湾军方政战体系开始整并各剧团,大鹏首先于1965年解散,陆光也于1971年解散,唯飞马豫剧队因张岫云陈情获时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蒋经国]]下令特别照顾而特准保留。然毛兰花、张岫云先后离开剧团,迫使第一代豫剧科班学生立即接棒,此时国防部设置「国军文艺金像奖」,1966年[[王海玲]]初演《花木兰》成功,一炮而红。此时期的演出,以竞赛戏及观摩公演为主。
转形期 约为1970年代,1971年陆光豫剧队解编,飞马豫剧队吸收陆光成员,成为台湾豫剧发展的唯一重镇。这段时期的演出重心,已从劳军及商业性公演,转移至国军文艺中心每年三档的公演,及国军文艺金像奖竞赛戏。并走向了京剧化、精致化的路线,参考京剧的分场形式与唱念,排演如《红拂》(由程派名剧改编)等新戏。同时相对于飞马「新豫剧」的表演风格,河南同乡会附设「[[台北市豫剧改进会]]」也聘请张岫云教戏开始演出一些改革剧目,如《桃花庵》、《平辽东》等戏的改编演出。
兴盛期 是在1980年代,飞马豫剧队继续国军文艺中心定期公演,并活跃于各种艺文活动,提升了豫剧在艺文界的地位,其所代表的转型意义,是从国军文艺中心的传统戏迷转向新文艺观众群,逐渐蜕变为台湾表演艺术的重要资产。此时期的表演风格,不再强调京剧化,而是向内深掘,标榜活泼、乡土特色,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精致化的处理,如《 [[ 新白马关 ]] 》、《 [[ 新秦香莲 ]] 》、《 [[ 新洛阳桥 ]] 》等骨子老戏的修整重排及新剧目《 [[ 梁祝缘 ]] 》、《 [[ 白莲花 ]] 》的编演等。
创发期 是从1990年代至今,1990年代,飞马先后受邀至[[美国|美]]、[[德国|德]]、[[奥地利|奥]]、[[意大利|意]]、[[英国|英]]等国公演,以豫剧艺术站上国际舞台。1996年,台湾军方决定不再经营戏曲剧队,1月1日飞马豫剧队从中华民国海军陆战队移到[[中华民国教育部]]下,改成[[国立国光剧团]]豫剧队,它就是现在的国营[[台湾豫剧团]],2008年3月6日,台湾豫剧团脱离[[国光剧团]]独立,成为其对等机构。2012年5月20日,[[中华民国文化部]]成立后,台湾豫剧团隶属于中华民国文化部[[国立传统艺术中心]]。近年来,台湾豫剧团的演出风貌以「结合现代化与本土化,展现包容性与创新性」为发展标志,强调豫剧的本土化,深刻融入台湾内涵。同时,跨文化或跨界创作观念成为台湾二十一世纪创作风潮,台湾豫剧团于2000年首度以意大利著名歌剧《杜兰朵公主》开创豫剧跨文化剧目,演出造成空前轰动。2009年,再度移植[[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为豫剧版《约束》,此两出跨文化新作,为豫剧在台之现代化与国际化之发展,开启创作新道路。
==== 两岸豫剧交流 ====
1990年7月,台北豫剧改进会一行40人到河南省[[平顶山市]]演出,开启了两岸豫剧交流的大幕。此后,台湾豫剧演员多次应邀到对岸演出。这一时期,被称为“单向交流时期”。1993年,两岸的豫剧交流由单向交流时期进入双向交流时期。其中1998年4月,[[郑州市豫剧团]]一行40人首次以整团的形式赴台演出。2001年之后,两岸豫剧交流进入合作时期。河南艺术家赴台排演了大批豫剧新剧目。2008年8月,河南省决定每年免费为台湾培养一批豫剧演员,扶持台湾豫剧发展。2009年,两岸合作剧目迈向国际舞台,河南艺术家与台湾豫剧团合作的豫剧大戏《 [[ 约束 ]] 》,赴[[伦敦]]参加“第四届英国莎士比亚双年会”,演出获得很高评价 <ref>[http://www.yueqikan.com/xijulw/66153.html 豫剧舞台新元素发展状况],中国月期刊咨询网 ,2018-03-22 15:38:37</ref>
==豫剧艺术==
===艺术特色===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豫剧以唱见长,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它又恢宏大气故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情戏。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中原艺术魅力 <ref>[http://www.xijucn.com/html/yuju/20161225/83649.html 豫剧:乡音乡味,大雅大俗],戏剧网,作者:北京交通大学广播台 2016-12-25 11:48</ref>
===角色行当===
豫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一般称为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
 |《 [[ 下陈州 ]] 》 《 [[ 包龙图坐监 ]] 》《 [[ 司马茅告状 ]] 》《 [[ 跪韩铺 ]] |}</center>
==主要演出团体==
台湾:[[台湾豫剧团]]
== 部分剧目 ==
*[[朝阳沟 (豫剧)|朝阳沟]]
*[[香玉杯]]
== 注释视频=={{reflist|group= 注}}==<center> 豫剧 相关视频</center>===<center> 豫剧《三娘教子》(上)---河南省豫剧院一团魏俊英领衔主演 </center>
==参考资料==<center>{{#ev:youku|XMzU0ODc4MDA5Ng|560|center}}</center> <center> 豫剧《花木兰》——新郑市豫剧团曹慧芳领衔主演 </center> <center>{{#ev:youku|XMzU5MTU2MTcxMg|560|center}}</center> <center> 【豫剧】 全场戏《三国演义》 张枝茂 </center> <center>{{#ev:youku|XMzQwMzEwNzEyMA|560|center}}</center> <center> 【豫剧】 全场戏 《刘墉私访泰安》 谢庆军 洪先礼 </center>
<center>{{#ev:youku|XMzM3NDIzMTE4MA|560|center}}</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 ]]
[[Category:娛樂事件]]
[[Category:824 中國戲曲論]]
26,1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