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勒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贝克勒尔 | |
---|---|
出生 | 1852年 |
国籍 | 法国 |
别名 |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 |
职业 | 物理学家 |
知名于 | 发现天然放射性 |
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法国物理学家。1852年生于法国。因发现天然放射性,与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1906)和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夫妇因在放射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杰出贡献,共同获得了190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
外文名称:Antoine Henri Becquerel
国籍: 法国
出生日期:1852年
逝世日期:1908年
职业: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巴黎理工大学
主要成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个人简介
贝克勒尔出生在一个科学家世家,他的祖父是一名科学家,研究的是电解质,而他的父亲是一位物理学家,研究的是太阳辐射和磷光,他也是物理学家研究的是天然放射性,他的儿子还是一个物理学家,一家四代都是物理学家,令人称奇。
实际上贝克勒尔的早期工作并不是研究天然放射性,而是集中于光的平面偏振,还有就是磷光现象和晶体对光的吸收。同时他还对地磁问题有很深的研究。一直到1896年,在一次实验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之后他开始对天然放射性进行研究。
对于放射性的研究我们知道的最熟悉的人就是居里夫人夫妇,他们两个因为人工提炼除了放射性物质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贝克勒尔的发现为他们后来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铀是现在核武器最重要的元素,具有极强的放射性。但是这一切的源泉都来自于贝克勒尔的发现,他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天然放射性,至此打开了一个物理学研究的新局面。贝克勒尔的后半生都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一直到1908年逝世于勒克罗依西克。[1]
生平经历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于1852年12月15日生于巴黎,出身于一个有名望的学者和科学家的家庭。他的父亲亚历山大·爱德蒙·贝克勒尔是位应用物理学教授对于太阳辐射和磷光有过研究。他的祖父叫安东尼·塞瑟,皇家学会会员,是用电解方法从矿物提取金属的发明者。
1872年贝克勒尔进入综合工艺学院,后来在1874年进入登塞特夏萨斯地方政府任职。
1877年成为工程师,1894年晋升为总工程师。
1888年.他取得了科学博士学位。
从1878年起他被任命为自然历史博物院的助教,继承了他父亲在艺术工艺学院的应用物理学讲座。
1892年贝克勒尔被任命为巴黎博物院自然历史部的应用物理学教授。1895年成为综合工艺学院的教授。
1889年贝克勒尔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并继拜特洛担任科学院的终身秘书S他是林赛科学院院士和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
1900年被任命为荣誉军团的军官。
贝克勒尔与一位土木工程师的女儿米勒.捷宁结婚。1878年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吉昂,也是一位物理学家,是贝克勒尔家族的第四代物理学家。
1908年8月25日A· H·贝克勒尔逝世于勒克罗依西克。[2]
去世原因
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是在1896年3月,也正是因为发现了放射性才导致贝克勒尔的死亡。那时候他发现双氧铀硫酸钾盐放在一起包在黑纸中的感光底板被感光了,贝克勒尔认为可能是因为铀盐发出了某种未知的辐射,后来的一次实验证实了他的这种想法。
因为在发现放射性的初期,当时的人还不知它能危害健康,贝克勒尔的实验都是在毫无防护下进行的,长期接触放射物质会使人的健康遭受严重损害,最终贝克勒尔死于辐射,当时他只有五十多岁。[3]
放射性的发现
亨利·贝克勒尔是法国科学院院士,擅长于荧光和磷光的研究。1895年底,伦琴将他的初步通信:《一种新射线》和一些X射线照片分别寄给各国著名物理学家,其中包括法国的庞加莱(H.Poincaré)。庞加莱是著名的数学物理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1896年1月20日法国科学院开会,他带去伦琴寄给他的论文,并展示给与会的科学家。这件事大大地激励了亨利·贝克勒尔的兴趣。他问这种穿透射线是怎样产生的?庞加莱回答说,这一射线似乎是从阴极对面发荧光的那部分管壁上发出的。贝克勒尔推想,可见光的产生和不可见X射线的产生或许是出于同一机理。
第二天他就开始试验荧光物质会不会产生X射线。然而,贝克勒尔最初的一些实验却是失败的。正在这个时候,庞加莱在法国一家科普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介绍X射线的文章,文章又一次提到荧光物质是否会同时辐射可见光和X射线的问题。贝克勒尔读到后很受鼓舞,于是再次投入荧光和磷光实验,终于找到了铀盐有这种效应,他用两张厚黑纸包了一张感光底片,纸非常厚,即使放在太阳光下晒一整天也不致使底片感光。他在黑纸上面放一层铀盐,然后一起拿到太阳光下晒几小时,显影之后,他在底片上看到了磷光物质的黑影。然后他又在磷光物质和黑纸之间夹一层玻璃,也做出了同样的实验,证明这一效应不是由于太阳光线的热使磷光物质发出某种蒸气而产生化学作用所致。于是得出结论。铀盐在强光照射下不但会发射可见光,还会发出穿透力很强的X射线。
贝克勒尔这一结论并不正确,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他作出了真正的发现。
1896年3月2日法国科学院又该举行例会,贝克勒尔准备再次报告自己的实验进展。他原想再作一些试验,可是2月26日、27日连续阴天,见不到阳光。他只好把所有的器材放在抽屉里,铀盐也搁在包好的底片上,等待好天气。正当他为阴雨不止而焦急时,一种职业性的灵感使他作出决定,虽然底片没有曝光,也洗出来试试看。没有想到,洗出的底片和曝过光的一样黑。这件事使他恍然大悟,原来铀盐的辐射在黑暗中也照常进行,无需强光的照射。显然这是与X射线有根本区别、穿透力也很强的另一种辐射。贝克勒尔肯定这是铀盐自发的辐射,就取名为铀辐射。
在科学院例会上报告后,他又继续做了许多实验,发现铀辐射不仅能使底片感光,还能使气体电离变成导体。这一发现为以后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因为从电离即可测量放射性。他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这一辐射的影响:铀盐的状态(是晶体还是溶液)、温度、放电等等,并且断定这种辐射与磷光效应无关;他还从试验得出,纯铀的辐射比铀化合物强好几倍。于是,他在5月18日又一次科学院例会上宣布,放射性是原子自身的作用,只要有铀这种元素存在,就有贯穿辐射产生。这就是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的经过。[4]
宇生放射性核素
宇生放射性核素的品种虽然不少,但在空气中的含量都是很低的,因此,它们对环境辐射的实际贡献不大,特别是外照射。不过,有些核素在环境辐射剂量中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在科学研究上也有较重要的意义。
原生放射性核素与宇生放射性核素同属天然放射性核素,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由宇宙射线通过与大气原子核作用的产物,而前者则是从地球形成开始,迄今为止还存在于地壳中的那些放射性核素。因此被称为"原生"放射性核素。显而易见,与地球同时形成的放射性核素可能很多,其中,仅有少数具有足够长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才有可能残存至今。
天然放射性核素品种很多,性质与状态也各不相同,它们在环境中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岩石、土壤、空气、水、动植物、建筑材料、食品甚至人体内都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踪迹。地壳是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重要贮存库,尤其是原生放射性核素。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为铀、钍系和。其中,空气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有地表释入大气中的及其子体核素,动植物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大多数是。土壤主要由岩石的侵蚀和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可见,其中的放射性是从岩石转移而来的。
由于岩石的种类很多,受到自然条件的作用程度也不尽一致,可以预期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变化范围是很大的。土壤的地理位置、地质来源、水文条件、气候以及农业历史等都是影响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重要因素。存在于岩石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由于地下水的浸滤作用而受损失,地下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来源于此途径。此外,粘附于地表颗粒土壤上的放射性核素,在风力的作用下,可转变成尘埃或气溶胶,进而转入到大气圈并进一步迁移到植物或动物体内。土壤中的某些可溶性放射性核素被植物根吸收后,继而输送到可食部分,接着再被食草动物采食,然后转移到食肉动物,最终成为食品中和人体中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来源之一。环境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与多种因素有关。此外,天然放射性物质还包括宇宙射线。宇宙射线是一种从宇宙空间射到地球上的高能粒子流,它由质子、粒子等组成。天然放射性已为人类所适应,并未造成什么危害。
相关视频
1、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2、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贝克勒尔
參考來源
- ↑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国学大师网
- ↑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的生平简介,无尽的爱纪念网
- ↑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国学大师网
- ↑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亨利·贝克勒尔、居里夫妇,集美大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