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贝氏体相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贝氏体相变

贝氏体相变一度专指钢中奥氏体在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温度之间的转变。这种转变可发生在等温或连续冷却过程中。转变产物为贝氏体。近来在非铁合金中也发现有类似钢中的贝氏体型转变。

简介

1930 年达文波特(E.S.Davenport)和贝茵(E.C.Bain)首次观察到钢经中温等温转变后相变产物的金相组织形态,后人为了纪念贝茵的功绩,将这种组织定名为“贝氏体”(Bainite)。1939年梅尔(R.F.Mehl)又把在较高温度和较低温度形成的不同形态贝氏体分别称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由于对贝氏体相变的本质了解不够,贝氏体尚无统一的定义

评价

贝氏体又称贝茵体。过冷奥氏体的中温 转变产物。因奥氏体中含碳量、合金元 素及转变温度不同,钢中贝氏体组织 形态有下述几种:①上贝氏体。含碳量 高于0.4%的碳素钢中,在600~ 350℃的较高温度下形成。在光镜下为 羽毛状。在电镜下,上贝氏体由许多从 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板条状 铁素体和在相邻铁素体条间存在的不 连续的、短杆状的渗碳体所组成,其铁 素体的形态与亚结构和板条马氏体相 似,但位错密度要低2~3个数量级, 约为10~10/cm; ②下贝氏体。在 350℃~Ms的较低温度下形成。在光 镜下呈黑色针状。下贝氏体中铁素体 的形态与马氏体很相似,碳含量低时 呈板条状,碳含量高时呈透镜片状,碳 含量中等时两种形态兼有。与马氏体 不同,下贝氏体中铁素体的亚结构为 位错型,不存在孪晶,其位错密度比上 贝氏体中铁素体的高;③反常贝氏体。 出现在过共析钢中,以渗碳体为领先 相;④粒状贝氏体。可能存在于一些低 碳钢及低碳、中碳合金钢中,在上贝氏 体形成温度以上和奥氏体转变为贝氏 体最高温度 (Bs点)以下的温度范围 内形成。由块状或针状铁素体基体以 及分布在基体上的一些颗粒状小岛所 组成。小岛呈不连续条形,平行排列在 铁素体基体中。下贝氏体形成温度较 低,其铁素体针细小,无方向性,碳的 过饱和度大,位错密度高,且碳化物分 布均匀,弥散度大,所以硬度高,韧性 好,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上贝氏体的 铁素体片较宽,强韧性均差,故在生产 上力求避免。上贝氏体开始转变前,在过冷奥氏体的贫碳区先孕育出铁素体晶核。它处于碳过饱和状态,碳有从铁素体中向奥氏体扩散的倾向,随着密排的铁素体条的伸长、变宽,生长着的铁素体中的碳不断地通过界面排到其周围的奥氏体中,导致条间奥氏体的碳不断富集,当其碳质量分数足够高时,便在条间沿条的长轴方向析出碳化物,形成典型的上贝氏体,如图1中(a)。[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