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负泥虫科

负泥虫科

来自 动物界 的图片

中文学名:负泥虫科

拉丁学名:Crioceridae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 门:有颚亚门

纲:昆虫纲

亚 纲:有翅亚纲

目:鞘翅目

科:负泥虫科

负泥虫科(学名 Crioceridae Latreille, 1804)是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有颚亚门(Mandibulata)、六足总纲(Hexapoda)、昆虫纲(Insecta)、有翅亚纲(Pterygota)、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的一科。该科昆虫通称负泥虫,是叶甲总科中较原始的类群。 [1]

目录

负泥虫科分类系统

负泥虫科共分7个亚科,包括:豆象亚科(Bruchinae)、负泥虫亚科(Criocerinae)、水叶甲亚科(Donaciinae)、茎甲亚科(Sagrinae)、距甲亚科(Megalepodinae)、瘤胸叶甲亚科(zengophorinae)等。

距甲亚科是该科最典型的保持较多原始特征和习性的类群,如上颚单齿、中唇舌两叶敞开,有中胸发音器,各足胫端具双距,爪具爪间突,阳茎具一对中突,幼虫蛀茎。负泥虫亚科代表较进化的类群,它的阳茎不同于其他亚科,为半环式。豆象科实属负泥虫科这一支系,它的成虫和幼虫形态以及某些主要习性与茎甲、距甲十分相近,因此过去将它归入负泥虫科。但是由于豆象科作为一个科已经历史悠久,故仍予以保留。锯胸叶甲亚科过去包括在负泥虫科内,但它的前足基节窝开放式,阳茎全环式,不同于负泥虫科。现在趋向于归入叶甲科。

负泥虫科分布

全世界记录有2000余种,我国已知200种,分属5个亚科:距甲亚科、瘤胸叶甲亚科、茎甲亚科、水叶甲亚科和负泥虫亚科。前2亚科分布在古北界和东洋界,中国南北方均有分布;茎甲亚科主要分布在东洋界、非洲界和澳洲界,中国限于北纬31°以南;水叶甲亚科主要分布在全北界和东洋界,其他区较少,新热带界则无,中国南北方均有分布;负泥虫亚科在动物6大界内全有分布,中国南方明显比北方多。

负泥虫科形态特征

该科昆虫中型至大型,有时具花斑,一些类群有金属光泽,一些类群色泽十分艳丽。体长形;头部突出,稍窄于前胸背板或等宽,具明显的头颈部;成虫头型前口式,复眼发达,一般眼凹较深;触角11节,丝状、棒状、锯齿状或栉状;

前胸背板长大于宽,两侧无边框,在中部或基节收狭,背面较隆突,或前胸背板近似三角形;鞘翅长形,盖及腹端,基节明显宽于前胸;部分类群鞘翅卵形,臀板或腹部末端数节背板外露;足较长,胫节端部常有距;后足腿节粗大,内侧具齿,胫节弯曲;腹部腹面可见5节,部分第1可见腹节很长,为其余各节长度之和。雄虫外生殖器一般环式。

幼虫头小,胸部各节较腹部小,无腹足及尾突;上唇及唇基明显;下颚具合颚叶,下唇须1节;触角3节,具侧单眼;胸足4节。幼虫形态差异较大,呈现不同的适应方向,距甲亚科幼虫体形较直,背、腹面有瘤突,瘤胸叶甲亚科幼虫体较平扁,茎甲亚科幼虫肥厚,呈“C”字形;水叶甲亚科幼虫头小,形似蝇蛆,腹部末端有一对发达的气门,负泥虫亚科幼虫背面明显隆起,肛门在背面。

负泥虫科生活习性

该科昆虫除水叶甲亚科成虫为水生或半水生外,其余陆生。该科昆虫习性比较复杂,食性范围较广,主要取食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其中一些亚科或属对寄主有一定选择范围。成虫多食叶,豆象食花或种籽;幼虫则分为蛀茎、食叶、食根等不同习性。

距甲亚科的一些属常发生在豆科植物上。幼虫在植物的嫩梢中取食,老熟后落地,在土下做室化蛹。瘤胸叶甲亚科主要取食柳科植物,幼虫潜叶,食叶肉,老熟后脱叶入土,做室化蛹。茎甲亚科主要发生在豆科植物上,幼虫在植物茎干内取食,被蛀部分膨大成虫瘿,在瘿内结茧化蛹。水叶甲亚科多发生在禾本科植物上,幼虫在水中食根,用腹端的气门插在根中进行呼吸,在近表土处做茧化蛹。负泥虫亚科常发生在禾本科、鸭跖草科、菝葜科等植物上,幼虫在叶表取食,将排泄物背在背上,老熟后结茧化蛹。

负泥虫科危害

负泥虫科中的一些种类是农业的大害虫,如水稻食根虫(Donacia tuberfrons,D.lenzi)、水稻负泥虫。谷子负泥虫(Oulema tristis)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害虫。白蜡梢距甲是中国林业的一种害虫。枸杞负泥虫普遍发生在中国北方,严重影响枸杞的生长。

参考来源

  1. 负泥虫科, 动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