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网络的图片

贵(拼音:guì)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 ,另有学者认为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 。"贵"的基本义指价格高,与"贱"相对。引申指地位高。后来用作敬辞,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由价格高又引申为价值高,表示珍贵、重要。又表示尊重、重视,作动词用。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贵

拼音; guì

繁体; 贵

部首; 贝

五笔; KHGM(86、98)

仓颉; LMBO

郑码; JIAL

字级; 一级(编号:1495)

平水韵; 去声·五未

注音字母; ㄍㄨㄟˋ

总笔画数; 4+5

造字法; 会意字或形声字

结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异体字; 䝿、࡭�、৶�、৷�、৸�

Unicode; CJK统一汉字U+8D35

GBK编码; B9F3

四角号码; 5080₂

文字源流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据图A字形释为"贵"。甲骨文字形(图A),上面是左右两只手,下面是"土"字,其字形像土块,像用双手掬捧土块。还有一种字形(图B),上面是一双手,中间像一种农具,下面是泥上堆。整个字形像是用农具整理田地。从甲骨文字形来看,最初之义是用手掬捧上地。《汉语大字典》解释:"甲骨文象两手舁(yú)上之形。"土地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因此人们认为土地是最宝贵的。战国文字字形上部则变成了"臾(kuì)"字(一双手握着工具),下面是贝。贝是古代的货币,是财富的象征。战国文字(图1)的贵字多作左、右式的排列,篆文(图2)则固定写作上下结构。汉隶字形(图3-6)就变成繁体字(图7)。字形简化则成为"贵"。

"贵"字的基本义是指很贵重。既然贵重,评价就会高,就值得重视,这就是宝贵、可贵、珍贵。因为贵重,评价高,其地位也就高,成为贵族、贵人、贵妇人、达官贵人。正因为贵重,评价又高,所以贵也作敬辞用,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为贵姓、贵国、贵干、高抬贵手。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贝部】居胃切(guì)

物不贱也。从贝臾声。臾,古文蒉。

说文解字注; 物不贱也。从贝,臾声。居胃切,十五部。

臾,古文蒉。见艸部。○按,贵篆各本厕部末賏上,非旧次也,今更正。

广韵; 居胃切,去未见 ‖贵声队2部(guì)

贵,尊也。高也。《释名》曰:"贵,归也,物所归仰也。"《说文》作䝿。亦姓,出自陆终之后。《风俗通》有贵迁,为庐江太守。居胃切。三。

康熙字典; 【酉集中】【贝部】 贵·康熙笔画:12·部外笔画:5

古文:᭙、缒

《唐韵》居胃切。《集韵》《韵会》归谓切。并音馈。《说文》作䝿,物不贱也。《易·系辞》: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书·旅獒》:不贵异物,贱用物。

又《玉篇》:高也,尊也。《易·系辞》:崇高莫大乎富贵。《周礼·天官·大宰》:以八统诏王驭万民,六曰尊贵。

又《礼·祭仪》: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注:贵谓燕赐有加于诸臣也。

又《孟子》:用下敬上,谓之贵贵。

又欲也。《战国策》:贵合于秦以伐齐。注:贵,犹欲也。

又《玉篇》:多价也。《前汉·食货志》:器苦恶贾贵。

又《释名》:贵,归也,物所归仰也。

又姓。《风俗通》:庐江太守贵迁。

又州名。《韵会》:春秋骆越地,隋郁州,唐改贵州。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 "宽、扁,"贝"窄、长。" ",居上居中;扁框上宽下窄中间竖笔在竖中线,下横长。"贝"居下居中;㇕(横折)的横段在横中线,竖撇起笔竖中线,末两笔撇、点底部持平。[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