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貿易量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一個專有名詞。
漢字作為一種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符號系統[1],源於日月鳥獸之形,作為中華文明之標誌[2],連接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方正之間充滿美感。
名詞解釋
貿易量(Trade Volume)是為了剔除價格變動影響,能準確反映國際貿易或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數量,而確立的一個指標。在計算時,是以固定年份為基期而確定的價格指數去除報告期的貿易額,得到的就是相當於按不變價格計算(剔除價格變動的影響)的貿易額,該數值就叫報告期的貿易量。貿易量可分為國際貿易量和對外貿易量以及出口貿易量和進口貿易量。
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亦稱「外國貿易」或「進出口貿易」,簡稱「外貿」,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勞務和技術的交換活動。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
從支出角度看,GDP是最終需求─投資、消費、淨出口這三種需求之和,因此經濟學上常把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這是對經濟增長原理最生動形象的表述。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對外貿易的方式:
一是對等貿易,即賣方承擔向買方購買同等價值的商品或勞務的貿易方式。
二是展買貿易,即在本國舉辦的國際性博覽會或集市,集中一段時間進行進出口交易的貿易方式。
三是加工貿易,通常被稱為「三來貿易」,包括來料加工貿易、來件裝配貿易、來樣加工貿易。
四是補償貿易,即先以賒購的形式,從國外進口機器設備和技術等,待投產後,用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償還貨款的本金和利息。(補償貿易與加工貿易結合,通常稱為「三來一補」。)
四是技術貿易,即技術轉讓、技術引進。
貿易額
貿易額是指以貨幣表現的進出口貿易價值,也稱對外貿易值,這是反映一國對外商品貿易規模的重要指標之一,一般都用本國貨幣表示。
由於一國的出口對另一個國家而言即為進口,所以從世界範圍來看,所有國家進口的合計理應等於所有國家出口的合計。
參考文獻
- ↑ 漢字——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搜狐,2017-12-14
- ↑ 漢字——中華文明的基因,搜狐,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