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塞上江南的瑰寶(陳樹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賀蘭:塞上江南的瑰寶》是中國當代作家陳樹寧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賀蘭:塞上江南的瑰寶
近日雪後,銀川平原再現「賀蘭晴雪」奇景。網上一片「嗨」聲,於是,便想說說我們賀蘭和「賀蘭晴雪」。
賀蘭雖小,因山而名。遠看有賀蘭山,近看是大平川。
歲月悠遠,天地遼闊,賀蘭便舒展在曠野和雄峰之間,噠噠的馬蹄,穿過碧血黃沙,滔滔的黃河,滋潤了沃野千里。在巍峨絕嶺的腳下,遊牧文明遇見了沃野千里,生息炊煙。神秘的岩畫高懸頭頂,古老的佛塔佇立眼前,文明在交融與衍化,賦予這片土地一個狂野而輕靈的名字:賀蘭。
這是一個充滿歷史底蘊和現代氣息的地方。這裡不僅有着壯麗的自然風光,還有着深厚的文化積澱。
走進賀蘭,就走進了一部寧夏史。「賀蘭」一詞,是匈奴一支部落賀賴種的音轉,最早見於《晉書·北狄匈奴傳》。據記載,公元284年到287年,西晉太康五年到太康八年,由塞北進入內陸降附的匈奴人共分三批約有十三萬餘人,《晉書》記載說:匈奴之類,總謂之北狄。北狄以部落為類,其入居塞者有屠各種、鮮支種、寇頭種……十九種,其中之一便是「賀賴種」。
《隋書·地理志》記載:靈武郡弘靜縣有賀蘭山。《元和志》卷4靈州保靜縣記載:賀蘭山「在縣西九十三里。山有樹木青白,望如駮馬,北人呼駮為賀蘭」,故名。賀蘭縣原名寧夏縣,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縣治位於寧夏府城內。1941年,因寧夏縣與寧夏省重名,更名為賀蘭縣。今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毗鄰。
最初到賀蘭縣城,還是八十年代初參加中考,一條十字街,一個招待所,就是賀蘭縣城的全部。如今我已在賀蘭縣城工作生活二十多年。這是一個生機盎然、發展迅速的地方,對照過去,它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在長大,長高。許多人已分不清那是賀蘭,那是銀川。
賀蘭縣,大平川,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南北仄狹,東西寬,109路國道邊,賀蘭景,賀蘭人,賀蘭的吃的美(mia)氣的很。這個順口溜形象地寫出了賀蘭縣的地域特點和人文特點。它交通便捷,109國道、京藏高速穿城而過,境內有秦渠、漢延渠、唐來渠、惠農渠等五大幹渠穿流而過,北臨國家5A級旅遊景區沙湖,更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走進賀蘭,總能感受到一種獨特的魅力,讓人流連忘返。歷史的印記賀蘭縣的名字來源於賀蘭山,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許多古代遺址和文物,見證着這片土地的悠久歷史,還能領略這裡優美的自然風光。沿賀蘭山邊有拜寺口雙塔,賀蘭山岩畫、滾鐘口(小口子)寺廟建築群等文化遺蹟。中間有「鐵打的洪廣營」。東有宏佛塔(王澄塔)。睡佛。
當然,來到賀蘭,最美的景莫過於「賀蘭晴雪」,最好吃的抵不上黃河鯉魚,手抓肉、羊雜碎。賀蘭可謂湖光山色,真正的魚米之鄉。
那就先到滾鍾看看,春夏之際,滾鐘口內滿谷高杉,一片蔥綠。南望群山,有三峰峭立,形似筆架,人們稱它為「筆架山」。山下有人采佳石為硯,因而又稱曰「硯石筆架山」。憑高四覽,向西遠眺,但見峰巒起伏,勢若奔浪;極目東望,又見千里平疇,像風平浪靜的海洋,天地相間處,雲煙浩渺渾然融為一體。在這裡還可觀賞到「日出筆架」、「月光別鍾鈴」、「石嶂穿白雲」等自然景觀。
如逢朝暉夕映時,又可觀賞到「賀蘭佛光」「睡佛」之景,堪與「峨眉寶光」爭妍。春冬之際,藍天晴空,白雪蓋頂,這就是古寧夏八景之首的「賀蘭晴雪」。
「賀蘭晴雪」,這個美景存在了千萬年,但一直到大明慶靖王朱栴就藩寧夏後,才給它起了這個好聽的名字。從那時候起,它就成為寧夏美景中的代表性景觀,屢屢入選明,清,民國,和現代等各個時期的寧夏八景里,更是被譽為塞上第一美景!明王爺朱栴《賀蘭晴雪》就是對這一奇景最好的詮釋。
嵯峨高聳鎮西陲,勢壓群山培嶁隨。
積雪日烘岩冗瑩,曉雲晴駐岫峰奇。
橋松風偃蟠龍曲,怪石冰消臥虎危。
屹若金城天設險,雄藩萬載壯邦畿。
讀着這些詩句,仿佛感受到一張波瀾壯闊的賀蘭山雪景圖在你面前徐徐展開一般!
如今的人們有時間欣賞,更有高科技拍攝記錄這個美景。但是隨着氣候的變化,「賀蘭晴雪」並不常見,甚至是有些罕見!也難怪「賀蘭晴雪」的重現,人們都「哇塞」聲一片!
離開滾鐘口,回望賀蘭山。夕陽中睡佛面仰天際,「眉骨」突出,「鼻樑」英挺,「嘴唇」可見,好像一位慈祥臥睡的老人,是一處完全天然形成的自然景觀。
駕車沿沿山公路北去,不遠處就是拜寺口雙塔,它原名「百寺口」,因此處曾有多達100餘座的廟宇而得名。雙塔周邊相關的寺廟建築在明代嘉靖年間就已經被毀。
繼續向北,可以到達賀蘭山岩畫館,上萬幅描繪狩獵、祭祀、娛舞、爭戰等場景以及動植物的岩畫,匯集成了一座栩栩如生的「藝術畫廊」。
下了山,先到金山美美的吃一頓,金山羊羔肉。再到暖泉看鐵打的洪廣營。
洪廣營,在賀蘭洪廣鎮暖泉火車站附近。它始建於明神宗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公元1738年城牆被地震損毀,第二年又開始重新修建,重修後的洪廣營較地震前的規模更加龐大、堅固,建有南門一座,角樓四座。
曾與平羅、石嘴子並列為寧夏北部的三大兵營,駐兵近千人。管轄着賀蘭山中段大小十幾個通行山口。在當地流行着「鐵打的洪廣營,紙糊的寧夏城」的說法,據說:清十四王爺訪寧夏,進寧夏城容易,過洪廣營難而留下的。
洪廣營只有南面的一個城門,瓮城內外的匾額上分別刻着「寧塞」和「銀川」的匾額。相傳銀川這個地名最早出現於此。
今天到洪廣營,還能看到殘存的夯土牆體。在包蘭鐵路開通之後,由於地理位置偏僻,沙進人退,已日漸荒廢,經濟文化的中心西移至暖泉火車站,現在的暖泉,已是賀蘭縣最重要的工業園區之一。
銀川平原自古就被譽為「塞上江南」。唐代詩人韋蟾有詩云:「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這個「塞北江南」就是指的包括賀蘭在內的銀川平原!
這裡物產富饒,在賀蘭山的護佑和黃河水的滋潤下,使得這裡被稱為「魚米之鄉」。說到「魚米之鄉」,就不得不提「賀蘭稻魚空間」,它是寧夏生態休閒觀光園之標本。
這裡溝渠縱橫交錯,有着「百渠流潤」的美名。當然,賀蘭的水產中,最聞名的是黃河鯉魚,有人說,寧夏人不會吃魚!吃魚也是最近幾十年才開始吃的!
此言謬矣。從大明洪武九年,明太祖朱元璋遣耿忠徙「五方之人」充實寧夏開始,因為這「五方之人」中,很大一部分是江南吳越之人。眾所周知,寧夏境內的土地多是鹽鹼地,很多湖泊都是黃河改道後形成的,星羅棋布在銀川平原上,銀川便有了「七十二連湖」之說,也就有了「湖城」之稱。這些湖泊水草豐茂,蘆葦蕩漾。在之前,人們只吃豬、牛、羊肉,所以湖裡基本都是大肥魚!
但是,吳越之人都是吃魚的高手。他們只吃「活水」魚,不吃「死水」魚。哪裡有「活水」?自然就是黃河了!但是,黃河水那麼深,河中鯉魚又是在深水中遊行,不是那麼容易能捕撈上來的。
這些因素這也使得黃河鯉魚變得奇貨可居起來。
而說寧夏人為什麼不吃魚的?那是因為從明朝中後期開始,征伐戰亂不斷,很多人都浮屍湖中,成為了魚的口糧,倖存的人們自然就不吃湖中魚了。但是,對於黃河鯉魚,很多人還是趨之若鶩的。
「賀蘭山上雪,黃河水中魚」其實說的是:一個是難得一見的景觀;一個是難得品嘗的美味佳肴。
來到賀蘭,吃一條正宗的黃河鯉魚,欣賞到賀蘭晴雪的美景,才不枉到寧夏走一遭啊!來寧夏給心靈放個假,也給眼睛飽個眼福,更要飽個口福啊!
漫步賀蘭縣城,各地名吃,西辣東酸,南甜北咸,一起聚集。金山羊羔,常信的魚,四十里店罈子肉最有名。各種食材,一應俱全。常信鯉魚立崗蔥,洪廣灘羊味最美。京星蟹米人人搶,張良的瓜果最甜香,金貴螺絲菜銷南洋。東南海鮮,川味火鍋,酒店飯館,到處林立。裝飾華麗,消費不貴。油炸饊子,外黃里脆。手抓羊肉,肥而不膩。黃河鯉魚,爽口有味。丁香肘子,黃燜雞,一碗雜碎最實惠。大餐,小吃,街邊攤,吃完你就不想家。
早晚來到賀蘭,欣蘭廣場歌舞飛揚,賀蘭中心商品琳琅滿目。蘭山公園內,綠樹蔥鬱,空氣清新,棧橋垂釣,氣定神閒。文化長廊,吹拉彈唱。如意湖旁,長橋臥波,垂柳婆娑,仰觀落霞孤鶩,俯察步道石几,人民豪情充塞胸間;夜晚燈火闌珊,霓虹閃爍,美輪美奐,使人流連往返。
美哉!壯哉!我賀蘭,晨臨黃河岸觀日出噴噴薄薄,午登蘇峪口聽松濤陣陣烈耳,晚憶岳武穆駕長車壯懷激烈。春鬧萬傾良田勤耕作,夏火黃金水岸盡燒烤,秋涼北雁南飛西風烈,冬寒塞上江南突飛雪。
雄偉挺拔的賀蘭山和奔騰不息的黃河水,賦予了賀蘭人粗獷豪放、寬厚正直、開放包容、誠信好客的性格特點。他們既有西北人的質樸和本分,又帶着賀蘭人特有的明智和機靈,很會籌謀,很有效率,總能彰顯出一份大方得體的才俊。賀蘭人又是傲氣的,也比較安於現狀,因為,守着「塞上江南」衣食無憂,很少有人願意出去到外地打工。如果說銀川是小上海,那麼,賀蘭就是小銀川。
賀蘭又是一個回漢聚居,民族團結的示範縣。他們的淳樸善良、樂觀開朗、重視家庭、獨特的飲食文化讓人難忘。如果您有機會來到賀蘭旅遊、學習或者工作,一定會感受到這裡景色的美好與慷慨,體驗到這裡厚重的人文與風情。[1]
作者簡介
陳樹寧,工作三十四年,中學高級教師,現在寧夏賀蘭縣第四中學任教語文,專業論文多篇獲區市一二等獎,愛好寫作,在《南粵作家》《暮雪詩刊》《大雅散文》《齊魯文學》等網絡平台發表作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