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贺晋年'(he jin nian)(1910.10~2003.05),男,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贺家湾人,陕北红军创建人之一,原军委装甲兵副司令员(正大军区职待遇)。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贺晋年
出生 1910年10月1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知名于 陕北红军创建人之一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一级八一勋章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一级解放勋章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知名作品 《将军竹---贺晋年画集》
《深山剿匪记(贺晋年回忆录》


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在党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3年5月11日7时3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目录

简介

军委装甲兵原副司令员(正大军区职待遇)。

贺晋年同志是陕西省子长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他是陕北红军创建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陕甘游击队骑兵大队副大队长、一支队政委、总指挥部参谋长、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长、军长等职,率部参加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开辟和巩固陕北革命根据地,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团长、旅长兼分区司令员,率部参加了固守黄河防线、反国民党顽固派磨擦滋扰的斗争和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司令员、纵队司令员,兵团副司令员兼军长、江西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赣西南军区司令员等职。他创建了我军第一支骑兵纵队和第十一纵队,率部参加了东北夏季攻势、冬季攻势和辽沈、平津、解放江南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同时兼任防空、卫戍、装甲兵部队司令员和中朝联合铁道运输指挥部司令员,为东北军区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功勋。他1957年任装甲兵副司令员,主持了我国第一代主战坦克装甲车辆的研制工作,为建设人民装甲兵做出了重要贡献。

贺晋年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在党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贺晋年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1]

个人履历

1910-1929年

1910年10月1日生,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王家湾镇贺家湾村人。

1924年考入瓦窑堡高小,并开始参加当时的民主革命运动。

1927年考取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

192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起,先后被派往陕西、甘肃的国民党军阀部队中做兵运工作。

1932-1949年

1932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3支队,后任陕甘游击队支队副支队长。后因部队失败,到兰州公安局工作,1933年2月参

加兰州水北门暴动。

同年10月到安定,任中共安定北区区委书记。

1934年起任红军陕北游击队第3支队骑兵大队副大队长。同年4月至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支队第1支队政治委员,7月至9月任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参谋长。

同年9月至1935年1月任红军陕北独立师第1团团长(政委马佩勋)。所部与红26军42师会合后,参加了陕甘边第一次反"围剿"作战。

1935年1月至9月任陕北红军第27军第84师第1团团长。参加陕北苏区的创建和反"围剿"斗争。

1935年11月至1936年5月任红15军团第81师师长,1936年2月至5月任师党委委员。参加了崂山、榆林桥、直罗镇等战斗和东征、西征战役。

1936年5月入红军大学学习。1936年12月,任红二十七军军长。

1937年1月至7月任红27军军长、党委委员(政委王平)。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1团团长,率部到三边地区剿匪,后到米脂守卫黄河河防。

1939年兼任三边军分区司令员。

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任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委员、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至1941年11月)。

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

1942年10月至1946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3旅旅长。

同月至1945年12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三边警备司令部司令员。

1943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45年4月至6月任中共三边地委书记,同时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8月任中共西北局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3旅兼三边警备司令员(至同年12月)。

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司令员、党委副书记,中共合江省委员会常务委员,指挥部队参加剿灭土匪谢文东、李华堂部的战斗。

1946年10月至12月兼任佳木斯卫戍司令部司令员。

1947年5月至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骑兵纵队司令员、纵队党委书记,参加了四平战役。同年9月至1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副司令员、纵队党委委员。

1948年1月至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后整编为第48军)副司令员、党委常委。

1948年3月至1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后改称第四野战军48军)司令员。

1949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军长、党委常委(政委陈仁麒)。率部参加了1947年东北秋季、冬季攻势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至1950年7月任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第二副司令员、党委常委兼第48军军长(至1950年4月),率部南下江西。

1949年8月至9月任江西赣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同年9月至1950年7月兼江西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49年10月至1950年4月兼任赣西南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书记,中共赣西南区党委常委。

1950-1979年

1950年5月调东北军区,1950年5月至1954年8月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1950年7月至1954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

1950年8月至1951年6月任东北军区干部总部代部长。

1950年9月至1951年8月任东北军区司令部机关党委书记。

1950年11月至1952年10月兼任东北军区党委副书记。

1952年10月至1954年8月兼党委常委。

1950年8月至1955年9月兼任东北军区防空部队司令员.

1950年10月至1953年1月任党委书记。

1950年12月至1954年8月任东北军区摩托装甲兵司令员。

1951年2月至1953年1月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1952年9月至1953年3月任东北军区直属队党委书记。

1953年1月至1954年8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

1953年5月至1954年7月兼任东北军区国防工程建设指挥部司令员。

1953年6月至1954年11月任党委书记。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参与组织抗美援朝的后方支援工作。兼任中朝联合铁道运输指挥部司令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1954年8月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毕业。

1957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分管科研、生产和后勤技术工作。

1957年10月起任装甲兵党委常务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

1972年10月至1982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

1975年8月至1982年9月任装甲兵党委常务委员。

1979年2月至1982年9月兼任装甲兵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人物生平

抗战前

贺晋年同志1910年10月1日出生于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贺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考入瓦窑堡高小,并开始参加当时的民主革命运动。1927年考取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这期间他阅读进步书刊,追求真理,由此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反饥饿斗争,192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起,先后被派往陕西、甘肃的军阀部队做兵运工作。1932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三支队,任骑兵大队副大队长。后因部队失败,到兰州公安局工作,1933年2月参加兰州水北门暴动。同年10月到安定,任中共安定北区区委书记。1934年6月任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政委,7月任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参谋长。所部与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会合后,参加了陕甘边第一次反"围剿"作战。同年9月任红二十七军第一团团长。1935年9月任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师长,参加了崂山、榆林桥、直罗镇等战斗和东征、西征战役。1936年5月到红军大学第一期学习。

见照片(1937年4月28日红大一期一科留延安同学合影1排左起:莫文骅、刘亚楼、罗瑞卿朱德、张树才、邓飞、杨立三;2排左起:边章武、张爱萍、谭冠三林彪、周昆、杜理卿、罗荣恒、苏振华、贺晋年、张达志、谭政、宋裕和)。 后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团长兼三边分区司令员,八路军留守兵团旅长。

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一团团长,率部到三边地区剿匪,后到米脂守卫黄河河防。1939年兼任三边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10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三旅旅长。在1943年1月在西北局高干会上,与高岗保持一致,赞同高岗关于西北红军历史和西北革命史的观点,积极参加对阎红彦和吴岱峰等人的批判,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和重视,是因此受到表扬奖励的22名领导干部之一,毛泽东亲笔为其题词以示褒奖。1943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出席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一团团长兼三边分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三旅旅长兼三边分区司令员。在此期间,他积极组织部队开展大生产活动。在大生产运动中,贺晋年被评为边区劳动英雄,毛主席亲笔为他写了"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奖状。他还受党中央委派,直接领导了接待蒙古沙王沙克都尔扎布的工作,认真贯彻我党抗日爱国统一战线,为增进汉蒙两个民族的友谊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东北。1946年10月任合江军区司令员,指挥部队参加剿灭土匪谢文东、李华堂部的战斗。1947年5月任东北民主联军骑兵纵队司令员,参加了四平战役。同年8月任第七纵队副司令员。1948年8月任第十一纵队(后改称第四野战军四十八军)司令员(军长)。率部参加了1947年东北秋季、冬季攻势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1949年4月任第十五兵团第二副司令员兼四十八军军长,率部南下江西,10月兼赣南军区司令员、赣南区党委书记。解放战争期间,历任合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十五兵团副司令员。参加了辽沈、平津、湘赣等战役。

解放后

建国后,历任兵团副司令员兼江西军区副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0年5月兼江西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0年6月,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提议,贺晋年调东北军区,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并兼东北军区卫戍部队司令员、防空部队司令员、装甲兵部队司令员,参与组织抗美援朝的后方支援工作。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战役系。后任装甲兵副司令员。是中共七大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中顾委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文革时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贺晋年遭受林彪、"四人帮"的迫害,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对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972年恢复工作后,他积极投入到拨乱反正、落实改革和恢复部队各项建设的工作中,为装甲兵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讲述经历

按响门铃,出来个老人。中上个头,披件银灰色军大衣,戴顶棕色贝雷帽。那开门的动作,那向来者伸出的手,那缓慢的步履,都带着明显的老态。

比这一切都强烈的,是任什么样的白发也遮覆不了的军人气质,这种气质,在笔者采访过的曾在黑土地上战斗过的老人身上,都能见到。这气质使他们在垂暮之年,也显得那么富有活力和魅力,使人一下子就能想见他们当年的英姿风采。

此刻,这位原军委装甲兵副司令员贺晋年将军,就是当年三江(合江、松江和松花江三省)平原上的一位传奇式人物。

1946年8月,正是"中央胡子"最猖獗的时候,贺晋年就任合江省军区司令员。

合江是太适宜繁衍"胡子"了。西南和南部是崇山峻岭,原始森林遮天蔽日,东部和北部是大片沼泽地和草甸子。草甸子蒿草比人还高,夏天人畜进去,一会儿就被蚊虫叮的剩一副骨架。沼泽地更凶险,不熟悉路径,一脚下去,就别想再拔出来。如此荒蛮之地,就成了"胡子"得天独厚的极乐世界。历代官兵来剿,见是玉皇大帝的天兵天将都不敢涉足的地方,也就随"胡子"们极乐去了。伪满时期,日本人采取收买政策,"胡子"大都卖身投靠了,(老百姓说:"鬼子","鬼子"日本人不"鬼",怎能叫"鬼子",)"八·一五"后,这些"日本胡子"又摇身一变,成了"中央胡子"。其中,谢文东、李华堂、张黑子和孙荣久四支"胡子"势力最大,号称合江地区的"四大旗杆"。

东北土匪为全国之冠,合江为冠中之冠。

贺晋年就是冲这个来的。

在创建陕北根据地时,他就以擅长剿匪而闻名。1939年春天,周恩来在崂山被一伙土匪袭击,彭德怀立即将贺晋年从前线召回,去剿灭这伙企图谋害周恩来的政治土匪。土匪在大山里和他兜圈子,他抓住点踪迹就穷追不舍,终于把这伙土匪一网打尽,东北"胡子"与陕北土匪当然有区别,但大路数是一样的。

开头,一些地区用大部队围剿。"胡子"到处都有线眼,人熟地熟,部队忽忽啦啦未到,早跑没影了。有时围上了,一打就散了。部队一走,"胡子"头一声唿哨,又拉了起来。

贺晋年不这么干,他组织精干的小分队,逮住踪影就穷追不舍,而且务必抓住"胡子"头。

追进老林里打,追进草甸里打,追进沼泽里打。

贺晋年老人说:东北有三宗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我们的小分队也有三宗宝,大饼子咸菜疙瘩乌拉草。追"胡子"是十万火急的事,没功夫埋锅做饭,做饭有烟也会给"胡子"报信。玉米面大饼子就着咸菜疙瘩,骑在马上边追边吃。

钻进老林就像钻进大海,夏天满眼浓绿,冬天一片银白。大饼子咸菜吃光了,就吃野菜野果,松籽榛子。夏天秋天好对付,冬天也能将就,扒开积雪找蘑菇木耳,老柞树上还有猴头。最难最苦的是没住处,特别是"大烟泡"一刮,弄不好就捂里了。有时碰见棵空心老树,心头一喜,刚要钻进去,"嗷"地一声怪叫,窜出一只黑熊。

不过,大雪也提供了"胡子"的踪迹,"胡子"很狡猾,排成一路横队,漫无边际地在老林子里窜。贺晋年是不管你有多少路,我只管一路追。"兔子转山坡,踪迹不离窝"。"胡子"也和兔子一样,迟早是要归到一起去的。

没有雪的季节,就凭踏倒的蒿草追踪。夜宿的鸟飞鸟叫也是报警器。马粪蛋子更是宝贝。拣一个看看,就能判断出"胡子"的距离,最主要的还是依靠群众。老百姓不接近他们,并不是不向着他们。对于这些非抢即奸的"胡子",老百姓恨之入骨,只是怕"强龙压不住地头蛇",怕报复,敢怒不敢言。只要耐心说服,并干出样子来,总会有人敢说话。贺晋年就是凭借这些,在牡丹江两岸死死盯住一股股"胡子",把它们一一吃掉。

从秋天追到秋天。他的第一匹坐骑,一匹没一根杂毛的白色日本战马,累倒了,死了。第二匹是缴获"胡子"的枣杠马,剽悍,烈性,在牡丹江岸边滚下悬崖摔死了。后来他也病了,发高烧。深山老林,大饼子咸菜疙瘩都啃光了,怎能养病?大家要送他回佳木斯,他不干,弄副担架抬着,继续追击。

他知道,"胡子"的处境也绝不会比他自己好。拼决心,拼意志的时候,就看谁能坚持到底。只有在"胡子"疲惫不堪的时候,才能追上它,而要使对手疲惫不堪,自己就要疲惫不堪,甚至比对手更疲惫不堪才行。

"首恶必辫,胁从不问,"一些"胡子"头就抓住"胁从不问"大作文章:共产党要抓要办的是我,我都不怕,你们怕什么?有些人本来就是"胡子专业户",吃这碗饭的,结果抓了放,放了抓,怎么抓也不见少。后来就严厉了些,那个被称为"老山货"、"山中王"的谢文东,被枪毙后,还割下脑袋在林口,佳木斯"悬首示众"。这古老而又野蛮的办法,却收到些文明的效果:很多"胡子"携械下山,避免了流更多的血。

谢文东被俘后,说:我老谢当过抗联的军长,打过日本,后来走错了路,能不能饶过这一次?

谢文东和李华堂,都曾是黑土地上响铮铮的汉子。1934年,谢文东参加过轰动满洲的"土龙山暴动",后来成为东北杭日联军第8军军长。有一手好枪法的李华堂,当过抗联第9军军长。后来,这两条汉子都跪到日本人脚下,成了癞皮拘,再后来,一个成了国民党的第5集团军上将总司令,一个成了国民党东北挺进军第1集团军上将总指挥,又出生入死地打共产党。(黑土地上的"胡子"是很有"魅力"的,谢文东、李华堂这样的"胡子"更有"魅力"――笔者将在另一部作品中加以探究。)"四大旗杆"倒后,一听到"贺晋年"这个名字,一些"胡子"就望风而逃了。

有的老人说,后来在江西剿匪,一听到"贺晋年"的名字,土匪也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

贺晋年老人笑了:真这样可就麻烦了,跑得快不好追呀!

人物贡献

198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厅字【1985】139号)《关于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批 复》,同意在锦州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

1986年4月8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组任字【1986】36号),任 命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贺晋年为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副主任,直接参与领导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的建设工作。曾任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的贺晋年同志,十分关心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建设与发展。1986年7月10日参加了在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前举行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建设奠基典礼。并出席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的历次会议,参与审定了建筑设计方案、陈列大纲细目、陈列艺术设计方案和全景画创作样稿,协助解决了资金不足等建馆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难题,并曾多次到辽沈战役纪念馆视察,为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的顺利落成和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8年10月31日,中顾委委员、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副主任贺晋年参加了上午9时28分隆重举行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落成典礼。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的历史使命结束后,贺晋年同志仍继续关注着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工作,为辽沈战役纪念馆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辽沈决战》

1983年8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的陈云同志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辽沈决战》一书编辑出版会议。

会上经陈云同志提议,成立了《辽沈决战》编审小组。贺晋年同志为编审小组成员。在贺晋年同志及《辽沈决战》编审小组其他成员和《辽沈决战》编辑部组成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由中共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和《辽沈决战》编审小组合编的《辽沈决战》(上、下)一书,于1988年10月辽沈战役胜利四十周年之际由人民出版社顺利出版,并在1988年10月31日,上午9时28分,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落成典礼上首发。另外,贺晋年同志还是1992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辽沈战役纪念馆管理委员会和《辽沈决战》编审小组合编的《辽沈决战》(续)的编审小组成员。

作品赏析

功绩

围剿 贺晋年同志是陕北红军创建人之一。曾任陕北游击队一支队政委,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参谋长、总指挥,并在谢子长同志具体指挥下粉碎了敌对陕北地区的第一次"围剿"。

1934年9月,任陕北红一团团长。1935年9月,任红十五军团八十一师师长,指挥部队参加了劳山、榆林桥等重要战役,为开辟和巩固陕北革命根据地,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11月,八十一师派一个团参加了直罗镇战役。

1936年2月,率八十一师东渡黄河,参加了东征战役。在战斗中,八十一师担负最艰巨的任务。掩护红一军团主力顺利撤出战斗,击退了偷袭红军总部之敌,保证了毛主席和彭德怀总司令及总部机关的安全,受到了红一方面军的通令嘉奖。

三渡牡丹江

他亲率部队三渡牡丹江,穿林海,过雪原,先后剿灭了北满土匪号称"四大旗杆"的匪帮,巩固了东北解放区的大后方,受到东总的三次通令嘉奖。他亲手创建了我军第一支骑兵纵队,参加了夏季攻势和冬季攻势;他率第七纵队与兄弟部队一道,首战彰武告捷,再战公主屯大获全胜,下至攻占四平。在热河朝阳,他组建了第十一纵队。经过五十天的整训,攻克了敌人的防御体系,解放了隆化。战斗中,涌现出董存瑞等英雄人物。战后,他积极在部队宣扬董存瑞烈士的英雄事迹,并向上级领导推荐了这一典型人物

辽沈决战

1948年6月,他率领部队参加了著名的辽沈决战,取得了锦西阻击战的重大胜利。在平津战役中率东野先遣兵团编成内的十一纵队,配合兄弟部队出击平张线,解放了密云城,胜利完成了切断傅作义主力北逃绥远的任务,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重要贡献。1949年他率军南下一直打到江西赣州。

学习贡献

1954年8月到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10月任装甲兵副司令员,分管科研、生产和后勤技术工作。他主持了我国第一代坦克装甲车辆的研制工作,为巩固国防和装甲兵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为建设人民装甲兵做出了重大贡献。

荣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7年8月在中共十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贺晋年同志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1982年、1987年在在中共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3年5月11日7时3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子贺毅少将。

全中国解放后,他先后担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并兼防空部队、卫戌部队、装甲兵部队司令员等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又兼任中朝联合铁道运输指挥部司令员,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功勋,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逝世

军委装甲兵原副司令员贺晋年同志(正大军区职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贺晋年同志逝世后,胡锦涛、贾庆林、李长春、郭伯雄、曹刚川、王刚、李鹏、乔石、宋平、刘华清、薄一波、宋任穷、徐才厚、刘延东、李德生、肖克、张爱萍、段君毅、廖汉生、杨成武、吕正操、马文瑞、刘复之、迟浩田、张万年、张震、陈慕华、洪学智、叶选平、赵南起、邓力群等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他的逝世表示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慰问。

人物评价

贺晋年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他长期担负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但从不居功自傲,从不追名逐利。晚年他孜孜不倦地从事于回忆录的写作,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十分关心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出资十万元在延安市设立"贺晋年将军奖学奖教育基金",以实际行动推动西部地区的人才建设。他还十分关心兵工建设,1982年欣然接受了中国兵工学会聘请他为顾问的请求,以后,他还多次对学会工作提出建议和勉励,为中国兵工学会的发展大计出谋划策。

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衷心拥护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衷心拥护党的十六大确立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热情支持和宣传改革开放,在思想上、政治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他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坚持原则,嫉恶如仇,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平易近人,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充分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贺晋年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献给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事业。他的崇高品德和卓越功勋,将永载史册。

贺晋年同志年过七旬始学丹青,所画墨竹挺拔向上,不屈不挠,意境高远,被人誉为"将军竹"。贺晋年同志晚年仍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军队的建设极为关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