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贺礼的变迁(杨步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贺礼的变迁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贺礼的变迁》中国当代作家杨步辉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贺礼的变迁

贺礼是中国传统礼仪中的一种文化。贺礼也称随礼、随份子、凑份子。我国广大农村都有随礼的习惯,每逢村里人或亲朋好友婚丧嫁娶、生日祝寿,人们都会前往帮忙、随礼。特别是农村姑娘、小伙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主人家都很重视,结婚前几天就采买肉、菜等喜宴用品,打扫庭院,布置新房,发喜帖,忙忙碌碌好不热闹。主人家在婚礼当天会邀请村里关系好的人家和邻里亲朋,每户人家也都会派至少一个代表来写贺礼,吃酒席,全村人借此机会热闹一下。按照时尚的话来说,有点像农村版的“Party”。

去年夏天,母亲因病去世。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我发现了压在箱底的一摞厚纸,打开一看,是我家各个时期的礼薄。有父母亲结婚的,有大哥十二岁生日的,有大哥、大姐结婚的。从这几本时间不同,纸张不同,内容不同的礼薄中,我看到了农村贺礼在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第一本礼薄是1964年4月6日父母亲结婚时的礼薄。这是一本老式的笔记纸装订成的,纸质已发黄,发脆。我小心翼翼的打开,仔细翻看了每一页,每一行。透过近60年的时光,我仿佛看到了父母亲当年结婚时俭朴、热烈、喜庆的场面。当时农村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也很低,结婚贺礼也不高:“张月林,喜礼洋壹元;杨应程,喜礼玉茭叁升;杨栓柱,喜礼玉茭叁升;化宜清,喜礼洋壹元,仁义喜礼伍角;杨起云,喜礼玉茭贰升;杨日升,喜礼洋壹元,仁义礼香皂一块…”当时农民手中缺钱,物质极度匮乏,每遇村人婚丧嫁娶,贫困家庭只能以自家种的玉茭作为礼物随份子。礼薄的最后一页写明了这次婚礼的收入:“应收大洋叁拾柒元伍角整,袜子壹双,香皂贰块,中堂画壹付,玉茭四斗四升”。

第二本礼薄是1978年5月15日,大哥十二岁生日礼薄。这个礼薄是用32K学生作业本的三张纸装订而成的,当时的贺礼也不高:“化宜春,圐圙壹个,大洋壹元;张贵元,大洋壹元,锁壹把;史全中,圐圙壹个,大洋伍角;阴来水,饼干贰包,裤子壹条;杨世发,圐圙壹个,大洋贰角…”。从这本礼薄中,能看出在1978年的山西农村,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但与1964年相比,已经、白面(圐圙是用白面蒸的),也有了饼干等较稀罕的食品,贺礼中也不再有玉茭了,与过去相比已有了明显的发展。这里需要特别说一说“圐圙”这个东西了。圐圙音“kulue”,是山西省特有的一种古老民俗面食,形状为圆环状,相当于“长命锁”,上有石榴、佛手、桃子、老虎等面朔,在幼儿满月、三岁生日、十二圆锁,孩子的外婆、舅舅家要蒸“面圐圙”,并在喜宴开始前举行套面圈的仪式,以期盼孩子长命百岁,吉祥如意。

第三本礼薄是1992年农历腊月初六,大姐结婚礼薄。这个礼薄是用大红纸裁开装订的,格式比较规范,贺礼的数量也有所上涨:“杨光时,喜礼洋壹拾元,人事洋壹拾元;杨振胜,喜礼洋贰拾伍元,人事被面壹块;阴拴保,喜礼洋叁拾元,人事裤子壹条…”。1992年,农村市场供应已很丰富,人们不再为吃、穿发愁,口袋里也有了钱,最高贺礼已由1978年的“大洋壹元”变成叁拾元,也有了市场上售卖的现成衣服,巿场繁荣,人民幸福。比1978年自己做的随礼“裤子”进步了一大截,无论从面料款式还是质量看,已不是一个级别了。

第四本礼薄是1994年腊月二十大哥结婚礼薄。这个礼薄是印刷精美的专用结婚礼薄,漂亮、大气,纸质也好,透着一种喜庆的气氛。这时的贺礼也比两年前有所上涨:“阴克华,喜礼洋壹拾元;阴拴保,喜礼洋柒拾元;杨光时,喜礼洋壹佰元…”。最高贺礼也由1992年的叁拾元涨到了壹佰元。其时,有的地方已形成了专业的婚庆市场,餐饮、摄像、主持、婚庆用品、乐队等一条龙服务。社会在发展,市场在变化,贺礼也一步步水涨船高,让人反应不过来。

四本礼薄反映了农村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贺礼的不断变化也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贺礼,壹佰元已是最少的了,一般二、三佰元,四、五佰元,上千元也很常见,有的贺礼甚至高达上万元。贺礼也由传统的现金升级为微信红包,发送贺礼方式更方便、快捷,手指一动即可送出贺礼,送出祝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贺礼的名目越来越多,风气越刮越烈,波及面越来越广,花样不断翻新,让人真有些难以应付。结婚要随礼,死人要随礼,孩子满月要随礼,老人做寿要随礼,乔迁要随礼,开业要随礼,孩子上大学、上高中也要随礼,过生日、再婚再嫁…,名目繁多。

随着贺礼次数的增多,人们逐渐感到贺礼不是在增进友谊和情感,好像是在相互交易着什么,贺礼似乎也变了味。你送他,他送你,搞的大家频繁吃着“自助餐”,自己花钱吃自己的饭,互相浪费了金钱。主客双方都不愿意这样,但碍于面子,没有人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然而随礼的现象愈演愈烈,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迹象,有的地方随礼现象严重到把半个月的工资都随了出去。因此,狠刹农村婚丧大事大操大办,坚决改掉浪费、攀比歪风,是当前乡村振兴的又一重要课题。[1]

作者简介

杨步辉,山西省沁源县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