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贾广健,别名大涵,1964年1月生于河北省永清县[1]。被评为天津市文艺新星,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中国文联第一届“德艺双馨”会员[2]。被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 97′[3]

视频

著名画家贾广健

教育经历

1984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

199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

1994年,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4]


基本信息

中文名:贾广健 毕业院校:河北工艺美术学校
出生年月:1964年1月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省永清县 职业:硕士生导师
主要成就:美术教学 代表作品:《冷月》《荷花》

作品出版记录

《贾广健工笔花鸟册》;

《当代实力派画家精品——贾广健》;

《名家名画——贾广健作品》;

《工笔花卉技法》;

《贾广健画展作品集》;

《现代工笔名家特殊表现》;

《当代名家工笔花鸟精品——贾广健》;

《贾广健工笔花鸟》;

《贾广健扇面——没骨花卉》;

《当代中国画名家——贾广健》;

《中国当代翰墨名家研究——贾广健》;

《名画典藏——贾广健》等专著专集十余种。

作品被中国画研究院、深圳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中国文联、北京人民大会堂、人民美术出版社、天安门城楼、北京京丰宾馆、银川美术馆、烟台博物馆、潍坊博物馆、梅州博物馆、唐云纪念馆及国内外私人珍藏;

作品被收录《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二十世纪中国传世名画》、《1979-1999中国美术》、《百年中国画集》、《现代中国美术选集》、《现代中国花鸟画全集》等数十种大型画册;

《美术》、《国画家》、《国画世界》、《中国书画》、《东方美术》、《北方美术》、《新报》(香港)、《大公报》(香港)及《中国书画报》等作专题介绍。天津市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多个电视台专题节目介绍其人其艺。

作品参展记录

1992年

《层霄雨霁》参加全国首届花鸟画展;

1995年

《寒河晴晚》参加在日本举办的“现代中国美术展”;

《紫雪》获天津市第四届青年美展二等奖。参加第三届全国工笔画展;

1996年

参加中日现代水墨画交流展,日本

1997年

参加全国首届中国画邀请展;

参加97北京工笔重彩画精品展;

1998年

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首届《国画家》奖;

在北京举办《美术》特别推荐“贾广健工笔花鸟画展”;

参加第四届当代工笔画大展和在深圳举办的精选作品展;

1999年

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贾广健中国画展”;

参加深圳美术馆“中青年工笔画家提名展”;

2000年

参加在亚美尼亚举办的“中国工笔画展”;

随文化部赴亚美尼亚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参加“关照自然---当代著名中青年花鸟画展”;

参加在澳门举办的“第九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

2001年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水墨延伸---人物、山水、花鸟大展”;

参加在韩国举办的“中国现代美术展”;

《月是故乡明》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百年中国画展”;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2001---中国工笔画精品展”;

2002年

参加在韩国举办的“中韩代表作家联合展”, 并应邀赴韩国进行艺术交流和讲学;

2003年

参加全国政协主办的“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天津十人作品展”;

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03年中国画家提名展”;

参加“汉城中国书画艺术展”并赴汉城进行艺术交流;

参加由文化部艺术司与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东方之韵——2003中国水墨”大展;

特邀参加“微观与精致——首届中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

2004年

应邀赴台湾参加“大陆优秀青年国画家作品展”;

在中华荷园咏荷馆举办“贾广健中国画展”。获“黄宾虹奖”;

参加由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黄宾虹奖获奖画家作品展”;

2005年

参加文化部中国研究院“回望——中国画展”;

参加中国美术创作院“南北花鸟画展”;

2016年

“德艺双馨”名家作品展, 北京保利国际会展中心;

“翰墨乐安”2016中国(广饶)第二届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山东省广饶国际博览中心;

“骨韵和天”中国现代没骨画提名展,千年古宣美术馆;

“踏遍青山”中国水墨画院黄山写生作品巡回展-合肥站,久留米美术馆;

“党旗飘扬 长征路上”作品展-第三回(走进广饶),山东省广饶国际博览中心。

作品获奖经历

1992年

《秋籁无声》获全国美展银奖;

1993年

《藕花秋雨》获首届全国中国画大展银奖;

1994年

《雪》获台湾“华夏国际艺术展”银奖;

《寒河晴晚》获第八届全国美展大奖;

《冷月》获新铸联杯 “中国画油画精品展”铜奖;

1999年

《溪塘过雪》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

《溪塘过雪》获建国50周年天津市美展一等奖。

艺术评论

院体画 “当代院体画”这个概念从时间属性上来看似乎是一个矛盾的修辞。"当代"显然具有一种现时性的特征,而“院体画”则是艺术史上的一种早已成为过去式了的绘画风格。但是,“当代”还具有另一种属性,即文化意义上的类型属性。因此,在这里我们更注重的是"当代院体画"的后一种

属性,即把它作为当下社会中的一种新的艺术类型来加以讨论。类似的现象在艺术史上不乏先例,如法国十九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我们都知道新古典主义并不是古典主义在时间意义上的简单延续,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新时代在思想和审美等方面的一种新的追求。

历史地来看,"院体画"的源头可追溯到五代。早在南唐李中主时就设有了皇家画院,到后主李烃执政时,国家政权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绘事还算兴旺,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出于当时的名家顾闳中之手。到了宋代,诸朝皇帝都喜好文诗书画,还有一位皇帝本人就是画家。一时间,天下名师高手云集于京城,可以想象当时皇家画院是何等的兴旺发达,以至北宋国破,而皇家画院却气数尤存,随即又在杭州的小朝廷继续着它的辉煌。"院体画"既是一种宫廷绘画,其作画主体大多为皇家延聘的一些丹青手,因而作品的题材内容、审美趣味、价值取向乃至表现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必然要受到帝王贵胄和皇亲国戚好恶之左右。首先,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宋代的宫廷绘画是以写实风格为主的,画史上有关徽宗皇帝告诫画家们孔雀升墩先举左脚的故事,以及他对月季花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时辰里的不同姿态的仔细分辨,就很能说明这位帝王画家在艺术上对写实风格的一种追求。而宋代宫廷绘画的审美趣味在山水方面追求的是崇高,在花鸟方面追求的是典雅,具有理想和唯美的成分,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许多宋人花鸟小品中这种精神和品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它们在南宋的绘画中虽变得有些式微,但总算是为皇家风范守住了最后一块阵地。后来,随着文人画的进一步兴起,在"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审美趣味大行其道的几个世纪里,那种曾经辉煌一时的以用笔精致、意趣高雅为主要特征的皇家绘画风格,最终被淹没在笔墨纵横的写意浪潮之中。但不管怎么样,它作为一种精致的贵族文化典范,以其高雅的趣味和完美的样式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折叠古雅花鸟寓真情 天津画院院长贾广健,适逢“知天命”之年,一头蓬松卷曲的长发,唇上蓄着两撇胡须,一副典型的艺术“范儿”。步入他的画室,无论壁上悬挂的五代时期黄荃的《写生珍禽图》,抑或书橱上摆放的各种鸟类标本,都使人感到他对自然与花鸟非同寻常的炽热情感。

在当代花鸟画坛,贾广健被誉为开时代新风的代表人物之一,与他的恩师孙其峰、霍春阳一脉相承又自成风貌。从《秋籁无声》到《藕花秋雨》,从《寒河晴晚》到《溪塘过雪》,无不清新自然、细腻典雅、气质高古,充满象外之趣、画外之情。这些在全国美展中摘金夺银的工笔花鸟作品,与他在小写意和没骨花卉创作方面的成就,使他成为花鸟画坛罕见的“全才”。

贾广健是怎样从一个农家少年步入画坛,经过漫长的人生修炼、艺术求索,终于开辟花鸟画坛时代新风的?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贾广健抚今追昔,娓娓道来。

艺术萌芽从缝隙中钻出 “一个在朴素的充满野趣的农村中长大的孩子,比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更能成就一个画家。不管他走到哪里,年龄多大,心中总有一方净土。”

贾广健开门见山道。他出生在河北省永清县,这里没有青山,没有荷塘,只有家禽飞鸟、花开花落、春耕夏收,却也生趣盎然。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时值“文革”,百姓文化生活极度匮乏,而贾广健受邻居影响爱上绘画,一株艺术的萌芽从缝隙中顽强钻出。一天,在城里工作的父亲捎来几幅《西游记》人物画,他竟如获至宝,认真临摹起来,把孙悟空、猪八戒画得有模有样。稍大,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幅印刷模糊的孙其峰的《牡丹》,当即剪下夹在课本里,结果不慎丢失,令他难过了好长时间。他还将整整一本《农村美术手册》中的人物、动物、建筑、风景、兵器统统临摹下来;从一本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百科辞典中第一次认识了绘画大家徐悲鸿、齐白石、叶浅予……辞典中对他震动最大的是一幅敦煌壁画:那些身缠衣裙飘带的“飞天”为何能飞,怎样飞起的?这个问题反复在他心中缭绕,激活了他最初的想象和形象思维。

还有民间艺术的影响。那时,经常有走村串巷的货郎,推着独轮车,摇着拨浪鼓,兜售各种泥塑、面人、布娃娃,贾广健每每凑上前去,用一堆废铜烂铁或几个钢镚,换来喜爱的民间艺术品,观赏把玩,自得其乐,接受了最早的审美启蒙。

“虽然当年的‘扫四旧’砸了不少好东西,但正如人在黑暗的洞穴中忽然看到一线光明那样,反而激励了我对美的执著追求和向往。”

天赋·勤奋·机遇缺一不可

叩响神圣的艺术之门,兴趣和天赋固然重要,如果没有合适的机遇也是枉然。

贾广健的经历就很特殊:他幼时最着迷的其实不是绘画,而是电影。他曾自制幻灯机,自绘幻灯片,晚上在自家墙上一帧帧放映。中学毕业时,父亲为他找了一份电影放映员工作,铺盖卷都打好,准备出发了,一个忽然的变故,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这个“变故”,就是父亲的几位画画的朋友表示,愿意教他学画。学画的结果是他考上了河北工艺美术学校。学校的谭老师是孙其峰的学生,许老师是李苦禅的学生,所以他临摹最多的便是李苦禅和孙其峰的写意花鸟;他所擅长的画种、笔墨和风格,皆与他接触和师承的老师关系密切。

忆起报考天津美院的经历,贾广健更是忍俊不禁:当时命题画考的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按常规是画人物,贾广健画得却是雨中竹、石,主考老师却对他开了“绿灯”。原来,通过谭、许等老师的推介,孙其峰、霍春阳等早已认同了他的绘画天分。

那么,何为“天分”呢?“天分就是同一个问题,老师重复三次你就掌握了;有人可能要重复五次、十次。这其中既有悟性高低的差异,又看你是否勤奋,肯不肯下苦功夫钻研,参透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贾广健举例说,花鸟画的构图古往今来已成模式,很难突破,有一段时间,他坐公交车或步行上学的路上,脑子里想的全是构图:任伯年、王雪涛、潘天寿、李苦禅、齐白石、孙其峰是怎么构图的?枝叶如何穿插、点线面关系如何处理。看画展时,他的速写本上临摹的也是人家的构图……久而久之,问题迎刃而解。

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元素

“大法通道”是贾广健的一枚画印。他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悟到:绘画如攀阶梯,必须一阶阶攀援,方可到达一定高度;而法、理、道则是艺术境界的三个层次。“法”,即方法、技巧;掌握了一定方法、技巧,就能触类旁通,上升到“理”的层次;理法的活用又可使艺术创作进入一个更加自由的状态,笔墨的规律、形式的规律、构图的规律应用自如,就是“通”的境界了。

学画之初,贾广健最推崇和喜爱明清的青藤白阳、八大山人,那潇洒恣肆的大写意,以及蕴含其中的笔情墨趣,对他画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怎样的契机,使他从写意转折到工笔呢?

当时,贾广健正读研,霍春阳鼓励他多画写生,于是整整一个学期,他有了一个贴近自然,冷静观察和表现自己眼睛中看到的外部世界的机会。其间,贾广健发现:前人的笔墨,老师的笔墨,常与眼中看到的现实有很大的距离感。这使他的内心一度十分矛盾和纠结。在黄土高原,他观察到晚秋的向日葵,花瓣间残存着雪痕,情趣盎然,非常入画;但拿起画笔,却怎么也画不出当时的感觉。他又到白洋淀、天津郊区和北宁公园的月季花房写生,越是接触和观察自然,越是感觉传统笔墨无法表现自然对他心灵的触动。

回来后,贾广健一遍遍试验,一遍遍思考,终于,他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回归工笔。《秋籁无声》(曾获全国美展银奖)便是他思考过程的一个转折。有一次,他在北运河畔写生,太阳将要落山时,他翻过河堤,忽然看到一个荷塘,水面倒映着天光,飘浮着秋天的黄叶,远处,一群野鸭悠闲地游来游去……一刹那间,这个幽美的画面就像凝固在他的脑海里,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他用朴素平实的绘画语言,用工笔的勾线、设色、晕染,表现了一群各具情态的野鸭,在一丛穿插有致弯腰低垂的荷茎间游弋的画面。

诚如罗丹所言:“美在于发现”,贾广健临摹过诸多大师画的荷花,可谓风格迥异,各臻其妙,但如何另辟蹊径,画出自家风貌,却有赖于每个画家独到的观察和发现。“乍看,你会觉得荷叶像个大锅盖,美在哪里?但笼统地‘看’不等同于观察,只有经过缜密的观察,你才会发现很多美的元素蕴含其中,越观察越觉得它美,慢慢疏离了传统笔墨的禁锢,实现了一种思想认识和审美取向的转变。所以我常对学生说,对自然没有特殊的感受和感动,你就创作不出好的作品。”贾广健如是说。

保持思维的活力

工笔、没骨、小写意,宛如此刻贾广健手握的一只杯子,每面都有一个图案,转动一圈,方可窥其全貌。当今画坛,能像他这样工写兼擅的确如凤毛麟角。

工笔——严谨,细腻,古雅,典丽,是业内人士对贾广健工笔花鸟艺术特色的评价。既有宋代院体画的传统风貌,又融入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甚至还有某些西画的光影、色彩和构成理念。

小写意——由大写意到工笔,由工笔到小写意,贾广健在工写之间游刃有余,对笔墨的认识、积累和迷恋,从未被时光消磨掉,反而不断吸引着他。同时,市场的需求也对催生小写意起到了良性作用。

没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写生造型能力;二,勾线设色能力;三,文人画笔墨能力。贾广建的没骨多是有感而发。如他在美院授课时在路边捡到一片黄叶,拿到教室做绘画示范时,越画越完整,画出一种意境,一种真实触动所产生的独到感觉。

如今,贾广健被誉为当代花鸟画坛领风气之先的代表人物之一,与传统一脉相承又自成一格,获奖及荣誉称号无数,出版专著专集十余种,更有诸多佳作为各大美术馆及私人收藏……当记者问,现在是否你艺术最成熟的阶段时,贾广健果断给出了否定的答复:“我不敢刻妄称艺术家,但我认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思维的活力和审美的判断力。为何中外那些大艺术家,毕加索、马蒂斯、齐白石、李可染等等,绘画风格都有阶段性?因为他们在不断思考、变化、创新,保持了创作的敏感和活力。而多数画家是一种风格形成后,便满足于一种思维定势和绘画模式,从此走向僵化、重复,这对艺术家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应当引起警惕。”

艺术与市场

谈到艺术与市场的关系,贾广健认为,这也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艺术有其纯粹性,画家是按自己的理想作画的,既不能回避市场,又要与之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所作的宗教题材绘画,都是在定制状态下完成的,齐白石一生也靠卖画为生,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艺术成就。市场与艺术在一般层面上是分离的,艺术可能会被市场绑架;但高层次的规范化的市场,是与一个画家的学术定位一致的,是在更高点上实现了艺术的价值。

在贾广健看来,现在国内艺术品市场并非收藏市场,而是投资市场,忽悠、炒作等人为因素太多,所以他十分赞成孙其峰的观点:崩豆永远炒不成金豆子,画家一定要保持对市场的定力,一定要拿出真正货真价实的东西,而不能往牛奶里兑水。

作品

目录

视频

名家视频】我手画我心---贾广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