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晉紀·桓溫廢立
原文
(永和二年)安西將軍桓溫將伐漢①,將佐皆以為不可。
朝廷以蜀道險遠,溫眾少而深入,皆以為憂,惟劉惔以為必克,或問其故,惔曰:「以博知之。溫,善博者也,不必得則不為。但恐克蜀之後,溫終專制朝廷耳。」
(永和四年)八月,朝廷論平蜀之功,欲以豫章郡①封桓溫,尚書左丞荀蕤②曰:「溫若復平河、洛,將何以賞之?」乃加溫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③,封臨賀郡④公。
溫既滅蜀,威名大振,朝廷憚之。會稽王昱⑤以揚州刺史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乃引為心膂⑥,與參綜朝權,欲以抗溫,由是與溫寢相疑貳⑦。
(興寧元年)五月,加征西大將軍桓溫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①,假黃鉞②。溫以撫軍司馬王坦之為長史③。坦之,述之子也。又以征西掾郗超為參軍④,王珣為主簿⑤,每事必與二人謀之。府中為之語曰:「髯⑥參軍,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溫氣概高邁,罕有所推。與超言,常自謂不能測,傾身待之,超亦深自結納。珣,導之孫也,與謝玄⑦皆為溫掾,溫俱重之。
(興寧二年五月)加大司馬溫揚州牧、錄尚書事①。壬申,使侍中召溫入參朝政,溫辭不至。
(興寧三年)大司馬溫移鎮姑孰①。二月,乙未,以其弟右將軍豁監荊州、揚州之義城、雍州之京兆②諸軍事,領荊州刺史,加江州刺史桓沖監江州及荊、豫八郡諸軍事③,並假節。
司徒昱聞陳祐棄洛陽④,會大司馬溫於洌洲⑤,共議征討。丙申,帝崩於西堂,事遂寢⑥。帝無嗣,丁酉,皇太后詔以琅邪王奕承大統。百官奉迎於琅邪第,是日,即皇帝位,大赦。
(咸安元年十月)大司馬溫恃其材略位望,陰蓄不臣之志①,嘗撫枕嘆曰:「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術士杜炅能知人貴賤,溫問炅以己祿位所至,炅曰:「明公勛格宇宙,位極人臣。」溫不悅。溫欲先立功河朔②,以收時望,還受九錫③。及枋頭之敗④,威名頓挫。既克壽春⑤,謂參軍郗超曰:「足以雪枋頭之恥乎?」超曰:「未也。」久之,超就溫宿,中夜,謂溫曰:「明公都無所慮乎?」溫曰:「卿欲有言邪?」超曰:「明公當天下重任,今以六十之年,敗於大舉,不建不世之勛,不足以鎮愜⑥民望!」溫曰:「然則奈何?」超曰:「明公不為伊、霍之舉⑦者,無以立大威權,鎮壓四海。」溫素有心,深以為然,遂與之定議。以帝素謹無過,而床笫⑧易誣,乃言「帝早有痿疾,嬖人相龍、計好、朱炅寶等,參侍內寢,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將建儲立王,傾移皇基」。密播此言於民間,時人莫能審其虛實。
2注釋編輯 ①安西將軍桓溫:桓溫,東晉大將。娶明帝女南康公主為妻,曾三次北伐,一度收復洛陽,但北伐最終未能成功。由於長期掌握大權,漸漸有了不臣之心。成安元年(371年),廢帝司馬奕為東海王,改立筒文帝,以大司馬專掌朝政。次年,簡文帝死,桓溫有代晉之心,但不久病故。漢:成漢,十六國之一,巴貴族李雄所建。以成都為都城,最盛時包括了今四川東部和雲南、貴州的一部分。347年東晉桓溫伐蜀,成漢亡。
①豫章郡:治所南昌(今江西南昌),原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
②尚書左丞:尚書省官員,類似於秘書長之類的官職。蕤:(ruí)。
③開府儀同三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高級官位,東晉南朝,開府儀同三司是虛號,漸不為人所重。
④臨賀郡:今廣西賀州東南。
⑤會稽王昱:司馬昱,初封琅邪王,後徙會稽王。司馬奕為帝,進位丞相。桓溫廢立,迎司馬昱為帝。在位二年病故,諡簡文帝。會稽,在今江蘇東部及浙江西部。殷浩:善玄談,有重名。晉康帝時,會稽王司馬昱徵聘殷浩出山,以對抗桓溫。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十月,殷浩率領7萬人北征許昌、洛陽,大敗,被廢為庶人。
⑥心膂(lǚ):心與脊骨,比喻主要的輔佐人員,或親信得力之人。
⑦寢(qǐn)相疑貳:漸漸起了疑忌之心。疑貳,也作「疑二」。因猜忌而生異心。
①侍中:魏晉以後,往往相當於宰相。大司馬:南朝時為兼握政務與軍事重權的高官。都督中外諸軍:掌管全國軍事。錄尚書事:南北朝時代,凡掌握重權的大臣經常帶「錄尚書事」的名號,總攬政要大權,無所不管。
②假黃鉞:魏晉南北朝時,重臣出征往往加有假黃鉞的稱號。黃鉞,以黃金為飾,古代帝王所用,後世用為儀仗。借之以增威重,有代表皇帝親征之意。
③撫軍司馬:官名。撫軍府中掌軍事的屬官。長史:官名,戰國末年秦已置,屬官。
④征西掾(yuàn):征西將軍的屬官。掾,屬官,輔佐的助手。郗超:字景興,東晉大臣。參軍:武官名,掌輔助謀劃軍事。
⑤王珣:和其父親洽、祖父導三代皆以能書著名。主簿:掌管文書的屬吏。
⑥髯(rán):兩腮上面的鬍子,也泛指鬍子。
⑦謝玄:宰相謝安之侄,東晉著名軍事家。
①揚州牧:揚州的最高官員。牧,州郡長官。
①姑孰:今江蘇蘇州。
②監:掌管。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義城:義城郡,治所在今湖北光化。雍州之京兆:治所在今湖北襄陽。
③江州:今江西九江。
④陳祐:東晉冠軍將軍,鎮守洛陽。燕人進攻洛陽,陳祐不敵,逃出洛陽。
⑤洌洲:今安徽當塗長江中小島。
⑥寢:平息,停止。
①不臣之志:不守臣節,不合臣道的心思,指想謀反篡位。
②立功河朔:收復北方,北伐成功。
③九錫:古代天子賜給諸侯、大臣的九種器物,是最高的禮遇。西漢末,王莽篡漢時先受賜九錫,魏晉六朝以後權臣奪取政權、建立新王朝時都沿襲此例,後世就以九錫為權臣篡位先聲。
④枋頭之敗:枋頭,今河南濬縣。369年,桓溫第三次北伐,在枋頭大敗於燕人。
⑤壽春:魏晉南北朝時期淮南軍事重鎮,今安徽壽縣。
⑥愜(qiè):滿足,稱心。
⑦伊、霍之舉:伊、霍,伊尹、霍光,即指廢立。
⑧床笫(zǐ):床和墊在床上的竹蓆,指男女房中之事。
譯文
永和二年(346年),安西將軍桓溫將伐成漢,將佐都不贊成。
朝廷認為蜀道險遠,桓溫人少而深入,都為之擔憂。唯劉惔以為必定成功,有人問他怎麼知道的,劉惔說:「從賭博中知道的。桓溫是個善賭的人,不是志在必得就不會出手。但是怕他克蜀之後,會漸漸控制朝廷。」
永和四年(348年)八月,朝廷論賞平蜀的功勞,想要將豫章郡封給桓溫。尚書左丞荀蕤說:「如果賞了豫章郡,那麼桓溫若平復河、洛,還有什麼可以賞的?」於是就加封桓溫為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臨賀郡公。
桓溫滅蜀以後,威名大振,朝廷也很忌憚他。會稽王司馬昱因為揚州刺史殷浩有盛名,朝野都很推重他,所以將他視為心腹,參與朝政,想用他來對抗桓溫,由此殷浩和桓溫漸漸地開始互生猜疑。
興寧元年(363年)五月,加封征西大將軍桓溫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假黃鉞。桓溫以撫軍司馬王坦之為長史。王坦之是王述之子。又以征西掾郗超為參軍,王珣為主簿,遇事必與二人商量。府中人總結道:「鬍子參軍,矮子主簿,能讓桓公歡喜,也能讓桓公生氣。」桓溫氣概高邁,很少有人能得到他的器重。桓溫和郗超談話,常常覺得對方深不可測,推心置腹地對待他,郗超也深相結納。王珣是王導的孫子,與謝玄都是桓溫的屬吏,桓溫也都很器重他們。
興寧二年(364年)五月,朝廷加封大司馬桓溫揚州牧、錄尚書事。壬申,朝廷派侍中召桓溫入參朝政,桓溫推辭不去。
興寧三年(365年),大司馬桓溫移鎮姑孰。二月乙未,以其弟右將軍桓豁掌荊州、揚州之義城、雍州之京兆的軍事,領荊州刺史;加封江州刺史桓沖掌管江州及荊、豫八郡諸軍事,同時假節。
司徒昱聽說了陳祐放棄洛陽的事,在洌洲和大司馬桓溫會面,商議征討洛陽的事。丙申,東晉哀帝司馬丕在太極殿西堂病逝,事情中止。哀帝無嗣,丁酉,皇太后下詔以琅邪王司馬奕繼承皇位。百官去琅邪王府第迎接他入宮,當天,司馬奕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咸安元年(371年)十月,大司馬桓溫憑藉自身的才略威望,暗地裡積蓄不臣之心,曾經撫枕嘆息:「男子不能流芳百世,就應當遺臭萬年!」術士杜炅能夠預知人的貴賤,桓溫就問他,自己的官爵最大可以做到什麼位置。杜炅說:「明公的功勞大如宇宙,必定可以位極人臣。」桓溫不高興。他想先北伐立功,增加威望,然後回來接受九錫之賜。但是經過369年枋頭之敗後,桓溫的威名受挫。371年成功攻占壽春之後,他問參軍郗超道:「這次勝利足以洗雪枋頭之敗的恥辱嗎?」郗超答道:「還不能。」過了很久,一天郗超住在桓溫那裡,夜半時問道:「明公都沒有憂慮的事嗎?」桓溫說:「你想說什麼?」郗超說:「明公身上擔負着天下重任,現在已六十歲了,遇到慘敗,在這種情形之下,只有建立非同一般的功勳,才足以震懾人心。」桓溫問:「那要怎麼做?」郗超答:「明公沒有行伊尹、霍光那樣的廢立之事,就不可以立大威權,懾服天下。」桓溫向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深以為然,於是決定要廢立。由於皇帝司馬奕素來謹慎沒有過錯,只有男女間的事容易造謠,於是傳播謠言說「皇帝早有陽痿的毛病,他寵信的相龍、計好、朱炅寶等人,出入寢宮侍候,皇帝的兩位美人田氏、孟氏生了三個兒子,將要立為太子,這樣皇室的根本就被動搖了」。這種說法在民間秘密流傳,誰也不知道真假。
評析
桓溫在東晉是個重要人物。隨着他軍功和人望的增長,他和朝廷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微妙。在某個程度上說,東晉需要桓溫的軍事力量,更寄希望於他北伐成功,恢復故地。但是隨着桓溫在征伐中的勝利,朝廷和他之間漸漸陷入了功高不賞的尷尬境地。桓溫平蜀有大功,威名大振,這些軍事上的勝利對於東晉來說無疑是好事,但是桓溫的位置也越來越難以安頓。在每次酬功之際,我們都可以看出代表朝廷立場的官員小心翼翼的態度。
東晉這個偏安的朝廷,外敵環伺,皇室衰落,朝中門閥力量強大,軍事實權操於如桓溫這樣的悍將之手。朝廷中不同勢力之間相互牽制、妥協和對立。桓溫廢立的過程中,王彪之、王坦之、謝安等人,在桓溫的野心和實力作用之下,每次都通過合於法度的方法保護皇權,盡力讓東晉在原來的格局下延續下去。[1]
作品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2]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落水兒童,傳為佳話。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