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配置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資源配置力是一個特定的名詞術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名詞解釋
眾所周知,企業在本質上是一定資源的集合體,正是這一定的資源在時空上按相對一定的規則動態地組合在一起才構成了企業及其運作的基礎和前提,離開了一定的資源及其有序而動態地組合,企業就不可能存在和運作。顯然,由一定的資源組合而形成的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能力即企業競爭力不外乎取決於相互密切聯繫的兩個方面:一是企業所擁有的資源的數量與質量,二是企業對資源的定向整合使用能力。一定數量與質量的資源總是具有一定的生產力的,不過,在自然狀態下,這種生產力是處於潛伏或休眠狀態的。可把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資源所含有的、處於潛在狀態的生產力稱為資源潛力。顯然,企業資源潛力的大小既取決於企業資源的數量,又取決於企業資源的質量,用公式來表示就是:
企業資源潛力=企業資源數量×企業資源質量
資源潛力是企業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從而也是企業競爭力的基礎。但企業的資源潛力若不被激活和放大,則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和企業競爭力,也就不能成為維繫企業生存、推動企業發展的有效力量。而要有效地激活和放大企業資源潛力,就要靠企業按一定的目標及規則要求對資源進行定向整合,使企業資源按一定的秩序進行動態地有機結合。企業資源潛力被激活和放大的程度取決於企業對資源定向整合的能力,可稱這種能力為企業的資源配置力。
資源配置力、資源潛力與競爭力
顯然,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即企業競爭力既取決於企業資源潛力,又取決於企業對資源的定向整合能力即企業資源配置力,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果。三者之間的關係可以下式來表述:
企業競爭力=企業資源潛力×企業資源配置力
該式表明,一方面,在企業競爭力及其形成過程中,企業資源潛力和企業資源配置力二者缺一不可:企業若缺乏一定數量與質量的資源,則企業資源配置力就顯得無用武之地,企業也便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無奈;反之,企業資源再雄厚、再優越,資源潛力再大,若缺乏足夠的資源配置力的激活和放大,也只能處於休眠狀態,無法形成現實的競爭力。特別是對人力資源而言,若不能有效激發其積極性、自覺性與創造性,不能協調好各種人際關係,其結果就不僅僅是資源潛力難以發揮的問題了,它還會因為企業成員之間的有害衝突與矛盾而引起內耗,輕則增加企業的內耗成本,重則危及企業的生存。以上兩種情況在現實企業中都不乏其例。另一方面,我們說企業資源潛力與企業資源配置力在企業競爭力及其形成過程中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但並不就意味着這兩方面在企業競爭力及其形成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是等同的。實際情況是,與企業資源潛力相比,企業資源配置力在企業競爭力及其形成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更為重要與關鍵。特別是在科學技術 (尤其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物質生產力日益發達、市場機制和體系漸趨成熟和完善,以及社會文明與教育水平不斷進步與提高的今天,企業要獲得和擁有一定數量較高稟賦的相關資源並非難事,難的是如何有效激活和放大這些資源的潛力。換言之,當今企業缺乏的不是資源本身,而是資源配置力。中國企業尤其是如此。按照短邊約束原理,最缺乏的就是最關鍵的,如何提高資源配置力已愈來愈成為當今企業能否構建和提升其競爭力的核心和關鍵。
企業資源配置力的構成分析
一般而言,企業資源的配置不外乎表現為密切聯繫的兩個方面:一是資源定位即確定企業資源的分配方向(領域),二是資源整合即按一定規則使相關資源有機組合起來形成一定的生產力。資源定位是企業資源配置的前提和起點,它解決企業資源配置過程中「做正確的事」的問題,從而也是企業資源配置達到有效的第一環。關於這一層次的資源配置,一般的觀點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受「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決定,即企業將資源究竟投向那個領域,作何用途,應主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市場行情和價格機制為槓桿。但這一觀點只是單純注意到了資源投向的目標市場收益率原則,即只是考慮目標市場領域本身的收益率狀況,而沒有考慮資源的稟賦適應性問題。誠然,目標市場的收益率狀況是企業確定資源配置方向時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但對於企業而言,目標市場的收益率畢竟只是一種潛在的或可能的收益率,能否轉化為企業現實的收益率,至少還應考慮企業資源本身的稟賦能否適應該領域的特殊要求及競爭特性。企業資源的稟賦正如人的能力一樣是有傾向性的,它唯有在符合其稟賦傾向性的領域才能最大化發揮其作用。如果忽視了這一問題,則即使將潛力極大的企業資源投入到了收益率極高的領域,也未必會給企業帶來最大化的收益。有時可能還會使企業跌入市場收益陷阱。因為企業資源若適應不了特定領域的特定性質與競爭特性,就會窒息其活力,更談不上其潛力的發揮。
西方企業在20世紀70、80年代,中國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在多角化問題上的失誤,實質上也與這些企業在資源投向選擇問題上忽視了資源本身的稟賦適應性不無關係。同時,忽視企業資源的稟賦適應性,而單純從目標市場本身的收益率角度來考慮資源定位問題,則必然會使企業在資源定位問題上完全陷入市場機制這隻「看不見的手」的支配之中,失去資源定位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確定資源分配方向時,既要考慮目標市場的收益率,又要考慮企業資源的稟賦適應性;既要遵從市場機制的調節,又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觀能動性。在目標市場收益率與企業資源稟賦適應性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結合點,在遵從市場機制調節與發揮企業主觀能動性之間尋求一個動態平衡點,這既是企業資源潛力得以有效發揮的首要前提,也是企業資源配置力的核心內容之一,可稱之為資源定位力即企業的資源定位能力。
確定了企業資源的分配方向,還只是解決了問題的一半,問題的另一半就是要按照既定分配方向的目標要求,按一定的規則將相關資源有機整合起來以激活和放大企業資源潛力。如果說資源定位是解決資源配置過程中「做正確的事」的問題的話,則資源整合就是要解決「把正確的事做好」的問題。資源整合的核心是要確定企業資源之間的各種動態配合關係。這些配合關係包括物質資源之間的配合關係(如廠房、生產線以及機器設備之間、固定投入與原材料之間的配比安排等等)、人力資源與物質資源之間的配合關係(即一定量的活勞動所能推動的物質生產資料的量)。由於這兩個方面的配合關係既要受相關技術原則的支配(即取決於相關的技術狀況),又要受相關經濟原則的支配(即要符合一定的經濟合理性要求),故稱之為技術—經濟性配合關係。確定這兩個方面配合關係的過程可稱為企業資源的技術一經濟整合過程。在企業資源分配方向既定的條件下,這一過程的有效性程度直接決定了企業資源潛力的發揮程度,也是企業資源配置力在企業內部的直接體現。而該過程的有效性程度取決於企業對資源的技術一經濟整合力。
除了上述兩個方面的技術—經濟性配合關係外,還有一種更為重要的配合關係,即企業人力資源之間的配合關係,包括企業成員之間以任務為中心的橫向分工協作關係和以權力為中心的縱向行政隸屬關係。由於這兩個方面的配合關係更多地受企業制度原則的影響和支配,故稱之為制度性配合關係。隨着社會的發展、人性層次的不斷提高,支配企業中人力資源之間配合關係的制度原則愈來愈被柔性的企業文化所取代,因而這種制度性配合關係就逐步演變為制度—文化性配合關係。與此同時,在信息技術不斷進步和人性層次不斷提高所導致的組織扁平化(乃至平面化)、網絡化的趨勢下,企業內人力資源之間的配合關係也愈來愈趨向於以任務為中心的、橫向的、富於彈性和靈活性的分工協作關係(而且愈來愈多地表現為動態任務團隊之間的分工協作關係),而以權力為中心的縱向行政隸屬關係則逐漸弱化、消亡。與企業資源的技術—經濟整合過程相應,我們可以將確定企業人力資源之間配合關係的過程稱為企業資源的制度—文化整合過程。該過程的有效性程度取決於企業對人力資源的制度—文化整合力。
在上述企業資源之間的各種配合關係中,企業人力資源之間的配合關係直接影響着企業內人力資源與物質資源之間以及物質資源之間的配合關係,並決定着這兩方面配合關係與一定技術條件與經濟要求的吻合程度。在其他條件既定的前提下,企業人力資源之間的配合關係愈是合理而融洽,企業員工的積極性、自覺性與創造性愈是得到充分發揮,則企業人力資源與物質資源之間以及物質資源之間的配合關係就愈接近一定技術和經濟條件下所要求的配比,企業資源潛力也就愈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這說明企業資源的制度—文化整合過程的效率決定了企業資源的技術—經濟整合過程的效率,即企業的制度—文化整合力決定着其技術—經濟整合力,是企業資源潛力的深層激發器,也是企業資源配置力的核心。與企業資源配置層次相對應,企業資源配置力也包含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即企業資源定位力與企業資源整合力。三者之間的關係可以下式表述:
企業資源配置力=企業資源定位力×企業資源整合力
該式表明,企業資源配置力是企業資源定位力和資源整合力的合力。其中,企業資源定位力決定了企業資源配置力的正負性質。當企業資源配置出現方向性錯誤時,則企業資源整合力再強也無濟於事,甚或出現企業資源整合力愈強則企業的損失愈大的結果(此時企業資源配置力為負);另一方面,企業資源定位正確,但資源整合效果欠佳,則企業資源配置效果也會大受影響。因為在資源分配方向既定的條件下,資源生產力的發揮程度取決於企業資源的整合效果。
參考文獻
- ↑ 中華漢字:人類發展史上空前絕後的文明瑰寶!,搜狐,2019-07-20
- ↑ 傳統薈萃 | 甲骨文,搜狐,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