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賜蕭瑀 李世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賜蕭瑀
圖片來自搜狐網

賜蕭瑀是一首五言絕句,此詩盛讚了蕭瑀的仁德。前兩句寫識人,運用恰切的比喻,頌揚蕭瑀在動亂和危難時刻經受住了考驗,表現出一個臣子的忠誠和立場;後兩句寫知人善用,以反襯正,欲揚先抑,着意突出蕭瑀作為一個智者所具備的仁義之心。

原文

李世民〔唐代〕

疾風知勁草,板蕩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仁。

譯文

在狂風中才能識別出堅韌的草木,在亂世里方能分辨出忠誠的臣子。

一勇之夫怎麼懂得為公為國為民為社稷的正義的道理,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懷有仁愛。

賞析

  這首詩極富於哲理。詩的前兩句是歷來傳頌的名句。「疾風知勁草」一語,出自宋·范曄《後漢書·王霸傳》。此語原為漢光武帝劉秀讚譽王霸之言。光武謂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後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經過危難或戰亂的嚴峻考驗,才能識別出誰的意志堅強,誰是忠誠可靠者。作者李世民在此詩中用此讚美蕭瑀。次句的「板蕩」乃《詩經·大雅》中兩篇作品的名稱。《板》、《盪》二詩譏刺周厲王無道,敗壞政局。後以「板蕩」代指政局變亂。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勁草」混同於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誠臣」也容易混同於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沒有顯現出來,因而不易鑑別。只有經過猛烈大風和動亂時局的考驗,才能看出什麼樣的草是強勁的,什麼樣的人是忠誠的。

  後二句則另換角度,繼續盛讚蕭瑀。徒有一時之勇的「勇夫」並不懂得真正的「義」,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懷仁德。這裡告訴讀者,只有忠誠還是不夠的,要智勇雙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無謀,莫言義;有智無勇,難施仁。

  這首詩詩意淺顯,說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簡意賅地揭示了「智」、「勇」、「仁」、「義」之間的辯證關係。這不僅對於知人善任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於讀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為智勇雙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啟迪作用。「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二句,如今引用它,比喻只有經過尖銳複雜鬥爭的考驗,才能考查出一個人的真正品質和節操,才能顯示出誰是忠貞的強者。

創作背景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蕭瑀為宰相。但由於蕭瑀性情剛直,李世民便把蕭瑀改任太子太傅。蕭瑀毫無怨言,來到東宮任職,輔導太子十分盡職,李世民對他對太子的教導十分滿意,於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封蕭瑀為「特進」,參預政事,並贈此詩給他。

簡析

  《賜蕭瑀》是一首五言絕句,此詩盛讚了蕭瑀的仁德。前兩句寫識人,運用恰切的比喻,頌揚蕭瑀在動亂和危難時刻經受住了考驗,表現出一個臣子的忠誠和立場;後兩句寫知人善用,以反襯正,欲揚先抑,着意突出蕭瑀作為一個智者所具備的仁義之心。全詩詩意淺顯,說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簡意賅地揭示了「智」、「勇」、「仁」、「義」之間的辯證關係。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唐太宗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為後世明君之典範。廟號太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