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赫列勃尼科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维克多·弗拉基米洛维奇·赫列勃尼科夫
T01553e510c76531088.jpg
出生 (1885-05-25)1885年5月25日
逝世 1922年11月3日(1922-11-03)(37岁)
职业 诗人

赫列勃尼科夫俄罗斯诗人,俄罗斯未来主义流派的创始人之一。1912年前后与马雅可夫斯基相识,两人成为未来主义流派的核心人物。所作诗歌通过其语言实验和驾驭词汇的熟练技巧,达到一种奇妙的效果。他的大多数诗歌成于漫游生活中。后因患斑疹伤寒和饥饿病死在从波斯返回俄国途中,安葬在俄罗斯莫斯科新圣女公墓。

代表作品

《对罪人的诱惑》《铁匠》《笑的咒语》

简介

维克多·弗拉基米洛维奇·赫列勃尼科夫·(Хлебников Велимир (Викто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1885年出生于俄罗斯 Maley Derbety。 自小受父母影响,赫列勃尼科夫对历史十分有兴趣。1908年进入彼得堡大学数理系自然科听课,同时奔忙于梵语和斯拉夫语之间,但均未结业。诗人早期诗歌大部分没有标明确切的写作时间,他自认为自己的创作始于1905年。首次发表的诗作是《对罪人的诱惑》(Искушение грешника,1908),已经是一篇成熟的未来主义作品。1912年出版的未来派合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中有一半都是赫列勃尼科夫的作品,包括长诗《И和Э》(И и Э),《铁匠》(Кузнечик)等。

1912年前后,结识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两人成为未来派文学运动的核心人物。他尝试运用未来主义手法写诗;在晚期作品里力图创造未来自由人类的"新的童话"和语言。著作有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革命的长诗,如《苏维埃诞生前夕》(1921)等。他又是一个斯拉夫文化优越论者,热爱俄国和俄国语言,其声誉在1917年后开始衰落 。=风格= 赫列勃尼科夫在对古代斯拉夫语言的发掘和使用基础上创造同根词,以古词和新词来扩大俄语诗歌词汇。著名的实验性作品《笑的咒语》(Заклятие смехом,1908-1909)一诗通篇由一个"笑"字衍生而来,既有古代语言词形,也有现代俄语词形,还有作者生造的新词。各类派生词披上不同时间色彩外衣,体现出诗人所追求的"时间跳越"的效果。"时间跳越"是赫列勃尼科夫美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他用数学演算方法推导历史,提出相似的历史事件每隔一定时间便会重复一次,他甚至为此写了一篇自标是"学术论文"的《老师与学生》(Учитель и ученик,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