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赫山區是益陽市轄區。位於湖南省中部偏北。地理坐標為東經112°11′-112°43′,北緯28°16′-28°53′。東鄰湘陰、望城兩縣,南界寧鄉縣,西接桃江縣,北望資陽區。總面積1278平方千米, 92萬人(2015年)。全區轄6個街道、10個鎮、1個鄉:赫山街道、桃花侖街道、金銀山街道、朝陽街道、會龍山街道、魚形山街道、八字哨鎮、泉交河鎮、歐江岔鎮、滄水鋪鎮、岳家橋鎮、謝林港鎮、新市渡鎮、蘭溪鎮、衡龍橋鎮、泥江口鎮、筆架山鄉[1]。區政府駐赫山街道洪家村社區。
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多丘陵和低山。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礦藏有石煤、煤炭、石灰石、鐵礦石、砂金、硫磺等。資水常年通航。名勝古蹟有裴公亭、白鹿寺、會龍公園、梓山公園、秀峰公園、青秀山,濘湖、李家壩新興垸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羊舞嶺古窯遺址,清道光年間建的奎星塔,鄧石橋的唐代忠懿王李三聖墓等。
歷史沿革
據《周禮》記載:天下分九州,益陽地域為荊州南境,春秋 時益陽屬楚地(戰國時為楚黔中地)。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秦滅楚,益陽轉屬秦國,為長沙郡屬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始屬益陽縣,以在益水之陽而得名。在過去的2000多年間,益陽曆經各朝各代均為縣治。
1933年以縣城一帶置龍興、麟興二鎮。1942年合併為龍麟鎮。1949年8月3日益陽和平解放,成立益陽行政專員公署,資江北岸的龍麟鎮改稱益陽縣城關區。1950年3月城關區升為縣級,改名「益陽城關區」,直署益陽專署領導。同年9月23日,城關區升格為益陽市。1952年11月,益陽專署撤銷,益陽市劃屬常德專署領導。
1953年4月,益陽市升為省直轄市,由省政府授權常德專署領導。1958年7月,益陽市改屬益陽縣領導(縣級不變)。1961年7月,復屬常德專署領導。1962年,益陽專署恢復,益陽市又為益陽專署領導。1984年4月22日,益陽縣的長春、迎風橋、過鹿坪、李昌港、香鋪侖、楊林坳、新橋河7個鄉和新橋河鎮劃歸益陽市管轄,納入益陽市 。
1994年4月7日,國務院批覆(國函[1994]17號)同意撤銷益陽地區、益陽市和益陽縣,設立地級益陽市和資陽區、赫山區。資陽區轄原縣級益陽市的汽車路、大碼頭、城內、大水坪4個街道和新橋河、迎豐橋兩個鎮及長春、香鋪侖、李昌港、過鹿坪、楊林坳5個鄉,原益陽縣的沙頭鎮、茈湖口鎮、張家塞鄉,區政府駐原益陽市政府所在地大碼頭街道。原縣級益陽市的黃泥湖、金花湖兩個鄉和桃花侖、會龍山兩個街道劃歸赫山區管轄。
1996年,資陽區面積696平方千米,人口約42.4萬人。轄4個街道、6個鎮、4個鄉:大水坪街道、大碼頭街道、汽車路街道、城內街道、過鹿坪鎮、迎風橋鎮、沙頭鎮、茈湖口鎮、新橋河鎮、長春鎮、李昌港鄉、楊林坳鄉、張家塞鄉、香鋪侖鄉。區府駐鵝羊池。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陽區常住總人口397767人,其中,大碼頭街道18422人,大水坪街道19060人,汽車路街道22067人,城內街道15846人,長春鎮43830人,新橋河鎮23690人,迎風橋鎮36686人,過鹿坪鎮25844人,沙頭鎮26802人,茈湖口鎮38936人,楊林坳鄉21924人,李昌港鄉31257人,香鋪侖鄉31885人,張家塞鄉41518人。
2005年,資陽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湘民行發[2005]35號):將楊林坳鄉、李昌港鄉和新橋河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新的新橋河鎮,鎮人民政府駐虎行山(原新橋河鎮人民政府駐地);將香鋪侖鄉、長春鎮和過鹿坪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新的長春鎮,鎮人民政府駐桃子塘(原香鋪侖鄉人民政府駐地)。大水坪和大碼頭2個街道辦事處合併設立大碼頭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大水坪);汽車路和城內2個街道辦事處合併設立汽車路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北門巷)。12月29日,資陽區舉行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實施大會,就該區鄉鎮(街道)行政區划進行了調整,由原轄15個鄉鎮場街道調整為8個鄉鎮街道(2個街道、5個鎮、1個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資陽區常住總人口409062人,其中,大碼頭街道43483人,汽車路街道35296人,迎風橋鎮40403人,沙頭鎮21944人,茈湖口鎮33532人,長春鎮79371人,新橋河鎮77842人,張家塞鄉39724人,長春工業園37467人。
視頻
赫山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權威解讀「鄉鎮行政區劃和村建制調整改革」 ,搜狐,2019-08-12
- ↑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出來了 ! ,搜狐,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