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走不出的小镇,回不去的家乡(齐晓岚)

走不出的小镇,回不去的家乡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走不出的小镇,回不去的家乡》中国当代作家齐晓岚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走不出的小镇,回不去的家乡

在一位同学父亲的葬礼上,遇到了久未谋面的一位同学,他看到我很惊喜的样子,当他得知我在镇卫生院工作的时候,吃惊与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他十指交叉抱于胸前连连说:“真没想到,可惜,太可惜了!当初你是我们的偶像!”我被他的表情逗笑了,说:“有嘛可惜的,我这不是建设家乡吗?”

我们共同的家乡是秦村。在我们懵懂的童年,我们以自己是秦村街的而自豪作文里常常会写“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把家乡建设的更美好。”在我们青涩的少年时代,好好学习的主要动力是“考出去”,希望读书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走出小镇。很多农村学子以秦村中学为起点,走向了世界各地,在各个国家和城市里扎根,在不同的领域建功立业,成为家乡的骄傲。

我是靠读书“跳农门”的70后大军中的一员,曾是秦村中学的荣耀,在无数艳羡中走出小镇的时候,我也没想到我会再回来——我毕业后分配到了离家几步之遥的秦村医院。合乡并镇、合村并校之后,镇政府迁走了,寄托了秦村两代人希望的秦村中学人去楼空。我现在工作的秦村镇中心卫生院,也不是当初的秦村医院,在离生我养我的秦村街10多公里的镇政府所在地。现在的秦村镇,有了长足发展,已经不是我们当初的秦村镇了。

儿时的秦村镇,就是我们口中的秦村街,通天河环抱着从东到西秦一至秦五五个村。镇上有几千口人,很多姓氏,但没有一家是姓秦的。常常会有人奇怪:“秦村,到底是村还是镇?没有姓秦的,为什么叫秦村?” 据说因当年秦叔宝曾在此驻兵而得名秦村,叫村,是地地道道的小镇。

秦村人爱练武术。我小的时候街上是有武馆的,放学之后很多同学都去练武,我也曾跑去看热闹。齐景春老爷爷的一缕长髯里藏着让我们无比好奇的传奇故事,他的得意弟子以一敌十的故事也被我们津津乐道。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大侠梦,但坚持下来的不多,很多人都会两下,也就会两下。练武术的小孩,会在六一儿童节时上台表演,也常常成为是元宵节的舞狮明星。闹元宵最热闹的是舞狮。在锣鼓点与鞭炮声中,拿着绣球的小伙,一个跟头翻上高高的桌子,扮狮子的也不甘示弱,窜上桌子,引来一阵喝彩,再摆几个搞笑的造型,引得人们哈哈大笑。

秦村历来尚武重义,秦村的男人特别爱拜盟兄弟。有人编笑话:俩不认识的秦村人上公厕,有一个人没带纸,另一个人给了他一张手纸,上完厕所俩人就拜盟兄弟了。很多盟兄弟是在儿时就拜下的,一生亲密,彼此家人之间也互相扶持,不是亲兄弟胜过亲兄弟。也有一些盟兄弟是酒席饭桌名利场上拜的,热热闹闹开始,热热闹闹结束,赶完一场又一场。男人喝了酒就爱吹牛,最流行的说法是:“兄弟,有嘛事言语!包在我身上,没咱办不了的事!咱跺跺脚,秦村的四个角都乱颤!”

秦村的女人爱赶集,不买东西也要到集上逛一逛。农历逢一、六在大街赶大集,中秋、除夕、元宵节在老街赶小集,隔三差五哪个村组织就在哪个村赶个会。

赶大集的时候,吃穿用度、牲畜农资等从二村一直摆到四村,沿街的店铺也备足了货,生活所需应有尽有,农忙时临近中午就散了,农闲时从早晨一直赶到下午。嫁到外村的姑娘常选在集日回娘家,为父母和自己买点生活所需,若遇到以前要好的小姐妹,就站在大集上白话一阵。青年相亲也在大集上远远看一下,叫“侧见面”,彼此中意再安排正式的相亲。现在赶大集的大街,是上世纪80年代修的,是镇上的第一条柏油路,它见证了秦村街的繁华,也见证了秦村街的衰落。

小集上只卖吃食、鞭炮、纸钱等节日所需,赶一早晨就散去,各自回家过节。我不知道如今只赶小集的老街赶过多少年大集,满足过多少代人的需要。我记得奶奶每年都去老街上请灶王爷,记得爸妈给买的糖葫芦和大甘蔗,记得自己去买过年画,记得卖鞭炮的好像一直在放鞭炮,虽然是在一个角落,但整得半条街都是浓浓的火药味。

赶会的时候,有时是请戏班,有时是请杂技马戏团,有时是请歌舞团,搭了棚子围上栅栏卖票演出。说是卖票,其实很多人家的票是送的。秦村的七大姑八大姨姑奶奶们接到邀请都高高兴兴来赶会看戏,商贩的摊位连摆好几天,都可以好好赚一笔。

我的父母都已经退休,早在城里买了房子,可还是愿意住在村里,我常回家看看。我家就在大街上,多年来极少去老街。因为健康扶贫,我又去了老街,重走了那一条条小胡同,路过我们当初的校园,儿时的记忆一下子清晰起来。那一座座老房子,一条条小胡同,宛如初恋,依然在那里,但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老房子里住着的长辈,还叫着我的乳名,依然过着清贫的日子,他们说:“现在政策真好!”

我是听着村支书猫爷爷的大喇叭广播长大的,曾经很讨厌他总在清早打断我的好梦。现在想来,没有哪一个播音员能像猫爷爷,草稿不打一个,就能把国家政策、热点新闻说得头头是道,家长里短、大事小情讲得那么生动有趣。如今,打了半辈子离婚一次也没成功的猫奶奶不在了,听说猫爷爷也不那么健谈了,我竟很怀念那一句“三村的老少爷们注意啦!”。

现在走到哪都能买到好吃的包子,最难忘的还是大青伞下姬家包子,再也听不到白色蒸汽中底气十足能传二里地的那一声“包子——熟啦——”

曾经跺跺脚秦村四个角烂颤的男人,如今口角流涎,一走一颤。

在外的兄弟姐妹们注意啦!趁父母还在,常回家看看吧!趁年华正好,村庄还在,为做家乡做点事吧![1]

作者简介

齐晓岚,秦村镇秦三村人,现供职于东光县秦村镇中心卫生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