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韶山(杨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走进韶山》是中国当代作家杨宇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走进韶山
深山野水,卧虎藏龙。自古亦有“ 天台为仙境,为佛地,无怪 钟灵毓秀,甲于他邑。” 之说。
一个仲秋的日子,我走进韶山,凝视着逶迤而来的山峰,和山峰下那座青松环抱翠、竹掩映的农家小院。
这座农家小院就是毛泽东在韶山的故居。小院品字形的几片土墙,小青瓦拌茅草屋顶。这时候没有炊烟也没见人影,只有屋场前的两口池塘静静地泛着涟漪,田垄里的黄花菜悄悄地绽放,星星点点------山水如画,田园如诗,我的思绪被沧桑世事幻化成一只钻天的云雀,从心口跳跃而出,迎着岁月的风云,飞呀飞......
像西藏民歌中唱的,我捧着一颗真心,怀着拜见神明的心情,走进韶山。
韶山是县级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的湘中丘陵。考据起来,“韶”乃虞舜时乐名。有《书·益稷》曰:“箫韶九成,引凤来仪。”又有史载: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此名“韶”。也许这样说过于简单些了吧,于是另有美丽传说。传说虞舜是继尧之后被中华民族世代推崇的又一明君圣主,他为尧所器重,尧不但把盟主的尊位禅让于他,还把两位爱女娥皇、女英许配给他;舜继位后为造福人类开拓疆土,辞别爱侣,不辞苦辛渡黄河涉长江,深入荆楚蛮荒之地探测山川利弊,规划拓垦宏图;南下途中与侍从宿营韶山,侍从为舜帝载歌载舞,随着优美的音乐舞蹈,山崖翕然,山鸣谷应,声震林木,凤凰闻乐展翅,嘤嘤和鸣......后来人们把舜欣赏过的音乐称为韶乐,把他赏韶乐的山岭叫韶山。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后物换星移,韶山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
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也是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往事尚未越千年。我们这一代人,哪个心中没有韶山情结?记得“文革”初起,中学生的我因为没有资格当“红卫兵”去韶山串联而暗自流泪,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埋怨祖宗先人,只好将一本舍不得用的精装笔记本转送同学,请他到了韶山后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以便回来后供我分享------没想到,时光流淌,三十年河东又河西,我夙愿如偿,有机会随几位朋友亲临韶山!
我们一行到长沙,在岳麓山和橘子洲转了一圈,便急不可待地跨湘江过浏阳河,直奔韶山,英雄迟暮地加入追赶太阳的行列。
我们像是乡下走亲戚,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穿过道道田坎陇头来到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这是毛泽东故居,一座坐南朝北、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东边是毛泽东家,西边是邻居,中间堂屋两家共用。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这里。我们从堂屋转过右厢房、卧室、廊檐和碓屋,看了毛泽东的全家照,日常生活器皿,农具,毛泽东少年时期用过的扁担、水桶、锄头,和他读私塾时的小桌子----这些,完全是寻常农家小院的场景啊,乍就走出了“魏武挥鞭”式的人物呢?真让人感叹万千!
走出上屋场“一担柴”式农舍,我们转到西侧不远处的层山叠岭,瞻仰象鼻山上毛泽东的父母坟茔。这座深藏于高大的青松翠竹间的坟茔,左右两侧竖立两根汉白玉石,上刻毛泽东撰写的《祭母文》和《祭母灵联》。据说,1959年6月一天的清晨,毛泽东在进自己老家门前,先爬上象鼻山。他拿起一把松枝放在坟上,肃穆地鞠了三躬,说:“前人辛苦,后人享福”。随行中有人问,坟茔要不要修葺一下?他说:“不要了,只要把洞补起来就行了。”坟茔后来也就只稍为修补一下。1978年12月,当地政府按本地风俗又对坟茔进行了整修。如今我们到此凭吊,读着汉白玉上刻的祭母灵联和祭母文,无不为一代伟人的高风亮节,心泪淅淅。
我们下象鼻山转到十八罗汉山麓,观瞻毛氏宗祠,而后来到韶山冲西边的滴水洞。
“滴水洞”是后来公开的名字,当初毛泽东说是“西方的一个山洞”。据说这里自然景观清雅绝伦,《毛氏族谱》赞之曰:“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来到滴水洞口的韶山水库游泳,兴之所致,随口对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说:“小舟,在这个山沟里修几间茅房子,我老了来住一住。中南局有些小型会议……”于是,便有了滴水洞别墅之建。但当时保密管理极严,曾一度十分神秘,知道它的人极少。1966年6月毛泽东南下视察到韶山,在洞里的一号楼住了11天。当时西方国家主要领导人和媒体都不知道毛泽东到哪里和干什么去了,就纷纷揣测。毛泽东于这年7月8日在武汉写信,对外称他那段时间到了“西方的一个山洞”------我们一行如今有幸浏览这个“三湘灵秀地,洞中别有天”的“西方的山洞”之后,也不由得再度揣测,毛泽东当年在洞里的11天,是否跟后来的“文革”、知青上山下乡、中苏交恶、中美关系出现历史性的转机,有着某种关联呢?
行行复行行。我们在韶山转来转去,向毛泽东铜像广场走来。
“六亿同胞呼万岁,五洲志士称导师。欲溯河源到星宿,韶山风物耐人思。”这是1963年叶剑英到韶山时写的一首诗。的确,韶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物一什,真是如此这般耐人寻味!上屋场、象鼻山、毛氏宗祠、滴水洞、毛泽东铜像------一代伟人的点点屐痕,无不让人睹物思人,情思缠绵!毛泽东16岁步出乡关,违背父亲要他成为商人的愿望投身革命洪流,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从大革命时期到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先后有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堂妹毛泽建、妻子杨开慧、长子毛岸英、侄儿毛楚雄共6位亲人英勇捐躯。一代伟人如此“毁家兴邦”,满门忠烈,真教人高山仰止又泪下潜然啊!
行行复行行。我们在韶山转来去,边走边伫立凝望韶山。韶山也深情地凝望着我们,向我们走来,告诉我们许多韶山新传说。
有传说,这座重3.7吨高6米的毛泽东铜像从南京运至江西时,大卡车突然有灵性地停了下来,再也开不动,人们只好在那里住宿一夜,后来就有人说这是毛泽东要在他早年拿起枪杆闹革命的地方停下来看一看;有传说,铜像竖立时吊车怎么也吊不稳,有人请法师来祷告一番之后才举吊成功,后来就有人这是毛泽东要继续为人民服务,不愿过早“锦衣还乡”;有传说,铜像竖立后一连几天,韶山原本阴冷的天气突然变暖,天上日月同辉,满山遍野的杜鹃花提前几个月开放------当然,这种种传说只能是传说和巧合,但寄托的是人们对一代伟人无比深厚的怀念!
我们离开韶山的时候,每人都“请”回了一尊复制的毛泽东小铜像。这尊小铜像,一直竖立在我大堂的壁柜上。
走进韶山,韶山的传说和故事,韶山的秀逸景致,像一道小溪永远亲切而温馨地流淌在我的心田,日久月长地滋润我,让我感悟到:深山野水,未必卧虎藏龙,而龙虎必定藏于深山野水;平凡与伟大,死亡与不朽,人生价值的大与小,都不是绝对的......[1]
作者简介
杨 宇,男,广东省徐闻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