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赵春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春娥
赵春娥
出生 1935年
中国河南省偃师市
逝世 1982年4月20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老集煤场工人
知名作品 被誉为"党的好女儿","永远的丰碑","工人阶级的好女儿"

赵春娥(1935年 - 1982年) 女, 劳动模范。洛阳偃师人。煤场劳模,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她1966年在洛阳老集煤场当现场工,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认真负责,惜煤如金,几十年如一日在车站看守煤堆,注意点滴节约,每天猫着腰用手将漏在石缝里的煤抠出来,十个手指经常磨得鲜血淋淋,硬是拣回150吨煤。她长期坚持干脏活累活,积劳成疾;面对病魔,她带病工作,还坚定地说:"我宁肯倒在煤堆上,决不躺在病床上!我喜欢煤场,也离不开煤场,死后将我的骨灰撒在煤场上,让我看煤。"她助人为乐,是出了名的活"雷锋",在患癌症期间,仍坚持为五保户、军烈属老人送煤送粮打扫卫生操劳家务,被誉为"党的好女儿"

基本信息

  • 1958年参加工作,曾在洛阳造纸厂当锅炉工,
  • 1966年到老集煤场做临时工,
  • 1971年转为正式工人。进煤场后,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商业服务工作,热心为用户服务,处处为国家精打细算,被誉为"闲不住的实干家"。热心照顾孤寡老人和军烈属,影响、帮助青年一代健康成长。*1983年被追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工人阶级的好女儿"

[1]

  • 1979年在开展的增产节约活动中,她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把煤场内长期撒落人踏车碾的煤,一镐一锹挖起来,认真清洗过滤,仅此一项就清理回收煤屑21吨。赵春娥除了做好自己的现场管理工作外,还常主动帮助煤场粉碎班干活,为了感谢她的无私帮助,粉碎班主动分给她一笔奖金,她实在推辞不掉,就自己再添上一些钱,给托儿所的孩子们买了点心和糖果,又买了茶具和打气筒放在煤场值班室方便职工和群众使用。因长期带病工作,赵春娥所患肝病逐渐恶化。医生在她的出院证明上写着“肝硬化并腹水形成,建议停止工作继续治疗。”她却把出院证明悄悄装起来,找煤场领导要求继续上班。
  • 1982年4月20日,赵春娥因劳累过度疾病发作,次日凌晨逝世。
  • 1983年2月,国务院追授她“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生平

赵春娥(1935~1982年),女,河南省偃师县人。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8年4月到洛阳造纸厂当锅炉工。1962年返乡务农。1966年到洛阳市煤炭公司当工人,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1~1972年,赵春娥负责看护长期放在车站货场的煤。她早去晚归,清理煤底和现场,对撒落在道轨石渣里的煤,用手一点点抠出来,许多次手指抠出了血。两年中,共在道旁石渣中清理出50多吨煤。"文化大革命"期间,煤场生产不正常,群众买煤难。赵春娥急群众所急,加班加点工作,有时连续干两个班。有人批评她"光拉车,不看路",她反驳说:"只要群众能买到煤,自己受苦挨点批算什么,多搞生产我看啥时候都不会错。"

1977年,赵春娥被调到老城煤场当现场管理工。她只要一上班,就不停地工作。经她管理的煤场,堆放整齐,道路干净,煤不超耗。1979年在增产节约活动中,她订出一年节约200元的目标。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她把长期撒落在地上人踏车辗的煤,一镐一锹挖起来,仅此就清理出21吨。她还把沉淀在排水沟里的煤,一点点捞起来,把擦试机器用过的棉纱洗净晒干,重新再用。是年,她为国家节约460元,超额9倍完成市煤炭公司的节约指标。

除本职工作外,赵春娥主动到煤场附近的大街小巷为孤寡老人、烈军属、支边援外家属送煤、拆洗被褥。1968年冬的一天,大雪纷飞,她和几位同事,冒雪给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送煤。发现老人屋顶有破洞,风夹雪花往屋里灌,床上的被褥又脏又薄。她当即把被褥抱回家洗净烤干,添上自己的棉花,缝好送去。第二天,又和同事把老人房子修好。她给大家做好事,可她自己家里修房子时,没误过一天班。大儿子结婚,她还是在别人的提醒下,才提前两个小时回家料理。

赵春娥是现场工,她除把现场管理好外,还常主动帮助粉碎班干活。当粉碎班要分给她一份奖金时,她不肯接受。实在推辞不掉,她就把这钱添上自己的钱,买来热水瓶和糖果,送给托儿所的孩子们;买来打气筒放在值班室,方便买煤群众;买来茶具以供职工喝水用。赵春娥身体不好,家庭生活比较困难。1982年春节前,工会补助给她50元钱。她把这笔钱买成煤、鸡蛋和蔬菜,分送给街道上的困难户。

长期带病工作,赵春娥肝病恶化。1980年12月,经治疗有所好转。医生在出院证明上写:"肝硬化并腹水形成,建议停止工作继续治疗。"她把医生的证明悄悄装起来,找煤场领导要求上班。领导劝阻不下,将其安排在商店门口值班,并规定不到煤场去,不干体力活,不外出走访用户。但她一上班,就擦玻璃,扫地搞卫生,还找机会到煤场帮助粉煤、洇煤、打扫现场。

1982年4月20日,赵春娥照例提前上班,打扫商店院内外卫生。上班后不久,便大口吐血,下午被送进医院抢救,次日5点50分凌晨逝世,年仅47岁。 [2]

荣誉评价

赵春娥典型影响深远 洛阳日报首家推出赵春娥的事迹报道后,工人日报、河南日报等纷纷刊发赵春娥事迹,配发社论、评论员文章……赵春娥的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中共中央发出文件《向赵春娥同志学习 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职工队伍》。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在全省开展向模范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赵春娥同志学习的决定》。

1982年,国家商业部和全国妇联书记处分别追授赵春娥为全国商业特级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

1983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追授赵春娥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号召全国人民向她学习。

1996年春,在由文化部、全国总工会等12家单位组织的第二届"中国雷锋"评选活动中,赵春娥同孔繁森蒋筑英安珂邓稼先林巧稚张志新吕玉兰等共10人一起入选。此称号为终身荣誉,其事迹将作永久展示。他们的精神将同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精神一样,永照人间。

从1971年起,赵春娥先后10次被评为公司、局、市、省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特级劳动模范。1982年6月,中共洛阳市委追认赵春娥为"模范共产党员"。同年8月,国家商业部追授她为全国商业"特级劳动模范"。1983年2月,国务院又授予她"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社会影响

赵春娥逝世后,《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全国几十家报纸、电台报道了她的事迹,并发了社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为她题了词。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是:"学习赵春娥同志,用共产主义精神从事劳动和工作。"

1980年底,早在洛阳日报复刊筹备期间,本报记者张拴就深入老集煤厂采访了赵春娥。这是赵春娥第一次面对面接受记者采访。

1981年2月21日,洛阳日报在二版刊发《为人民服务一辈子》的通讯,对赵春娥进行报道。

报社原副总编、摄影记者孙德侠同志深入老集煤厂,为赵春娥同志拍摄了一张工作照。这是赵春娥生前留下的唯一的工作照。

赵春娥纪念馆

赵春娥去世后,1982年5月19日,洛阳日报一版在《向赵春娥学习 做赵春娥式的工人》的栏题下,发表由记者何斌恒,通讯员韩大明王宝龙赵天保采写的长篇通讯--《生命不息 工作不止--记省劳动模范、老集煤店工人赵春娥》。

紧接着,洛阳日报又在显著位置刊发了中共洛阳市委、市总工会号召全市工人学习赵春娥的通知。

接下来,报纸又连续发表了3篇社论和5篇评论员文章,号召全市人民向赵春娥同志学习。

同年7月24日又在报纸一版左辟栏刊发《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记模范共产党员赵春娥的成长》;报纸还刊发了《赵春娥的话》等后续报道,推动了全国、全市学习赵春娥活动的深入。

赵春娥去世后,政府在赵春娥工作过的老集煤厂为其建纪念馆;2004年11月,赵春娥纪念馆同洛阳市烈士陵园、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河南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等被命名为河南16个"红色"教育示范基地之一;2005年3月,又被洛阳市确定为8个先进性教育活动基地之一。

赵春娥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给我们这个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1. 赵春娥  人民网党史百科 . 2013-06-11
  2. 赵春娥 新浪,201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