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赵汝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汝平
八一电影制片厂二级演员
出生 1931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国籍 中国
职业 演员
知名作品 《三十七公里处》,《庄严的大门》

赵汝平,193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原八一电影制片厂二级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名誉理事和原演员剧团团长[1] 。 1985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表演艺术研讨会花絮照片,,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从事文艺工作四十余年,曾参加了二十多部(集)话剧的演出与拍摄。

个人经历

193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947年10月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七纵宣传队。

1952年参加了志愿军文工团,1958年到战友话剧团任话剧演员。

1959年2月调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

个人作品

电影作品

1989,龙云和蒋介石LONG YUN AND CHANG KAISHEK

1985,少年犯JUVENILE DELINQUENTS

1983,职工代表THE LABOUR DELEGATES ,饰主角工会主席廉义民

1982,布谷催春CUCKOO USHERS SPRING IN

1981,归宿HOMECOMING

1981,螺旋WHIRLLING

1976,南海长城,中饰江书记

1974,闪闪的红星,饰潘行义(冬子爹)

70年代,坚守文登川,饰主角团长

1965,烈火中永生,饰陈松林

1964,岸边激浪,饰主角民兵队长刘阿炳

1963,野火春风斗古城,饰韩燕来

1962,英雄坦克手,饰王大刚

1961,碧空雄师,饰主角伞兵战士林大海

1960,红鹰展翅,饰马永奎

1959,烈火真金,饰主角炮兵战士王志强

电视作品

忠勇小状元(1998) 饰 丁儒

《庄严的大门》,饰公安局长,

《他在拂晓前死去》,饰副司令员,

《世外桃源》,饰老厂长(兼艺术指导),

《开拓者》,饰葛副厂长,

《菲菲的梦》,饰顾铮,

《三十七公里处》,饰老红军魏志。

《唐明皇》饰唐中宗李显

人物轶事

赵汝平:我看军装的变迁

从50年代,那时可能是受苏联布拉吉的影响,女孩子都穿连衣的,甚至我们女同志的军装都是连衣的。穿便装连衣裙的也比较多。有平的,有带折的。有上窄下宽的,有桶式的。那时侯部队都发军用挎包。一般我们去演出什么的都挎着那包,随身携带的东西都放包里。在文艺部队里在包上绣东西是不多的。有的战士回家探亲,老婆想给做个纪念在包上绣个小花什么的也是有的但是不多。在部队是很严格的,弄个特殊的什么就破坏整齐划一的军队面貌。在那个历史时期,"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字在包上还是不少的。为了加深革命性。

60年代风衣是最盛行的。到了八一厂,也是部队。从整个管理上和习惯上也都是军装。上级要求出去尽量穿便装。但那时侯的便装不是很多,我们也总是穿着军装出去的。所以买件风衣一下子就是便装了,把军装穿在里面,外面套件风衣就算是便装了。有浅灰色、蓝色、黑色。灰色的更多一些。有一种是带腰带的,一种是不带腰带的。不带腰带的线条上比较讲究。开始的时候我们穿便装基本上是买的现成的。那时侯制作服装的也有,但不是很普遍,讲究一点的,包括中山装、制服,出席个什么场合,就到裁缝铺里去做。文化大革命时也有的。都是革命化。

我第一次穿牛仔裤是女儿给买的一条,好象是九几年的时候,大概到南方去拍摄,南方时兴牛仔裤还是比较早的。在广东地区,有一些是从国外进来的,很少是国内生产的。那时价格还比较贵。我们也看不懂是真的还是假的,觉得是那颜色就买了。(笑)有一些亲戚朋友,兄弟姐妹的孩子来信要旧军装。因为我们的军装是发新的交旧的。不交的时候就留下来。送给他们。外面最初卖的都是仿制的。制作的样子和军队发的还是有差别的。所以看起来和穿起来都不太对劲。所以他们觉得要一套旧的穿比买一套新的还好呢。

代表作品

电影《闪闪的红星》

类型:剧情 / 战争 国家:中国 色彩:彩色 制作公司: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国] 职员表 导演:李昂 、李俊 原创音乐:傅庚辰 执笔:王愿坚、陆柱国 摄影:蔡继渭、曹进云 美工:任回兴、张征 作曲:傅庚辰 独唱:邓玉华、李双江 指挥:胡德风、徐新

演员表

刘继忠 .....椿伢子 祝新运 .....潘冬子 张桂兰.......潘冬子(配音) 薄贯君.......吴修竹 赵汝平.......潘行义 刘 江 .....胡汉三 高保成李雪红

剧情介绍

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 急风暴雨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乡--柳溪镇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潘冬子挑柴经过胡汉三家门前被正准备仓惶逃命的胡汉三拦住盘问,逼他说出他父亲潘行义的下落,并丧心病狂地把潘冬子吊打拷问。这时,红军在潘行义的引导下,打进了柳溪,解救了潘冬子。柳溪建立了红色政权,潘冬子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潘行义在对敌作战中负伤,他在手术中主动将麻药让给阶级兄弟,使潘冬子深受教育。 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行义随部队转移。临行前,他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柳溪,转入了深山老林。在当地领导游击队和革命群众进行斗争的红军干部吴修竹,向他们传达了遵义会议的精神,增强了潘冬子和母亲坚持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 1938年,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奉党中央命令,准备开赴抗日前线。上级派潘行义来接吴修竹领导的游击队下山。潘冬子和父亲终于见面了。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电影评价

这是一部较优秀的儿童片,它以在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体现了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将他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刻划得比较突出。 该片利用电影手段,将许多画面点染成深远的意境,比如,用红军帽上的红星,象征革命和希望,寄托了少年主人公对红军父亲的思念和追随革命的信念。影片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息,清新而不失凝重。片中插曲格调昂扬向上,节奏鲜明,有力地烘托了影片主题。 该片曾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评奖活动中获二等奖。

参考来源

  1. 赵汝平 ,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