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赵连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连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38年2月18日
江苏省阜宁县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连城,男,汉族,1938年2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中国工程院院士[1],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家[2]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实验室负责人。

1963年,赵连城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3年—198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教研室工作;1982年—1989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教研室副主任;1987年—1988年,赴美国Illinois大学进修,后应邀到美国加州Raychem公司访问研究;1989年—1998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担任金属材料工艺系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1998年—2006年,担任金属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担任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站站长。 赵连城长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个人简介

赵连城,男,1938年生,原籍江苏省阜宁县,196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双聘院士[3]。 1987年3月赴美国Illinois大

学进修一年,随后应邀到美国加州Raychem公司访问研究。1989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评为博士导师。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届院长,现任"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社会兼职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金属材料学科Ⅱ评议组组长、总装备部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组组长、《材料科学与工艺》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功能材料》杂志编委会委员、《先进制造与材料应用技术》杂志编委会委员。

赵连城教授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固体微结构分析与信息功能材料方面有相当的学术造诣。在半导体异质结、超晶格材料等光电薄膜材料的制备、微结构分析与性能评价及其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引起了相关领域专家的广泛重视。共指导博士研究生38名,硕士研究生25名,在国内外权 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被国外学者引用200余篇次,并先后以组织委员会成员、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或合作主席身份应邀出席国际会议和宣读论文20余次。先后发表专著及主编全国通用教材、研究生教材十余种,总计250余万字。1985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6项,总装备部及省部级研究项目12项,为推进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1989年以来,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4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专家政府津贴。

工作经历

1958.09-1963.09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冶金系金属材料专业

1978.12-1982.09 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 讲师

1982.09-1989.11 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 副教授

1989.11-1993.03 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 教授

赵连城
赵连城

1993.03-2002.05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系 博士生导师

2002.05-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系 博士生导师

2003.11 工程院院士

2014.09-太原理工大学双聘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赵连城在中国较早地建成了高水平的化合物半导体物理气相沉积实验室,并且结合国防建设急需积极开展工作,系统研究了化合物半导体薄膜和器件在国防工业中的应用,还系统研究了形状记忆合金的微观变形机制与应变恢复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了NiTi合金线性和非线性超弹性的物理本质,并在航天、航空、石油和生物医学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取得多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神舟四号飞船、SJ-5和QS-1卫星,以及介入医学治疗等,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

赵连城长期从事半导体异质结、量子阱和超晶格、共格量子点岛、双波段激发和多波段调谐等光电薄膜材料和器件及各种红外彩色成像监控系统研究,以及发光材料、光电转换材料、光导纤维和器件、信息存储材料、绿色荧光蛋白和分子荧光探针,能带结构分析和断带隙超晶格的工程技术应用等,包括:远程通信全光网络工程的宽带光纤和器件;腔道癌症3D内窥观察和光量子治疗光纤系统;夜视彩色红外相机和红外监控摄像机系统;战场目标探测、识别和监控红外成像系统;人造和天然石墨烯制取和高灵敏传感器及快速充电长寿命电池、人造金刚石、非制冷红外彩色成像监控系统等。

科技获奖

据2020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显示,赵连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4],省部级二等奖7项。

2001年-- 形状记忆与超弹性NiTi合金研究与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0年-- NiTi记忆合金颅骨成形板和形状记忆铆钉--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9年-- 超弹性NiTi合金在复合材料构件连接和紧固中的应用工艺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 形状记忆合金的微观变形机制与应变恢复特性-- 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1993年-- 宽滞后Ni-Ti-Nb系形状记忆合金研究-- 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5]

1989年-- 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理论及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 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学术论著

截至2017年7月,赵连城出版《信息功能材料学》等著作6本,发表论文450余篇。

2004年-- 《信息功能材料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年-- 《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与超弹性》--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年8月-- 《生物医用镍钛合金》-- 科学出版社

2003年1月-- 《金属固态相变教程》--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1年-- 《先进功能材料(航天功能材料第六章,12万字)》-- 国防工业出版社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2009年1月,赵连城创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赵连城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赵连城

指导学生

截至2018年8月

赵连城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65名,硕士研究生42名,接受博士后8人。

讲座报告

2017年4月14日上午9点,应新乡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邀请,赵连城院士在A05报告厅为新乡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红外彩色成像监控系统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

2018年12月12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年迎新季学术报告会第六讲学术活动在徐祖耀楼500会议厅举行,赵连城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为材料学院师生们带来以《光电芯片与应用》为主题的学术报告。

社会兼职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

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学会常委理事

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金属学科评审组组长(1996年-1999年)

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组组长

国际形状记忆与超弹性顾问委员会委员(1994年起)

国际马氏体相变顾问委员会委员(1994年起)

2005年中国上海国际马氏体相变会议主席兼秘书长

研究方向

1、光电薄膜功能材料与器件:以光电薄膜功能材料微结构分析和器件物理为基础,以分子束外延(MBE)和化学气相沉积(MOCVD)为主要制备手段,重点研究化合物半导体异质晶片和超晶格光电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技术、性能表征和器件物理及应用; 2、性光学晶体材料与器件:以非线性光学物理和分子工程学为基础,研究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生长科学和加工及应用技术,包括激光变频晶体和器件,电光晶体和器件,光折变晶体和光学全息存储器件等; 3、光纤和光纤器件4、状记忆与超弹性材料及其工程和生物医学应用

论著成果

[1]信息功能材料学(国防科工委重点教材,主编),哈工大出版社,2003年8月

[2]先进功能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第六章,执笔)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

[3]合金的形状记忆与超弹性(专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

[4]形状记忆与超弹性合金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列第一名)2000年

[5]形状记忆合金的微观变形机制与应变恢复特性,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列第一名)1999年

人物评价

赵连城在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以及在形状记忆与超弹性材料及其工程和生物医学应用领域内颇具建树 。(中国高校之窗评) 赵连城是中国著名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家,为推进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赵连城心系国家发展,积极为中国功能材料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赵连城十分关心中国工程院的工作,积极参加中国工程院的各项活动,为中国工程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赵连城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勇于创新、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敬业奉献,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周济评)

视频

第三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 - 赵连城院士

参考来源

  1. 赵连城 ,中国工程院
  2.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连城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家 ,凤凰网, 2017-07-12
  3. 院士风采 -- 双聘院士 ,太原理工大学
  4. 两院院士资料库 ,人民网
  5. 院士风采-赵连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