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超强台风浪卡

超强台风浪卡(英语:Typhoon Nangka,国际编号:1511,联合台风警报中心:WP112015)为2015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1个被命名的风暴[1]。“浪卡”(Nangka)一名是由马来西亚提供,意为菠萝蜜。

目录

发展过程

发展初期

2015年7月1日,一个低压区在马绍尔群岛东南方海面上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于凌晨1时给予扰动编号97W。此时该系统仍然在原地停滞发展,结构亦显得散乱。受中等程度的垂直风切变影响,中心几乎完全外露。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下午2时认为该系统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级为“低”。但于入夜后,有对流云团于系统附近持续发展,在卫星云图上螺旋性更若隐若现。使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3日上午7时,提升对该系统评级为“中”。从风场图上更显示该系统南侧风力已达烈风程度。促使日本气象厅早上8时于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对其发出烈风警报。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于下午1时30分对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其后,由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指出该系统有明确的中心且持续发展,因此于晚上8时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给予编号11W。

风切变减弱,缓慢增强

7月4日,浪卡身处于高海面温度、低等程度垂直风切变的大气环境下有较佳的发展,促使日本气象厅于凌晨2时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编号1511,并命名为浪卡。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大韩民国气象厅亦紧随升格。台湾中央气象局亦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表示浪卡的西方存在着干空气,仅只能够缓慢发展,由于从风场图上测得40节(74千米每小时;46英里每小时),所以当局在早上8时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而从风场扫描图上,浪卡的结构逐渐改善、风力持续提升,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于7月5日凌晨2时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日本气象厅亦在同日晚上8时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大韩民国气象厅亦于翌日(6日)凌晨2时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在同日下午,从卫星云图上浪卡逐步发展出一“云卷风眼”。促使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下午2时将其升格为台风等级。日本气象厅和大韩民国气象厅亦于晚上8时将其升格为台风。台湾中央气象局亦同时将其升格为中度台风。

衰弱一时,达到巅峰

7月7日从卫星云图上,浪卡的高层风眼逐渐清空并持续发展,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于下午2时将其升格为强台风,更于下午5时将其升格为超强台风。台湾中央气象局亦于晚上8时将其升格为强烈台风。数日来浪卡中心风力持续提高,中心气压甚至一度达到925百帕斯卡(27.3英寸汞柱)却未产生双眼墙,可见浪卡所处海域的各项条件能使其达到的强度可能非常强。即使如此,浪卡外围云团整合仍属普通,故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仍未提升其为超级台风。但由于浪卡上空的垂直风切变逐渐增强,与大气环境所提供的优良条件互相抵消,浪卡于翌日(8日)起强度开始维持而不再增强,甚至有所减弱。经过一日的衰弱期后,7月9日大气环境逐渐改善,浪卡重新整合并稳定发展。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晚上8时才将其升格为超级台风。

巅峰一时,发展双眼墙

7月10日,由于浪卡受到干空气及偏北方的垂直风切变影响,浪卡开始缓慢减弱,风眼逐渐被填塞,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率先在晚上8时将其降格为台风。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亦在翌日(7月11日)凌晨2时将其降格为强台风。浪卡在上午9时45分进入香港天文台的责任范围,香港天文台将其强度评级为强台风。晚上10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台风。而浪卡在12日晚上进入眼墙置换,因此其强度继续减弱。而浪卡亦开始出现双眼墙,环流亦开始缩小,但同时亦逐渐修复西面的弱对流区。同时浪卡短暂停滞,为其转向的先兆。13日凌晨,浪卡开始缓慢而稳定地向北移动。同日稍后,浪卡完成眼墙置换,开始重新增强,并同时达到相当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2]之下的三级台风的强度。

眼墙置换结束,两度增强

7月14日下午,浪卡眼墙置换完毕,其发展出约直径100公里的大型风眼。但其环流继续缩小。同日晚上,西面更只剩下与风眼直径相若的中心密集云团,而北面云团虽然具有一定大小,但其强度偏弱。此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浪卡强度仅评为90节,但研判其将于16日凌晨增强至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100节(相当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三级台风)。下午11时,香港天文台再次将其升格为强台风。

视频

超强台风浪卡 相关视频

来感受一下超强台风的威力,拔树如拔草
“特大暴雨”来袭!10 11号超强台风“横扫”下列区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