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越州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越州镇位于麒麟区城南30公里,是曲靖的卫星城镇之一。东邻东山镇,南与陆良县接壤,西至榕峰山顶,北与三宝街道、茨营镇毗邻,属半山坝区。326国道、曲陆高等级公路、沾潦公路南北纵贯全境,黄罗公路东西贯穿中部,交通便捷。国土面积263平方公里,境内有南盘江、泥溪河、水城河,加上东西两山溶洞地下水利资源丰富。全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90个村民小组,102个自然村。全镇总耕地面积55171亩。[1]

地理环境

烤烟

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位于南盘江中游,距曲靖城南30千米,是曲靖至陆良、师宗、罗平的南大门,326国道、曲陆高等级公路、黄罗公路、沾潦公路贯境。国土面积263平方公里,海拔在1845米至2247米之间,镇政府地处东径104°,北纬250°1′。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年无霜期265天,年降雨量980毫米至1100毫米之间,年日照时数1967.4小时。耕地面积55045亩,其中水田24547亩,旱地30498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85亩,主要种植烤烟、大蒜、玉米等作物。 境内褐煤、瓷土、石灰石等资源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水利资源充沛,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穿境,乌蒙山系地下水储量丰富,各类大中型水库蓄水量5800万立方米。电力充足,境内有装机容量2×2.5MW的中泰合资曲靖协联电厂,供电负荷965000KW,10KKV输出线路10条,变压等级35KV、变电容量1万KVA的变电站1座。在区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镇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曾先后荣获“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全国文明市场”、“全国重点镇”、“首批云南省文明小城镇”等荣誉称号。

基础设施

珠江源大城市“越州组团”建设步伐加快,以冶金、能源、化工、建材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工贸城市辐射功能初步显现,城镇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围绕到2010年越州组团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4万人,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6.7万人的建设目标,抓住石恩公路改扩建的机遇,计划投资1.6亿元,启动榕峰路长10.52千米、宽42米的道路扩建工程,征地467.355亩,现已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长2395米的榕峰路油路建设。2006年,中心城镇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3万人,城镇化率达32.8%。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5年以来,争取上级资金支持3214万元,完成40件基本烟(农)田及20件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投资98万元,改建了35个农村便民超市;投资2100万元的大梨树大冲水库建设工程进展顺利,投资800万元的水城水库泄洪渠道全面竣工,投资960万元的扎巴山土地整理项目基本完成,投资1507万元的黄泥堡自来水厂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220万元,现已完成“三通一平”工程。全镇水利化程度达90%以上。、 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夯实了基础。2006年,粮经比达 26:74,粮食总产2196.7万千克,烤烟总产563万千克,大蒜总产2350万千克,油料总产9.75万千克,蔬菜总产7500万千克,水果总产1920万千克,生猪出栏64782头,菜牛出栏1085头,肉类总产798.6万千克。大蒜经济效益明显,15000亩大蒜基地被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蒜头、蒜苔两个产品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产品,省内外享有盛誉。烤烟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2007年全镇种植烤烟53000亩,收购烟叶11.46万担,共中中上等烟10.87万担,占95.38%,实现产值7017.07万元,均价12.25元,14867户栽烟户户均烤烟收入4720元,取得了“双控”十年来的最好成绩。[2]

发展经济

2006年,辖区内工业企业发展到49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户,工业总产值突破25亿大关,销售收入19.5亿元,利税6.2亿元,其中乡镇企业营业收入90672万元,总产值58269万元,工业现价产值22168万元,增加值10937万元。工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发展步伐,促进了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带动了非农产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转移了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在驻越厂矿及乡镇企业务工人员达9436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4.1%,年实现工资性收入93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0.2%。 200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7.22亿元,增长8.1%;农村经济总收入4.61亿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经济总收入6964元,增长16.2%;农民人均纯收入3166元,增长11.1%;镇级财政收入2043.1万元,增长19%;农村居民储蓄余额19600万元,增长10.8%。

特色农业

越州是曲靖市最大的优质烤烟和优质大蒜生产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生产水平高。烤烟生产被外国专家认为达到国际水平,2002年原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同志到越州视察时给予了高度赞誉;大蒜种植历史悠久,3万亩大蒜基地被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蒜头、蒜苔两个产品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麒麟牌”梨产品品质纯正,畅销省内外。2006年粮食总产量2196.7万千克,烤烟总产量563万千克,大蒜2350万千克,油料总产量9.75万千克,蔬菜总产量7500万千克,水果总产量1920万千克,生猪出栏64782头,菜牛出栏1085头,肉类总产798.6万千克。[3]

人文古迹

越州镇

越州历史上就是滇东有名的古镇,早在明洪武年间,越州就已筑城垒坝,成为一方战略要地,商贾聚散地和文化繁荣地,晋代有名的爨(cuàn)宝子碑就出土于此。该碑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字体从隶书向楷书过渡,古拙雄浑,被康有为誉为“正书第一”。尽管越州可圈可点的地方众多,但最耀眼的仍是越州的制陶。越州潦浒的许多人都会做陶,越州做陶最讲究融合,不管是哪个姓氏,只要找到做陶的“窍门”,无论是砂石的配方,泥坯的干湿,还是火候的掌控,只要是对提高制陶的成色有好处,他们便会毫不保留地相互传授,使得“越州古陶”的制作越发地炉火纯青。 在当地,人们非常崇尚制陶的工艺、制陶的名人,这似乎已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团结着统领着当地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谁家的陶做得好,谁的绝活最出众,谁赢得的荣誉就高,就能得到镇上人的拥戴。这种珍惜祖宗宝贵遗产,精益求精的风气,使得“越州古陶”的制作一代代传承下来。尽管历史的进程充满了风风雨雨,可“越州古陶”的制作始终没有停止过,越州漫长的陶瓷制作锤炼了一批批名人,打造出了一批精品。“越州古陶”品种繁多,用途广泛,让人眼花缭乱。置身于越州琳琅满目的陶缸、陶罐、陶盆、陶瓶、陶碗中,人的心灵会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所征服。“越州古陶”留给人们的,又何止仅仅是盛水装油吃饭的土陶制品,那种浸透了高原风情的地域文化,无不一一从“越州古陶”中蹦跳了出来,使得“越州古陶”永远地具有自己的色泽、品相和根基。

越州是爨文化的发祥地,被康有为先生誉为“正书古石第一”的爨宝子碑出土于越州镇杨旗田村,《爨宝子碑》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典型碑刻;碑文通篇为六朝时期的骈文体;也是研究南北朝时期云南地方史不可多得史料。1961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榕峰书院“朱子格言”屏门现存越州示范小学,何氏祠堂、八角井、四合院等文物古迹保存完好,洞经、龙狮舞、花灯等民间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古越州城分四街八巷,“爨乡古镇”建设初具雏形,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穿境,乌蒙山系西山地带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华严寺、半云庵、太阳岛等景点风景秀丽,旅游开发价值较高。

科教文卫

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市级“文化先进乡镇”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加大对农村文化户(联合体)扶持力度,政府引导、农民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不断涌现,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态势,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倡导文明风尚等方面发挥了很好作用。全镇拥有文化团体16个,文化个体户45户,从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300多人,每年演出300多场,观众达6万人次以上,创收30余万元。2007年成功举办了以“爨乡舞台,放歌越州”为主题的麒麟区农村首场广场文艺演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日益强化,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的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中考成绩名列全区各乡镇及全市同类学校前茅,办学声誉明显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普及率99.8%、普高升学率86.9%。“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2006年减免补助金额86万元。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省级“卫生乡镇”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深入开展卫生防疫和爱国卫生运动,确保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推进。2006年,农民参加合作医疗10560户46725人,参合率87.26%,全镇门诊减免人次82697人次,减免费用337177元,大病补偿人次854人次,大病补偿总金额329151元,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4]

参考文献